街知巷聞.Ways Of Urbanist Seeing(7)﹕俯瞰香港 唔一定要上山頂

文章日期:2018年05月20日

【明報專訊】(Ways Of Urbanist Seeing(7))

未必人人有能力或權力改造身處的空間,但人人都有能力改變觀看城市環境的方法。將一種視角帶到城市一隅,就可發現別樣的路線跟風景。

行﹕港大百周年校園

如果要推介一個地方俯瞰這個城市,最正路的答案大概是山頂。

維港兩岸「盡收眼底」,不過收在眼底的真是整個都市嗎?

要俯瞰香港,是否只有一種視角,甚至能選出「最佳位置」?

在香港大學的百周年校園,依學生介紹的「好hea處」,我們意外尋得俯視城市的幾種「玩法」。

「我聽過一個說法,如果外星人來到,想摧毁地球,可能會留下幾棟建築。我想,香港很大機會被選中吧。」在港大百周年校園的鯉魚池旁,研究生CJ在餵魚和龜,他往池裏拋下最後一塊麵包屑,便帶我們到讓他閒時紓壓的百周年花園。「我比較喜歡自然環境,山多樹多的地方」,他說這邊景觀不算很開揚,中午常有人買個三文治到來開餐。炎炎夏日,下午三時左右,兩三人在階梯上曬日光浴,有時CJ會站上花槽壆望高一點,電力站等一眾建築如眼前植物「種滿」了堅尼地城的岸,海幾近不見。背對龍虎山,他指向校園,還有一處草地更少人會去。

從賽馬會教學樓乘電梯到三樓,走出平台,我們到了更高之地。除了向百周年花園的一面,橢圓草地被鄭裕彤教學樓、逸夫教學樓及賽馬會教學樓三面包圍,為它遮蔭。休憩椅上坐了Jerry,考試季節,他手拿筆記曬在陽光下,「我今天才知道有這個地方。在裏頭待太久,就在這邊待五分鐘、十分鐘,呼吸一下新鮮空氣嘛」。跟CJ一樣,他都喜歡此處有「花花草草」。CJ有時會跑步上到山頂,「俯瞰維港不能與地接觸,摸不到草、地與樹木」,不過他倒有個實際想法,如果他是外星人,花園與維港之間,會選擇留下維港,畢竟別具特色的城景不易重造。

獨特視角 用高樓造景

不過他們也許沒發現,花園不夠高,讓一種更顯香港特色的視角藏在其中。拐入逸夫教學樓旁的小通道,憑曲折的欄遠看,寶翠園住宅高樓擋住了海,香港大廈建得密密麻麻,拔不走,不如乾脆用它造景:高樓這種擋法,似有人伸出兩掌,掌心相對,在視野前框出想要聚焦的一格。劃個長方格的海,遠是山峰與海與七、八艘船,近是住宅人工泳池與一小顆一小顆流動的人。船尾在海上拉一條白浪,要看白線的延伸,請到下一格——另兩幢高樓框起的另一塊海,那格可能沒有船,只餘閃亮的藍與一線白。沿通道從頭走到尾,像看故意切斷連續性的拼貼畫,或節奏緩慢的懷舊動畫。

景觀不一定全被高樓限制,隨腳步左右移,可以調校定格的層次。在遠近景之間又夾了一列矮樓,砌出一排灰,但右移兩步,把旁邊一棟紅色的樓納入框內,畫面顏色又能豐富些,隨你的審美觀,愛以灰還是紅來襯海藍。教學樓外這條通道尾又連一條小路,這裏磚紅圍欄外還多了建築的一支支白粗柱,柱與欄拼成另一組框格,愛自然的CJ可能會喜歡這邊「畫面」有綠樹可選擇。「如果想換畫框,看這個合不合心意?」外星人來到的話,我們可以這樣問,或許留得住更大片香港。

……………………………………………

視﹕全景(panorama) / 文//黃宇軒

伴隨現代城市誕生的,是種讓空間變得「易讀」(legible)的欲望。「易讀性」的終極體現,則是鳥的視角(bird's eye view)。鳥瞰圖帶來一種安心——城市也許是可掌握和全盤改造的。但這欲望和視角,不獨屬於有權者,普羅大眾也渴望登高望遠,看城市的肌理及結構本身也是種趣味。

