未來城市﹕只有入堂為安一途? 綠色殯葬興起 骨灰轉化晶石

文章日期:2018年04月22日

香港地,陽宅和陰宅,同樣有土地問題。政府近年為活人覓地建屋,認為只要增加土地供應,就能解決樓價高企的問題;為死人也有葬身之所,政府也唯有從供應着手。為了加快龕位流轉,讓多點先人上車,食物及衛生局長陳肇始日前便建議,將來為公營骨灰龕位設20年期限,之後每10年續期一次,假如無人續期,或將骨灰移走。

有人批評此舉令死者不得安寧,也有人認為成效不大,因為先人骨灰起碼要相隔一至兩代才會無人認領,長遠應該繼續推行不佔空間的綠色殯葬,但政府數字顯示,即使近年已大力推行,經食環署處理的綠色殯葬宗數,仍然只佔死亡總數不多於百分之十。

綠色殯葬已是世界潮流,為何香港人,或廣義上的華人,仍然抗拒?

儒道傳統:定點祭祀「安魂」 火葬不孝

珠海學院中國文學系副教授游子安說,傳統華人的殯葬觀念,源自結合了儒釋道三教合流下的中國人傳統﹕「最明顯是儒家,《論語》曾子說﹕慎終追遠,民德歸厚。慎終即亡者的葬禮,一個人走到終點,所以一定要依照禮儀來辦理,追遠則是指祭祀的禮儀,比如今天新界的大族有春秋二祭,也是儒家很重視的。」

「儀式」是社會教育功能

游說,儒家思想中,葬禮祭祀,令風俗民情變得淳厚善良,有社會教化的功能作用:「有些人不接受環保殯葬,因為會捨棄了慎終追遠的文化,和傳統節日如清明或重陽的傳承有衝突。」要符合慎終追遠的文化,必須要有所謂「定點祭祀」,就是到指定的地方,對着實物對象如靈位、墓穴或神主牌追憶先人:「也是一個安魂之所,以前叫入土為安,今天叫入堂為安,因為道教相信陰安陽樂。」先人處理妥當,在世的人才得安樂。

如果「定點」是放在家中?或造成「晶石」隨身又可不可行?「《南華真經》中,所謂生和死的差別,是氣的聚散,氣聚則生,氣散則死,亡者有陰氣的,放在家中,不是很多人能夠接受,但道觀是供奉神仙的地方,有神明護佑,是一個適合的安魂之所。」

「接受火葬花了二千年」

游子安說,中國人火葬的概念來自梵文中的「荼毗」,即僧人死後的火葬,由印度傳入中國﹕「從考古來說,今天我們找到火葬證據,也是北方如遼、金等地比較多,北方漢人也少用,某一些朝代甚至禁止對祖先行火葬,認為是不孝,只有外國僧人會用,或西域邊疆的軍人戰死後,遺體難以運回中土,但那是權宜之法。」到今天土葬也已改為火葬,是環境所迫:「由漢代開始,花了二千年,到近幾十年才開始接受。」翻查政府資料,由1975到1994年期間,香港人平均選擇火葬的比例只有53%,到了近數年,才發展成接近九成人選擇火化:「再下一步,要綠色殯葬,我相信要幾十年,再過兩代人才接受到。」

綠色殯儀業者:接納骨灰晶石 時代已在變

馬䓵茜的公司是食環署海上撒靈灰服務的承辦商,每周六安排渡輪服務,由北角東渡輪碼頭出發,前往政府指定的西博寮海峽以南或東龍洲以東海域舉行儀式,渡輪每次可以接載25個家庭,每次可帶同10名親友出席。

承辦海上撒灰

馬䓵茜說,現時申請人眾多,因此正在試驗開辦周日服務,她的公司也提供骨灰轉化為晶石的服務,自己身上掛着的晶石項鏈也是來自爸爸的骨灰。「其實不是什麼特別的事來,但為什麼香港沒有呢?」她說現時坊間的晶石轉化技術良莠不齊:「有些公司,你畀500克灰他,他整細細粒給你,卻收你廿多萬。」後來他到韓國,見識到別人的技術:「見到別人能夠所有灰都轉為石,那時我們便被說服了,但當時做出來的成品仍然很粗糙。」輾轉在倫敦認識另一技術合作伙伴,便成為了今天價單上的骨灰晶石模樣。

