綠色生活﹕吉舖變身實驗店 讓街坊聚腳搞活動

文章日期:2018年04月15日

【明報專訊】「香港人生活沒有選擇」、「我們的選擇愈來愈少,生活不快樂」,近年採訪,經常聽到受訪者這樣說。

回顧日常生活,衣食住行被大集團壟斷,小商戶被逼遷,有意創業的亦負擔不起昂貴租金;有心的組織想在政府用地或閒置土地辦墟市,卻因制度僵化,申請過程要過五關斬六將,歷時甚久,涉及多個政府部門。

去年成立的「壹屋計劃」將吉舖配對,重塑城市閒置空間。

今個月,灣仔太原街22號舖,由一間吉舖搖身變成,不同團體駐場的「實驗店」。

以衣食住行及分享角度出發,營造一個社區聚腳點。

另一邊廂,有人留意到香港有很多閒置廚房,並與餐廳合作,協助基層婦女發展,把家廚的美味出品帶到社區。

種種問題令人泄氣,民間唯有靠自己。

實驗店活動多元 深受街坊歡迎

灣仔太原街22號舖,月初仍是空空如也的「吉舖」,上星期開始有不同單位進駐。門口有人以低價出售未過期的食品,走進其中,有街坊介紹灣仔歷史,同場還有二手書出售、環保工作坊,兒時玩意切砌大會等,小小舖位,熱鬧非常,大家互不相識,臉上卻掛着笑容。

今次是「壹屋計劃」第三個實驗店,構思來自社區設計工作室「One Bite Social」,成員修讀建築或城市規劃,工作跟城市空間有關,但香港正正缺乏城市空間,「不論是建築師、設計師、社區組織,很多時希望在社區舉辦活動、展覽,或者有地方讓街坊聚腳,可是社區缺乏這些空間。有日想到,香港有很多吉舖,於是便有壹屋計劃的構思,希望為社區創造更多可用的空間。」發起人之一關昕暐(Billy)說。

他們游說業主合作,免費借予社區組織舉行活動。去年認識的深水埗業主,喜歡這個構思,於是以深水埗作為第一個試點,後來也有業主主動聯絡,願意借出舖頭。香港舖租昂貴,竟有業主願意借出吉舖?Billy認為,「雖然資本主義社會很多人向錢看,但也有有心人,而且相比將舖丟空,舖頭有人氣很重要」。

實驗計劃開展大半了,近月辦第三次實驗店,深受參與團體及街坊歡迎。Billy對一位基層小朋友印象深刻,「之前深水埗實驗店開店第一日,有個小朋友來剪髮、第二日來影家庭合照、第三日來取二手文具,之後每日放學也來這裏。好多住附近的街坊也會來『打牙骹』,可見社區空間對街坊來說很重要」。

修讀城市規劃的Billy認為香港環境擠迫,更加需要多元化、能彈性運用的公共空間。「好似新加坡,發展之餘,政府會規劃很多公共空間、綠化地帶,這方面比香港做得好。他們的市區重建局,很鼓勵職員落區聽取民意,了解市民想法,跟香港的做法很不同,香港的公眾諮詢相對死板和官腔,是兩種截然不同的態度」。

談理想的社區,Billy認為要有不同選擇,但前提是有空間。「現在香港人很多的選擇都被政府、發展商或大集團操控,比例失衡。如果社區有更多選擇,大家會開心好多」。下一步,他們打算申請基金,讓壹屋計劃實驗店能定期舉行。

一屋街坊情 論盡灣仔史

實驗店的一面牆,掛滿香港舊照片,有些是已式微的行業,有些則是灣仔昔日的情懷風光。「猜猜哪些相片是灣仔區?答中有獎」。關心灣仔發展的民間組織「下環有樂」成員秀屏,落力向街坊介紹灣仔歷史,她希望透過相片讓人記得灣仔曾經擁有的一面,更不要遺忘上一代的貢獻。「如果有人話一個人係出爐鐵,看看相片,就知道點解出爐鐵唔打唔得。五十斤柴一樂也聽過未?以前一百斤柴為一擔,木柴放進柴絡,再用扁擔挑,而每個柴絡放五十斤柴,所以五十斤柴就是一絡(樂)也」。聽秀屏講解,就像上了一堂有趣的歷史課。秀屏十分支持壹屋計劃的理念,因為香港缺乏讓人使用的空間。

綠惜超市 拯救「神期」食品

同場還有「綠惜超級市場」,售賣即將或剛過最佳食用日期食品,價格低至市價二至五折。「很多供應商因為想更換品牌,或大量入貨後滯銷等因素,都會棄掉大量食品。」創辦人之一Cherissa說。二○一六年,她和幾個志同道合的拍檔成立社企「綠惜超級市場」,拯救「到期」食品,同時亦希望這些價錢較低的食品,可令有需要的人受惠。他們去年參加深水埗實驗店,發現很多街坊支持,幾個月後便在深水埗開店。Cherissa認為壹屋計劃可讓他們測試不同市場,有助發展。

多個組織輪流進駐

這兩星期,還有不同組織輪流進駐,例如二手環保家、再生玩具店、執嘢、小蘭訂造、微笑是善行、健康空氣行動等,另有街坊義剪、藍染體驗班、Stretch Your Mind Yoga,與街坊做瑜伽等活動,有興趣可在網上報名。

周一、五、六休店,活動資料詳情

fb:One Bite Social

餐廳落場借出廚房 婦女家廚幫補生計

不少基層婦女廚藝了得,但要合法出售食物,需要持牌食肆或廠房。「即使做小食檔,入場門檻也要三十至五十萬,開一間有『大牌』的餐廳,一般要一百到一百五十萬」。「共廚家作」負責人張晉銘有次無意發現,很多餐廳也有落場時間,廚房閒置,所以萌生邀請餐廳合作,讓家廚使用廚房的念頭。他們構思一些食物或飲品與餐廳互相配合,並在餐廳寄賣,幫補家廚生計。例如烤魚店,最好不過就是配搭果茶。

在烤魚店的廚房裏,家廚阿英正在煲李乾蘋果茶,「李乾是福建特產,清咽潤喉,我是福建人,在家中也常煲這款果茶」。阿英對自家作品信心滿滿,採訪當日,正是因果茶賣光,阿英要來補貨。

共廚家作現時跟六間餐廳合作,有些老闆無私提供閒置廚房,「他們是有心做善事的人,我們的本質是協助家廚發展,如果老闆不認同這個理念,不會成事」。

共廚家作正籌備成立自家的食物製造廠,形式像一個共同煮食空間,設備多元化,解決了現時餐廳設備分散的問題,家廚不僅可以烹調不同食物,亦可以學習更多烹飪技巧,讓市民嘗到家廚的美味出品。

文、圖//李佩雯

編輯//蔡曉彤

fb﹕http://www.facebook.com/SundayMingpao

相關字詞﹕每日明報-星期日WorkSho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