未來城市﹕引入科技數據 阻止話斬就斬 下一棵樹不枉死

文章日期:2018年05月27日

【明報專訊】每次當市區有大樹被指有潛在倒塌風險,往後的發展幾乎千篇一律。

政府派員檢測,判斷為了公眾安全起見,應該移除樹木;民間團體專家持相反意見,質疑政府結論不夠全面,然後在兩方各執一詞之間,大樹隨官方的行政指令應聲倒下,未及梳理的矛盾累積起來,留待在下一次的斬樹現場再度劍拔弩張。

政府專家口和鼻拗

地政總署上星期日(5月20日)移除了西區般咸道、港大鄧志昂樓外邊兩棵石牆樹,事後民間團體回到現場查看大樹遺骸,發現其中一棵代號T2的榕樹樹樁橫切面健康整齊,沒有半點腐爛迹象;政府後來發稿反駁,指腐爛部分是橫切面的下方,不易顯露。

「但無論在政府的樹木風險評估表,及星期天的面談中,也沒有提供客觀和科學化檢視樹底部和根部的資料,現在既然說樹沒有外露腐爛,請問當天又怎判斷樹會倒塌?」回到上星期日的斬樹現場,政府各部門人員與民間團體前後拉鋸8小時,其中中大生命科學學院退休教授趙紹惠更在樹下與官員對質近一小時,雙方對於樹木健康的判斷截然不同︰

A‧樹身傾斜

政府︰有倒塌風險

兩棵樹分別向般咸道方向傾斜(T1傾斜30度、T2傾斜15度),有倒塌風險

趙紹惠︰自然向光

樹有向光性,因此的確有向般咸道傾斜,尤其T1的生長位置,位於般咸道轉角的當風位,長期受風吹搖搖晃晃,但並不代表有即時危險;T2由於受T1隔擋,不受風吹,樹身的傾斜純粹來自生長的向光性,後來樹自我糾正,向上成長後左右分枝,重心回到樹腳同牆,加上部分樹根橫過矮牆,抓住後面的斜坡平地,在樹藝學來說,不是一棵斜樹,而是一棵垂直樹。

B‧樹與石牆

政府︰牆變形有裂縫

與樹木相鄰的矮牆的結構,受樹木影響而出現變形及多條裂縫,牆身亦明顯地向般咸道方向傾斜,一旦遇到暴雨,大量雨水可能會把樹根附近的泥土經牆身的裂縫冲走,令榕樹失去底部支撐,引致樹木和矮牆倒塌。

趙紹惠︰指控證據不足

石牆樹的根生長入牆,牆會變形、會有裂縫,是必然會發生的,重點是如何影響整體結構的問題;除非它裂得太厲害,樹木的搖動幅度過大,無法會到原來牆身上的重心處,或者裂至碎狀,搖動時水土流失,才會出現倒塌。

政府沒有拿出相關數據來說明樹身與矮牆之間的結構關係︰「不單止計算樹的穩定性,還要交出牆身穩定性的報告,對方卻反指牆身部分是港大負責,卻又沒有拿出港大的檢測報告,即是手頭證據不足,那如何可以論斷斬樹?

C.無可挽救?

詹志勇:3年前建議拉纜無回音

兩樹被移除後,港大地理系講座教授詹志勇向本報披露,港大3年前曾向樹木辦提交方案,建議為兩樹加設纜索,繫於路邊斜坡上,但樹木辦未有回應是否接納。

政府︰環境人多車多不適合

曾研究港大提交的安裝鋼索建議,但由於可作支點的位置有限,以及矮牆傾斜和整體結構不穩定,若為兩株榕樹安裝鋼索,因榕樹樹根已纏繞牆身,矮牆將難以承受鋼索拉力,樹和牆也會有一起倒塌的風險。另由於般咸道路面狹窄,人車繁忙,亦不適合安放龐大的支撐架。

D.樹木不健康?