尋找另類全景視角

鳥瞰與權力掛鈎

旅遊指南的推介離不開高樓上的觀景台。多年前到東京,要望得到電影《迷失東京》裏那種抽離的繁華,會去六本木之丘頂樓,360度的環形玻璃窗後,滿是定睛細看城市變化的觀光客。在那觀景台不遠,就是森美術館特地製作的大型東京市模型,大有一種「東京由我掌握」的意味,跟叱咤一時的地產大亨森稔(發展商森大廈的總裁)的野心息息相關。模型跟風景恰如共同提醒,百姓的生活在街道,俯視終歸是有權有財者所看的日常。上世紀珍‧雅各布斯反對大型基建破壞社區,她的「對手」規劃師羅伯‧摩斯的人像照中,常見他跟紐約建築模型與鳥瞰圖的互動。

高低起伏較多的城市如三藩市,或許是較「民主」的,雖然綜覽全城的視點還是會被豪宅壟斷,但要到高點看全市風景仍大有選擇。當然,那也取決於樓宇格局,像香港高密度和垂直發展的形態,添加了全景觀看的樂趣,卻又讓開放的制高點減少,並局限在私人空間。這次我們特別探索在公共建築中,「意外」可讓人有「看到整個城市」之感的公共空間。我們太習慣不必通過腳步和肉眼去尋覓那種視點,打開google map,衛星繪圖比鳥瞰更全知的「神視點」外,近年還提供高空橫視的「3D模式」(圖a),讓人自選要讓鳥飛至何處。除了城市形態,決定鳥瞰城市的限制、物理意義的視覺再現工具,可說走到盡頭。藝術攝影先驅Eadweard Muybridge豈會料到,起初靠熱氣球拍攝、要小心選取「全景」(panorama)角度、充滿意外的影像,會發展成每日無數靠無人機(drone)所拍、上載到社交媒體的城市影像?由鳥進化成上帝,不過用了百多年,俯視的局限和神秘感被解魅了。

Michel De Certeau《日常生活的實踐》,Walking in the City一章從在紐約世貿大廈頂樓的全景城市觀說起,批判一種自以為客觀和無所不包的視角,「將行人升高也將它變為偷窺者……教人陶醉的世界……轉化為眼前的文本。那容許人閱讀,容許人成為冷靜的眼,像神一般向下望……虛構的知識就是跟這成為一種視角的欲望相關,別無其他」。隨着人人都可成偷窺者,批判高空視角的專橫,又好像沒那麼迫切了。反而,我們可否「身體力行」重拾俯視可給予我們的趣味?中國藝術中的手卷畫往往致力創造不可能的、靠想像力拼湊出來的全景視角,那麼步行和遠望可以引出像翻開手卷、風景在眼前變幻般的觀看趣味嗎?這次我們走到香港大學,思考如何讓「高高在上」不只是高高在上。

仲想睇多啲

近日有兩個攝影展皆探討關於從高空閱讀香港城市空間的可能性。展覽「香港‧維度」中,法國攝影師Romain Jacquet-Lagreze的作品系列Concrete Stories拍下多樣的天台活動;本地攝影師陳的則展出從工作室俯視柴灣消防局時捕捉的秩序。

香港‧維度

日期:即日至6月16日

地點:Blue Lotus Gallery(柴灣工業城一期1606室)

陳的「柴灣消防局」

日期:即日至5月31日

地點:Novalis Art Design Gallery(灣仔秀華坊5號)

【你睇到啲乜?】

一種看城市的視角,不會只適合一個地方。如果你帶着我們介紹過的視角(或你自己發掘的ways of seeing)到香港其他地方,看出一點獨特、趣味或美麗,請用手機或相機拍下來,寫一句你眼中睇到啲乜,傳到sunday@mingpao.com,今期我們請明報編輯拍下了報社一角。

文//曾曉玲

圖//黃宇軒、Google map截圖

編輯//王翠麗

fb﹕http://www.facebook.com/SundayMingpao

相關字詞﹕每日明報-星期日WorkSho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