五月風暴再現銀幕 反思電影為誰發聲

文章日期:2018年04月27日

【明報專訊】我不知道是否有一種「五月精神」,但確實有種精神瀰漫在五月——基斯馬爾卡。一九六八年的法國大型社運五月風暴,今年為五十周年,橫看香港,當時同為動盪時代。西九文化區「M+放映:路磚之下」將放映十七部兩地作品,創作者如何以影像介入抗爭?

「熟悉新浪潮的影迷應該都知,因為那年社會在抗爭,尚盧高達令那年康城影展都停了!」M+流動影像副策展人江千慧說。二戰後法國資本主義模式高速發展,官僚制度欠彈性效率,工人受剝削。直至上世紀六十年代,左翼思想到達爆發點,由大學生發起大型示威及罷工,全國紛紛響應。

M+團隊點選了十部法國、六部本地及一部大陸作品,每場次均配對兩至三部,呈現抽象連結,當然除了單獨放映片長約六小時的《巴黎公社,1871》(二○○○年)。法國風暴爆發後,電影工作者除了記錄當下,拍攝人民示威與警察對峙等,亦開始探索反階級式、反架構式的電影製作過程,展示抗爭與藝術千絲萬縷關係。例如以前是「導演最大」,幕後人員及演員均沒話語權,創作者視覺亦凌駕至上。

江千慧以《爭鬥的階級》(一九六九年)為例:「影人基斯馬爾卡(Chris Marker)成立梅德韋德金小組,到了一個小鎮教工廠工人拍電影,整個運動不止爭取薪金待遇,而是who has the right to tell your story?工人可以自己發聲,連結起來及代表自己。」故事講述身為人妻母的蘇珊在手表工廠打工,她克服丈夫冷漠及管理層壓迫成為工人代表,同時帶出五月風暴包含女權運動浪潮。

菲臘加維爾(Philippe Garrel)《當下1》及《啟示者》乃奇聞處處。話說當時菲臘加維爾對運動很有熱誠,在現場拍了一大堆影像。可是僅幾天後,法國政府刻意利用某學生領袖的猶太裔德國人身分,要求他離境,導演認為運動已無可避免地變質,因而在德國西南部黑森林拍了長默片《啟示者》,講述一對男女及小孩子在林中生活,寓意式畫面鏡頭引發宗教、權力、抗爭多重想像。江千慧解釋:「抗爭時的片段當時一度不見了,加維爾本人記憶都好模糊,有傳當時高達及哥連都有份拍,之後據指去了一間罷工中的電影公司剪接,後來又遺失了。直至二○一四年,法國電影資料館證實在一批藏品中發現《當下1》。」

香港選片方面包括電視劇及節目《獅子山下——笑話》、《七女性(第二集)——苗金鳳》、《年青人(第八集)——藝術人生》,另有《香港保衛釣魚台示威事件》以及左翼電影公司製作的《小當家》,全為上世紀七十年代之作。

《苗金鳳》向高達致敬

相信一九七六年《七女性——苗金鳳》會令大家感到值回票價,由新浪潮導演譚家明執導,他撮合高達舊作風格,包括紅藍黃三色調,向鏡頭說話,揭雜誌,甚至批評電視,最尾字幕寫明向高達致敬,當時無綫竟有此空間。故事講述女主角啞忍丈夫出軌,不主動發掘自我或建立自主,平時以購物及格式化的打理家庭來填補空虛心靈。

高達為何拍鬚後水廣告?

江千慧進一步指電視年代刺激商業活動,當時大力反資本主義的高達竟然接拍某鬚後水廣告,今次亦會放映該片:「他表明拍廣告是為了掙錢支持他與哥連的電影項目,即是緊接播出的《維拉迪米爾與羅莎》(一九七一年)。廣告有一對中產男女在爭吵些知識學問,好嘈好嘈,突然一下無晒聲,他們就說『咦這是什麼啊』,原來是剃完鬚會好靚啊,哈哈。好矛盾是高達再抽象、政治,那份intellectual engagement都是被消費文化吸着,割斷不了。」廣告咬準政治近年亦屢見不鮮,有趣的是,此剃鬚護理品牌在前年七警案開審,香港區官方專頁亦「抽水」,貼出涉事人曾健超圖片並寫有「留鬚留得靚都比人打」。該段時期有幾個社政事件比喻帖子,其中一個之後更自行刪帖及道歉。廣告推銷產品同時物化抗爭內容,商業財力亦穩握話語權,呈現與社會抗爭的拉與扯。

回看香港六十年代社運包括天星碼頭加價事件(稱為「斗零騷動」、六六暴動)、爭取中文為法定語文運動、六七暴動、反殖民思潮,牽引七十年代釣魚台風波等等。同時房屋物價問題令一般市民疲於奔命,造就《獅子山下》大部分內容。而《香港保衛釣魚台示威事件》於一九七一年由趙德克、羅卡拍製。M+流動影像副策展人羅海珊指:「當年保釣的委員會請他們去拍一些footage,那些影像去了不同獨立電影甚至港台節目資料片段,但原片又不見了。二○一二年有組織再剪過才結合成現在版本,它是靠其他作品來建立及流傳下去。」

社運老將 風暴後的「信」

首場放映為社運老鬥士莫昭如作品《給香港文藝青年的一封信》乃一九七八年完成,「信」內說到:我們相信沒有所謂革命性電影,只是有革命地利用電影。江千慧指作品證明影像可以是另一種繼續理念的方法:「當時經歷風暴後十年,莫昭如反思當時自己及文藝者不足,每次檢視效果不同,不過精神仍在。換個角度,你不能永遠框在法國一九六八年那個好革命、熱烈、高漲的時刻,但當有影像,就可以一直行下去。」

活動表明原意是藉五月風暴前後的兩地作品,探索法國和香港各自電影業在形式和概念上的轉向,重新理解蘊含的創作能量。可惜的是,今次放映並沒有直接講述六六暴動、六七暴動兩場重要事件之作品。如要審視同一個時代兩地方的政治局勢,未免有點缺失,亦令人猜疑。

本地最新有關作品《中英街一號》早前於日本獲獎,內容及放映場次均惹爭議,羅海珊說:「《中英街一號》電影format跟今次選擇有點不同,因為你見我們選擇了(事件發生)當下作品去解釋當下事態,他們用新作品去詮釋舊時。做資料蒐集時看過那個作品,之後都想聚焦當時的人如何思考問題再拍出來,所以今次沒有include。」

江千慧補充指是次放映主要探索法國五月風暴時的作品,如何在日後影響香港電影創作者。香港一九六七年暴動只是資料提及的其中一個社運例子,而且團隊找到的資料大部分都是新聞片段,考慮過的相關作品包括嚴浩《一九七七》和一些《鏗鏘集》片集。

M+博物館預計於二○一九年落成,到時會有三個戲院,應該代表有更多空間及場次容納不同主題及聲音了吧。江千慧說日後博物館LED外牆亦會放映,到時維港兩岸再多一重影像。她提醒無論電影、電視、廣告、短片,觀眾均要「主動思考內容是否真誠,不可以take it for granted」——今趟制度與路磚之下,多少引起一些想像。

■M+放映Screenings:路磚之下

日期:5月11至13日

地點:油麻地百老匯電影中心

查詢:www.westkowloon.hk

文:劉彤茵

圖:劉彤茵、受訪者提供

編輯:王翠麗

電郵:culture@mingpao.com

相關字詞﹕每日明報-文化力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