星洲藝術家反思當代藝術定義 以布為色 打破畫作界限

文章日期:2018年05月26日

【明報專訊】當把畫布切割、拆解,或是泡在水中讓其軟化,會是一個怎樣的狀態?新加坡藝術家李綾瑄(Jane Lee)擅長將畫布化成藝術品主角,她首個在港個展「絳紅狀態」特別帶來多個大型新作,不但打破大家對「畫」的既定印象,同時暗示她對當代藝術的理解。另外,拍賣行專家亦會剖析各藝術家、畫廊、大型藝術展紛紛選址在港舉辦的原因,從中探討香港在當代藝術市場角色。

其實Jane的作品早已在香港「露面」,例如本港各大拍賣會,以及2017年巴塞爾藝術展。繼在紐約舉行個展,今次決定移師香港,策展人何子凌(Michelle)認為有助向大眾推廣藝術家,「不少收藏家專門收集東南亞地區的藝術品,Jane的早期作品亦有香港收藏家收藏,把Jane的作品帶來香港,能讓大家更深入了解她的創作及風格」。

「當代藝術沒固定形式」

當代藝術一個明顯的創作模式,就是破壞再重組。平日看畫展,展品說明常看到acrylic on canvas(壓克力、畫布),Jane一直以來探索畫布及顏料的可能性,打破既有觀念,這亦是她對當代藝術的理解:「當代藝術沒固定形式,而是不斷變化。」

什麼令到畫是畫?

作為在港首個個展,Jane特別創作了多幅以紅色為主色的大型作品,畫布及顏料再次成為作品主角,同樣是acrylic on canvas,卻可以是牆上的一幅「畫」(作品:The Story of Canvas),亦可以是「雕塑」(作品:Red States)或「裝置藝術」(作品:Stack Up 2)。Jane問自己什麼是畫,「大家一想起acrylic on canvas,就是傳統四邊形畫作。什麼令到畫是畫?有畫布、顏料就是畫。Canvas永遠像配角,其實它很重要。我調轉畫的角色,讓配角成為主角,令畫布擁有故事,但展品說明仍然是acrylic on canvas,仍然是一幅畫」。

Jane和Michelle初踏足包氏畫廊,均認為展出空間特別。畫廊打通的三層空間,Michelle表示正可代表作品在不同層次上的遞進,「這是第一層,之後是中層,每一個轉折點都是一個新篇章」。首層是主題作品The Story of Canvas,往下接駁兩層的走廊空間,則是裝置作品Stack Up 2,而展覽最低層,則羅列Jane的早期作品,以及她對不同物料的探索與實驗,讓大眾較全面認識這位藝術家。

善用畫廊特點 改變觀畫模式

當中The Story of Canvas佔據畫廊整層白牆空間,Jane利用畫布平薄的側面,折疊延展成大型畫作,同時改變我們觀看畫作的視覺模式,由觀看畫布平面改為側面。Jane表示初看場地,就覺得畫廊空間好長,「當我行的時候,就在想如何與空間互動,讓作品一直延續落去。這些細細粒我收集了好多年,由一粒變成一大堆,我沒想過這將會是一幅畫。觀眾一進入展覽,可以沿牆身一直走,感受當中節奏。」

用紅色作為作品主色,因Jane想觀眾感受紅色豐富開心的特質,可是首層盡頭的展出空間,卻是另一種氣氛,一條條掛在空中的畫布(Pond Series),像等待被處理的羔羊,「它是有生命的BB。這個紅色,我整下整下,就覺得沉,既然它想沉,就讓它沉下去。有好多人問我點解,其實真的沒特別原因,創作是即時反應」。這讓記者想起Michelle對Jane的描述:「Jane會留意顏料的反應及行為(behaviour),讓顏料自然流動。」

Jane透過作品打破既定界線,她自言這打破不是為了「搞亂」,而是她的個人表達,「家人、社會對我說的話,有許多傳統枷鎖,這些作品如我的反照」。或者,「當代藝術」就是對傳統的不斷打破與演繹,基於不斷變化、反叛的特質,故難下定義。

■李綾瑄(Jane Lee):絳紅狀態

日期:即日至6月10日

時間:上午10:00至晚上8:00

地點:香港藝術中心包氏畫廊4及5樓

文:阿尺

圖:鄧宗弘、受訪者提供

編輯/王翠麗

電郵/lifestyle@mingpao.com

相關字詞﹕每日明報-收藏

RELAT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