信與不信之間 失去相信的勇氣?

文章日期:2018年05月04日

【明報專訊】我們是否早已失去相信的勇氣?——劇團同流重演《聖訴》,文案一句擲地有聲。原作於美國大獲好評,更被改編成電影,講述上世紀六十年代紐約教會學校有神父被指褻童。導演鄧偉傑與演員楊淇均說:「演完都唔知信邊個。」

「當不肯定時,你會做什麼?」劇目始於Father Flynn(鄧偉傑飾)(圖)講道,綵排可見識到鄧偉傑自導自演,邊說台詞,邊提醒演員走位。

劇有劇演,現實中早前亦爆出聖公會牧師涉嫌多年前非禮男教友。《聖訴》原作劇目Doubt:A Parable出自美國編劇尊柏烈尚尼,二○○八年改編成由梅麗史翠普主演的電影《誘.惑》。

單憑表象下判斷?

同流將上演的劇場版《聖訴》,講述一九六七年紐約某間教會學校取錄了首個黑人學生,修女校長Sister Aloysius(伍潔茵飾)嚴肅保守,新教師Sister James(楊淇飾)則樂天開明;後者發現神父Father Flynn叫黑人學生獨自前往宿舍,心生疑惑,忍不住向校長匯報。校長嚴厲指控神父,二人各執一詞。

同流二○一二年首演劇目,當時鄧偉傑只擔當Father Flynn一角,導演則為余健生。今次重演另外三個演員均換血。鄧偉傑指曾甄選演員,卻不合心意,之後經伍潔茵推介請來楊淇:「我認為楊淇可做到『好信』個神父,一種純粹的狀態。」楊淇放出招牌陽光笑容說:「對楊淇而言,你說是就是,只要有你原因,我哪一方都信得。但Sister James聽聽吓又信別一方,最後卻選擇不到要做什麼,因此語氣常常要在信與不信之間,好難演!」她重申不喜歡拿電影與劇場版比較,認為今次處理手法開放,亦掌握細節:「那個年代很保守,排戲時我行近少少鄧偉傑,他會提我『行開啲』保持距離,因此他一動,我又退後,肢體上的即時演繹很有趣。」

鄧偉傑指劇本紮實,沒有大改,但舞台設計嘗試加入教堂建築元素,中間為校長辦公室,希望「營造教會一層接一層的權力架構」。劇目步步呈現Sister Aloysius的偏見,如討厭留長指甲、用原子筆、親近學生,神父卻有此等「惡習」。其實她並無確實證據,卻單靠神父過往頻繁轉換教區「紀錄」及個人判斷。

資訊爆炸,社交媒體催逼表態,我們何嘗不是單憑表象下判斷?即使Sister Aloysius角色「乞人憎」,卻一心為學校和男童好;神父鼓勵受盡歧視的黑人學童,卻陷入不道德疑雲;就算年輕修女亦由於與Father Flynn同為革新派,教育理念志同道合而傾向相信他。戲中沒人可直言善惡,雙方不斷以權力甚至謊言,嘗試阻礙或排除對自己不利之事。當中男童母親Mrs.Muller(吳鳳鳴飾)一場給觀眾更多反思,此處暫不劇透。

抱有懷疑不是好事嗎?

開首說到「失去相信的勇氣」,劇目不斷刺激相信與懷疑兩個概念。其實,抱有懷疑不是好事嗎?藝術、戲劇本質不就包含懷疑態度?鄧偉傑想了想說:「好多時我們的懷疑是對別人的,你根本不能阻止對一件事、一個人有judgement(判斷)。可是劇中的懷疑是向內的,即使那些爭吵好像不斷向外,Sister Aloysius最後在花園哭泣一幕,都在質疑自己做得對不對、好不好。面對自己對別人的judgement,甚至只是偏見,你如何回應?」

劇中提及一個故事:一個老婦告解自己說了別人是非,求得寬恕,神父叫她回家在天台𠝹開枕頭。老婦照做,神父之後卻叫她撿回散落的羽毛。他說,是非也一樣,四處飄散收不回來。鄧偉傑說:「除宗教setting的元素,當然可以有不同演繹。很多社會運動慢慢發展下去,出現好多『陰謀論』,當很多事都不肯定,不如先問問自己可做的範圍內,有什麼可以建立下去、信下去。」

■同流《聖訴》(重演)

日期:5月24日至6月3日

地點:香港文化中心劇場

票價:$230至$300

文:劉彤茵

圖:劉彤茵、受訪者提供

編輯:陳淑安

電郵:culture@mingpao.com

相關字詞﹕每日明報-文化力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