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館今開幕 囚室動畫回望香港史

文章日期:2018年05月25日

【明報專訊】活化逾10年,由馬會斥資38億,全港最大型古蹟保育項目前中區警署建築群「大館」今日開幕,之後分階段予公眾參觀。早兩星期大館率先辦預覽團,有關報道傾巢而出。「升職芒果樹」、無冷氣囚倉原貌、胡志明階下囚實錄,甚至猛鬼傳說,或許大家都已認識不少。初步已稱讚聲連連,就由保育負責人及大館結役時獲准入內記錄最後時光的資深攝影師梁家泰,再談新與舊之間。

活化群共有16幢古舊建築,包括域多利監獄A至F倉、前中區警署及中央裁判司署,另馬會請來國際知名建築所Herzog & de Meuron設計兩幢新大樓。

不如由新說回舊,早於圍板拆下前,Herzog & de Meuron設計意見好壞參半。當年原設計被指太高,已作修改。現今雖然採用物料避免陽光直接反射至民居,惟有指從街外看形狀突出,怕與舊建築不合。也有不少人歡迎他們在港首幢落成之作,大館亦比該所另一項目西九M+大樓早落成。

由贊善里入口,經過「洗衣場石階」,即達監獄操場。由此處可清楚看見兩幢新大樓與舊監倉並列,視覺融和,美不美任君評定。大館文物事務主管楊頴賢說,域多利監獄使用大量本地花崗石,堅固耐用,Herzog & de Meuron選用素材及形狀亦向此致敬。

兩幢新大樓分別為綜藝館「賽馬會立方」及美術館「賽馬會藝方」,前者表演場地利用外場透光通花設計,後者設旋轉形樓梯,均帶來現代建築視覺體驗。楊頴賢說:「大館以前整個建築都不是設計到開放給公眾使用。藝術設施好多時都是loading比較大的空間,如果就此把功能套入舊建築,對原先樓房好易有傷害。」首批活動如無伴奏合唱「維多利雅講」、電影節發燒友放映、鄧樹榮戲劇工作室《泰特斯2.0》等亦在綜藝館上演。另外公共空間亦免費上演法國劇團《夢幻之馬》、本地藝術家林東鵬創作光影表演。

牆身回到最早期米黃色

她續稱:「保育方針是想回復原先建築物面貌。」原先,哪時才是原先?楊頴賢解釋:「前中區警署建築群始建於1841年,之後多次擴建及變遷,所有部分都會盡量翻查至最早文件紀錄,並決定如何重新呈現。我們開始時亦做了仔細的油漆分析,例如結役時明明總部大樓是灰色牆,窗及門框好多是『警察藍』,但資料蒐集後得知1919年時該是米黃色。另外,幾乎所有窗門都保留原有面貌。」回看灣仔動漫基地,重建時亦被批失去「綠屋」標記,可見顏色選取定位之重要。

舊日重門深鎖,老囚室有了新角色。廣為報道的B倉為大館建築群內少數無冷氣的地方,格局保留完整。最新試行於6個囚室牆壁加上剪影動畫投射,包括數日子、逃獄、懲罰等。值得一提,其中一間更引用近代詩人戴望舒《獄中題壁》,他於日佔期間被捕入獄。其悲憤一字一句,或者收窄了前來休閒參觀市民的距離感——「如果我死在這裏,朋友啊,不要悲傷,我會永遠地生存在你們的心上」。

至於被摧毁不復見的建築部分,例如監獄操場本來是最早期的放射形囚倉,因改建及二戰破壞,現已剩下小部分,即是D倉。團隊特意於地上設置一點接一點銀金屬標記,劃出舊時位置,比只立塊資料板解釋吸引,配合手機應用程式或導賞團介紹具體易明。

舊物新法,信任與放手亦是一大關鍵。團隊邀請本地插畫師Noble Wong為多處公共空間畫畫,圖解少字切合世代需求。其中一幅為所謂「ABCD,大頭綠衣」,警隊早期招募歐裔、華裔、山東威海衛、印裔警員,插畫置於舊日專讓印度錫克教警員洗澡、吃飯的房間附近,將陸續加入有關資料。好處乃定點,舉例附近的PMQ,歷史連繫的內容集中於地下展示廊、展覽廳時間廊,較為分割。

攝影師記錄活化前最後時光

「說真的,暫時不錯。你看香港保育從來都不夠水平,1881 Heritage直頭是破壞。」本地資深攝影師梁家泰說。他於2006年大館正式結役時,向古物古蹟辦事處申請入內拍攝,記錄活化前最後時光。

當時人去樓空,連電力都沒有,他花上5個半月游走建築群,等候合適日光時機拍攝。之後,他一共訪問了約20名前警員、神父,甚至港督特赦終身監禁囚犯文錦棠,去年終於出版相集《中區警署建築群‧謝幕》。

大館首階段仍未開放的舊槍房、鮮為人知「倒夜香」排污口、獄內廚房、停屍間亦暴露鏡頭中。從他留影古舊D倉情景以至不同角落,公眾可對照活化程度。梁家泰帶着一堆照片讓受訪者翻看,隨即勾起他們對空間的感情:「第一位訪問了前女警,她指着由檢閱廣場往總部大樓的照片說『一看頭都暈,因為以前大sir辦公室在此,次次來不是被人罵,就是面試升職』,印象深刻。」團隊剛好在該處設有插畫重塑情况。

其中拍到丟空的營房大樓二樓更衣室,由40至60人共享一間,原本置滿儲物櫃及木椅。梁家泰從前駐守警員口中得知,在特別情况下,如六七暴動及颱風襲港,警員必須24小時候命。由於人數太多,休息室牀位不夠,警員便睡在更衣室地上甚至6呎高的儲物櫃頂。

中區警署折射此城變化

「看中區警署發展,折射了此城變化。好多時大館內設施有什麼更替,或跟國際大事有關。」楊頴賢說。上世紀70年代本港面對越南船民問題,被捕者不少是天主教徒,便會到倉內教堂禮拜。團隊修復期間在A倉找到不少越南語聖經及神父袍。她續稱:「最明顯是八九十年代好多無證媽媽在港分娩後被拘留,嬰兒要跟着一起坐牢。當時D倉有個育嬰室,媽媽則在F倉,定時可過去探望及照顧。團隊做口述歷史時,剛巧認識到一名朋友正正是這類嬰兒,出世不久住過域多利監獄。」

長年居住奧卑利街的梁家泰說自己不時從家中窺看監獄情况,認為最重要是人文痕迹:「建築物是很重要,但之後重看此批照片,發覺當中有好多人文痕迹,例如柱子上仍貼着揮春、家庭照,四處放置關公像。那些很多被清理了,沒辦法。」

資料豐富,大館定位為古蹟及藝術,總部大樓內「複式展室」打頭炮展覽「大館一百面」,訪問過百附近老店及街坊,並邀請年輕插畫師飛天豬設計及繪畫互動壁畫,重現口述歷史。大館具世上罕有近於民居之監獄,期望日後陸續以藝術切入社區,甚至嚴肅歷史事件,突出170年建築承載的每當變幻時。

■大館

查詢:taikwun.hk(須先登記大館入場證)

■《中區警署建築群.謝幕》梁家泰新書分享會

日期:6月2日(周六)

時間:下午2:30至3:30

地點:誠品書店尖沙嘴店3/F mini forum

查詢:www.oupchina.com.hk

文:劉彤茵

圖:黃志東、梁家泰、The National Archives UK、劉彤茵

編輯:蔡曉彤

電郵:culture@mingpao.com

相關字詞﹕每日明報-文化力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