晶石的剔透度,取決於遺體火化時有沒有放入太多陪葬物,有時陪葬物太多,去除雜質後,也只剩下小量骨灰作為製作素材。馬䓵茜說,公司的晶石轉化技術,因為商業理由,不能透露具體詳情。翻查網上資料,骨灰晶石的技術最早出現在美國,原理是骨灰經過二次高溫燃燒後,會凝結為晶狀球體。馬䓵茜說,早年推廣骨灰晶石時,一般市民普遍反感:「在Expo擺展,老人家話,我啋過你啦,鬼嚟㗎,掛咗上來。」但經過數年間的公眾教育,現時情况大有改善,客戶之中,有將先人安放傳統骨灰龕位,留起部分骨灰製作晶石留念的,也有是因為採取綠色殯葬,將剩下的小部分骨灰製成晶石留在身邊。

「做完大龍鳳 卻不來取灰」

「我覺得是時代在變,不是因為政府出了問題,所以大家才要做綠色殯葬,而是與時並進,譬如有些人,根本沒有下一代,也不會有人來拜我,那我為什麼不撒了它?我們以往做殯儀時,常見到一些情况,做一場大龍鳳,最後聯絡他來取灰,好多人不理你。」現時因為一龕位難求,不少長生店為客人暫存骨灰,一放便是數年。

殯儀業者馬䓵茜鼓勵長者訂立生前契約,死後一切從簡﹕「簡單『院出』,醫院領取遺體,在一個政府提供的免費小禮堂做一個鐘的簡單儀式,接着送去火化。有些老人家覺得不行,要打齋、燒金銀衣紙,但我會認為,你寧願死後花十幾萬做殯儀,為什麼不現在花掉呢?」

佛教基督教:態度開放無硬規定

撇開中國人傳統,佛教並不拘泥人的遺骸該如何處理:「在佛教的角度,骨灰和遺骸跟精神生命毫無關係,並不代表什麼。也因此,不需執着遺骸、骨灰的落腳處。來生生在哪裏,是由個人業力推動,處理遺骸方法的差異,不會影響所謂『輪迴轉世』、『來生』的結果。」香港中文大學文化及宗教研究系兼任講師唐秀連博士說,佛教雖然有供奉「舍利」的傳統,但「舍利」的名稱一般只用於佛和有德行的出家人的遺骸,供奉「舍利」的用意,是為了紀念大德、祈福,及引導信眾精勤修持。

日本習慣在家供奉

「佛教沒有明文規定遺體或骨灰不可存放家中。譬如在日本,人們都習慣在家裏供奉先人骨灰,他們或將骨放進阿彌陀佛像或地藏王像,或以精緻的骨灰盒來盛載,毫無中國人嚴分陰宅、陽宅的禁忌。」她說佛教也接受綠色殯葬,有些佛教團體更付諸實行,譬如台灣的法鼓山便大力推廣。

那西方傳入的基督教又如何?香港聖公會北角聖彼得堂林振偉牧師,本身也是一位禮儀學講師,有20多年在聖堂主持喪禮的經驗:「基督教喪禮傳統上,源自兩種文化,一是猶太人,一是羅馬人。」猶太人強調土葬,認為身體靈魂會復活;羅馬人早期奉行火葬,後來因為羅馬帝國擴張,慢慢滲入了其他文化,才轉為土葬為主。但無論猶太人還是羅馬人,也與中國人的入土為安不同,而是用裹屍布包着遺體放到石洞之中。林振偉牧師說,後來西方國家的基督教喪禮使用棺材,是基於運送遺體的實際需要,而發展到今天,教會對於採取土葬還是火葬也是抱持開放態度,因為明白到社會環境所限,由家屬自行決定。

新建龕位追不上港人「死亡速度」

政府近年覓地建造骨灰安置所,找到24幅地,當中14個已獲得區議會同意並展開工程,比如其中屯門曾咀項目,便暫定在2019年下半年完成,提供約160,000個新龕位。

但根據政府推測,即使所有骨灰安置所發展計劃全數落實,最終也只能提供90萬個龕位,但由2018年到2037年,香港的死亡人數會由每年約45,000增加至約7萬,累積火化宗數便有110萬,無論如何增加供應,也應付不了每天排着隊死的香港人?

【陰宅篇】

文‧圖//梁仲禮

圖//受訪者提供

編輯//何敏慧

fb﹕http://www.facebook.com/SundayMingpao

相關字詞﹕每日明報-星期日WorkSho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