無定向學堂﹕點解灣仔炸彈特別多?

文章日期:2018年05月20日

【明報專訊】關於二戰,上一代港人忘不了的,是「三年零八個月」日據時期的苦難和日軍的暴行。始於1941年12月25日港督楊慕琦向日軍投降,至1945年8月30日夏愨率領英國艦隊回港為止。

淪陷期間,以美國為首的盟軍於1942年開始空襲香港,試圖反攻。事隔多年,今年內灣仔三度發現千磅炸彈,每一回都要嚴陣以待,研究戰爭歷史、浸大歷史系助理教授鄺智文解釋,「現時金鐘門常開對出位置,昔日是海軍船塢,日軍在灣仔對出的維港海面劃出『軍艦錨地』停泊軍艦,區域的邊界,就是今時今日經常發現炸彈的地方。」

此等資料早有記載,有人於是質疑,既然知道這一帶昔日是海軍船塢和日本軍艦的停泊位置,盟軍曾投下無數炸彈,何以堅持在這裏進行工程?若沒有及時發現炸彈,工程一旦不慎猛力碰撞發生爆炸,後果定當不堪設想。

「以亞洲區來說,不計日本,香港被美國空襲的次數是數一數二。」鄺智文說。

二戰亞太重要軍港(1945年1月15及16日香港大空襲)

香港雖然是彈丸之地,但有多個油庫、船塢、啟德機場等設施,船塢比當時整個台灣都多,故香港成為日軍在二戰期間亞太區的重要軍港,南進的後勤基地,亦是聯繫東南亞的重要港口,因此成為盟軍攻擊的目標。「由1942年10月開始,美國陸軍航空隊開始攻擊香港,1943年9月,10架B-25戰機偷襲荔枝角油庫,擊毁了14個油庫,損失了共5萬立方米油,之後巴士停駛。為了截斷日本與東南亞的交通線,使日本失去東南亞的石油、鋁土、鉛、鋅、銅、米等戰略資源,美國海軍第38特遣艦隊,亦從1945年1月開始,由中太平洋烏利西環礁出發,攻擊越南金蘭灣至華南沿岸一帶的日本海運。到了1月15日,便駛到香港,短短兩天的攻擊,極具破壞性,投放的炸彈數量驚人。」鄺智文說。

據《重光之路——日據香港與太平洋戰爭》一書記錄,1月15及16日,第38特遣艦隊共派了471架飛機、投了150噸炸彈攻擊香港。15日,4艘航空母艦派了40多架飛機來「試水溫」,投下14個500磅炸彈,並發射了120枚火箭,攻擊啟德機場及掃蕩空中出現的日機,以奪取制空權。

美軍一日投下649枚炸彈

16日才是戲肉,維港及兩岸上空上演了一場混亂的空戰,11艘航空母艦派逾400架戰鬥機和轟炸機,並投下13個2000磅炸彈、72個1000磅炸彈、301個500磅炸彈、73個250磅炸彈、190個100磅炸彈,以及發射了13枚魚雷和640枚火箭彈,攻擊軍艦錨地、啟德機場、太古船塢、黃埔船塢、油庫、維港船舶及一些港口設施等,從參與飛機的數量及火力而言,這是香港在太平洋戰爭期間,承受過最大規模的轟炸。然而由於當日多架飛機同時攻擊,加上高射炮火猛烈,指揮官難以清楚辨別目標,是次行動誤炸了太古船塢鄰近糖廠及赤柱收容所等。經過1月16日的攻擊後,日本的海運幾乎被完全截斷。

很有可能掘到更多戰時炸彈

2014年灣仔厚德里發現2000磅AN-M66炸彈,近年灣仔沙中線工程發現3個1000磅AN-M65炸彈,鄺智文說,「僅是1月16日,美軍投下649個100至2000磅炸彈,估計沒有爆的炸彈佔一成,可想而知,香港很大機會發掘到更多戰時炸彈。」除了灣仔,西營盤對出海域當年亦有多艘船舶停泊,不過西環的填海程度不及灣仔,估計許多炸彈未被發現。

地氈式轟炸紅磡 誤炸平房小學(1944年10月16日空襲黃埔船塢)

美軍空襲香港的目標主要集中於紅磡、港島北岸(太古、海軍船塢、灣仔)及荔枝角一帶,不少市民成為戰爭中的犧牲者。紅磡老街坊,或會記得1944年10月16日的空襲事件。

鄺智文表示,「那時美國準備反攻菲律賓,日本陸軍需派援軍到菲律賓,而紅磡的黃埔船塢由陸軍控制,盟軍為了阻止日軍透過香港增援菲島守軍,於是空襲黃埔船塢(又稱九龍船塢),削弱日軍的反抗能力。當日美軍派出30架B-24轟炸機,從幾千米高空投放炸彈,是次地氈式轟炸,誤炸了很多地方,摧毁了區役所、小學、160間房屋,牽涉1570戶,導致916人死亡、數千人無家可歸。然而從當年的照片可見,船塢沒有被完全摧毁。」

《香港淪陷親歷記》一書,作者陳潤培在日佔時期在紅磡九廣鐵路車廠工作,他在書中記錄了紅磡被空襲一幕。從1944年底至1945年初,香港每日都有空襲警報,有一天,尖沙嘴天文台掛起空襲警報紅旗後,他如常離開車廠,沿鐵路往窩打老道方向走,突然耳邊傳來飛機聲,舉頭便看見大大小小的飛機,正由西環上空向紅磡方向飛過來,接着炮彈聲此起彼落,人們拔足狂奔走避。被空襲後的紅磡,到處頹坦敗瓦,電燈柱東歪西倒,家俬雜物堆在半倒的危樓上,多處地方在焚燒,隨處可見壓在磚石下露出的半截屍體。

對盟軍而言,香港在亞太區戰役當中起着重要的戰略作用。

日軍控制海空失效

鄺智文表示,「抗日戰爭不止發生在陸地,很多人忽略了二次大戰時,亞太地區的戰役很大部分發生於海上和空中,而香港是重要的戰場。由於日本科技及兵力不如人,加上日本海軍和陸軍不合作等因素,因此沒辦法有效控制香港水域和空域,使盟軍可以用飛機和潛水艇逐漸將日本與東南亞的交通截斷,促成日本戰敗。」

炸彈解構

美軍空襲香港使用的炸彈,如2000磅的AN-M66、1000磅的AN-M65及500磅炸彈AN-M64,統稱為GP彈(general-purpose bomb),結構相若,用來炸毁沒有裝甲的目標,炸藥重量,約佔炸彈重量一半。

橢圓形的炸彈,前端和末端均有引信促發爆炸。當炸彈從轟炸機投放後,撞擊目標的一刻會觸發前端引信燃點彈內炸藥爆破;又或是末端的螺旋槳轉數足夠,亦會啟動引信。當中的炸藥是俗稱「黃色炸藥」的三硝基甲苯。

近年的發展工程使二戰遺下的炸彈陸續「出土」,炸彈在當年沒爆,鄺智文估計,「部分炸彈或因引信失靈,亦可能由於滑翔轟炸或俯衝轟炸時,投放的高度不夠,末端的『螺旋槳』轉數不足,引信未能啟動,以及炸彈跌落海的角度未有觸發前端引信,而且衝擊力大減,即使插進海牀,也沒有觸發引信。」

文//李佩雯

圖//資料圖片、受訪者提供、網上圖片

編輯//蔡曉彤

fb﹕http://www.facebook.com/SundayMingpao

相關字詞﹕每日明報-星期日WorkSho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