政府︰每6個月做檢查

自2005年起每6個月委派樹木保養承辦商為兩樹進行定期檢測和護養,包括修剪以減輕樹冠負重及移除受真菌感染部位,但兩樹健康持續惡化,2007年尾經檢測後發現葉片稀疏、活樹冠比例偏低、樹冠不對稱及有樹洞(T1 30x30x20 cm,T2 50x30x20cm),在T1做的阻力測試鑽探結果確認樹洞有腐爛情况。

趙紹惠︰從無救樹 排期等死

當天目測發現T1樹冠上有桑寄生,解釋了為什麼樹冠生長狀態會差,處理簡單,只要剪走它便可以,但政府沒有做,反而每半年找人填一次表,既不施肥也又不加固,根本是排期等它死去。

樹洞其實是修樹切口,政府修樹指引要求切口位不用塗層,香港空氣潮濕,會霉爛並不出奇,重點是霉爛深度,阻力測試顯示大概是兩英尺深,半米也沒有,切口在分枝位,樹的主幹至少也有兩米,腐爛落不到底部和根部,你如何證實樹是基部不穩?

科研檢查及早護樹

A.傳感器 24小時護樹監控

2008年,赤柱一棵古樹塌下,不幸壓死一名港大女生,暴露了政府管理樹木不善,促使發展局成立「樹木管理辦事處」(下稱樹木辦)。10年過去,政府各部門的樹木管理組均有招聘具專業資格人士,樹木辦亦不斷推出新工作指引,同時間民間亦愈多關注樹木管理的聲音,累積了不少專家智慧。然而,既然雙方見解都是來自同一門科學,為何每次政府與民間對於樹木去留的研判總是南轅北轍?樹木管理能否引入科技,將檢測數據化,由數字來取代政府的原子筆一錘定音?

趙紹惠退休之前,2015年聯同中大系統工程與工程管理學系教授鄭進雄組成研究團隊,開發「護樹監控系統」,能夠24小時監察樹木的數據,分析異常出現情况。

前線參差 樹木辦不力

「 當初成立樹木辦是希望推行中央政策,但實施時一定是由前線部門去做的,否則寫個指引,但監督不到前線部門表現,樹木辦的存在還有什麼價值?」趙紹惠認為,前線部門面對最大的問題是分工不公︰「有時10幾人的部門管幾千棵樹,質量有差距很正常,樹木辦作為統領,如何將各部門的工作平均化?無可能要求所有都係人手做,應該用科技幫助我們改善樹木管理。」

「護樹監控系統」,亦即所謂的傳感器(sensor),收集樹木聲波、溫度、濕度和傾斜度等數據,一般樹枝自然擺動時,分枝之間的角度會傾斜,但終會回復原位,但假如傳感器持續收到傾斜度改變的數據,便代表樹身出現問題︰「屆時便發訊號到監察部門,可能是保安部門、可能是樹藝師,到場跟進。」

電纜支柱已應用

無謂雙方就「傾斜度」口和鼻拗,讓數據說話,而非斬了再算。趙紹惠說,系統曾經被放在電力公司的木柱上看搖擺情况︰「新界有很多用來掛電纜的木柱,結果傳感器發現部分木柱完全中空,傾斜幅度屬於高危,需要更換。」年初發展局報告中,政府表示正與賽馬會及本地大專院校合作,在石牆樹上作智能感測技術的試驗,並將視乎結果,考慮會否作為實時的樹木管理平台。

B.航拍 做樹木普查

除了實時傳感器,使用無人機(drone)幫助做樹木普查(Tree Survey),亦是樹木管理新方向。

掃描整區 細探刁鑽位置

「航拍機一次過可以掃描整個區域,也可以近距離從高中低的角度去檢查樹木,有時候一些近海的山坡,看不到樹向海一邊,沒理由搭船出去看吧?」 趙紹惠說,現時政府招標的樹木普查項目,平均一棵樹的價錢由一蚊到廿二蚊不等,如此低的利潤,如果仍然動用人手逐棵樹查看,業界難以生存,必須藉科技幫手,必要時還可以為無人機加裝紅外線裝置。

「比如看到樹掉葉,樹藝師未必能夠即時判斷是因為樹本身屬於落葉樹,還是因為它有病,但加了紅外線後,便可以看到枝幹是不是真的死了,因為枯死的部分會停止吸收和運輸水分,紅外線下會看到溫度相對升高。」

文//梁仲禮

圖//受訪者提供、資料圖片

編輯//何敏慧

fb﹕http://www.facebook.com/SundayMingpao

相關字詞﹕每日明報-星期日WorkSho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