傳承車衣手藝 郭杏蓮一針一線間多快樂

文章日期:2018年06月06日

【明報專訊】電影《當他們認真編織時》的主角小友學會在煩惱時打毛線。現實生活裏,香港也有位杏姐姐,在悶悶時她就去開動衣車。郭杏蓮,車衣四十多年,經驗老到;如今在社區指導學生製作設計衣物,得名杏姐姐。她樂天知命得無話可說,指自己怎似得現代人這麼多憂慮?只要有衫車,悶蛋事煩惱事都在一針一線間消忘掉。快樂原來是這麼簡單!

車衫真的有這麼快樂?

郭杏蓮(杏姐姐)堅定的答:「係!」不止100分答案,她還用行動證明。今年五十多歲的杏姐姐本已退下車間前線,卻放不下這老本行,於是,跑到社區指導學生和街坊車衣,在市集賣自家創作家品袋……

一塊無用布 車成日用袋

「我真的很喜歡車衫,你唔知㗎啦,車衫好好㗎,尤其是看着一塊無用的布,車成各式各樣的日用袋,會好開心,很有滿足感。悶的時候,只要有衫車,人就會放鬆。」她說家裏收藏的線和布頭布尾都有四五大箱,車成的大袋小袋環保袋散紙包也足有兩大喼。偶爾貪玩會拿去墟市擺檔。

那車衣不會眼累背痛嗎?「又無喎!」有乜秘訣?「應該是你要放鬆來車,手也要鬆,例如布有不同彈性,有硬有軟,太軟的布托條繩子,就可拉着車。放鬆來做,手眼都不會累!」杏姐姐說話大方,聲線溫文,毫不像電視劇塑造的粗聲粗氣港女女工,今天約了記者,她穿著自己改做的衣服,老舊的牛仔褲她用鐵梳子叉出四五格白流蘇,有領上衣老了不流行,她就飛走領位改成圓領T恤,穿來一身清爽簡潔 。「我們是挽着飯壺返工的,跟陳寶珠工廠妹電影的造型一模一樣,放假一大班工友去新娘潭燒野食,帶個大煲去煲糖水。」

時裝釘着Made in Hong Kong 出口歐美

在香港製衣業的黃金時代,杏姐姐曾有數年,沒怎樣見過陽光,日子都是加班和趕貨,車好的時裝釘着Made in Hong Kong出口歐美。

十多年前, 杏姐姐從車間轉型到時裝批發,到了2015年,她感到香港製衣業已沒有什麼生意可做了,就退下火線,過新中年生活,學習和旅行,有個叫容姐姐的車衣朋友,叫她參加紡織導賞團(六廠紡織文化藝術館舉辦,簡稱CHAT六廠,為南豐紗廠保育項目之一 ),後來郭杏蓮也加入了CHAT六廠車衣隊,杏姐姐的外號,就是由這個團隊起。這個夏天,杏姐姐便和學生一起參與設計手作街市圍裙項目(CHAT六廠×CBCC圍裙計劃)。

杏姐姐有個習慣,總愛看着別人的衣服,想着如何縫製,看着別人的小布袋,想着如何拆解。這天她見記者收腰有小裙襬的襯衣,就說她知道這件衣服怎樣車出來,見到記者拿着透明料的拉鏈筆袋,她又說這個一目了然很好用,她也懂車出來,幹麼這麼棒啊?她說:「八十至九十年代初,我做的車間負責車時裝,我們拿了裁好了的布,就懂得把一件衣服車出來;不過,後來老闆怕九七,就結束工廠,去了移民,我也轉了幫人車時裝辦、改衣和時裝批發。」

四十多載車間經驗,衣服的種種縫製角度,千奇百怪的布料和吸收女工之間微妙的車縫工藝,一位車衣高手就是這樣煉成的。

杏姐姐手巧能幹,是從「小學雞」時代開始。八歲時有次母親入了醫院個多月,她煮飯洗衫凑四個細路妹,一腳踢樣樣掂。不過,阿媽後來說不要再讀書了,畢業後太多人搵不到工。1978年前香港童工法例最低年紀為14歲,小杏妹就假扮14歲去打工。「當時我11歲呀!借人身份證去打工。我們家境很困難,六兄弟妹,我排老二,阿爸揸白牌,阿媽是主婦,老竇一份糧養一家八個。我第一份工是電子廠工人,但阿媽話這不是辦法,最好去學一門手藝。」於是,小杏妹就去屋企樓下的山寨廠學車衫。

「現在,我想起來,真多謝我阿媽,帶我去學這麼好的手藝。」小杏妹去學師,其實就是我城七十年代的普遍生活,並不遙遠。「跟住,我就跳廠,去學車不同東西,這個車位懂了,又跳去另一家。那時候,出糧是幾百元,全部給阿媽,阿媽每天給我一蚊返工。」

那時,小杏妹家住慈雲山的八層高公屋,車衫要去香港工業重鎮新蒲崗。為了省錢放工跟工友去「掃街」——篤魚蛋煎釀三寶,小杏妹拿着一蚊,左算右算,算出走路返工放工最化算,省下幾角篤魚蛋。

學生落街市訪問檔主 再車出一條圍裙

這天杏姐姐正在忙車圍裙:「這圍裙計劃很有趣,是由CHAT六廠組織白英奇專業學校設計系學生,為荃灣香車街街市五個檔主設計圍裙。學生設計和起辦後,我們車衣隊就負責每款車很多條。」學生先要落街市訪問檔主,再落手落腳車出第一條圍裙,聽來沒什麼難,但經老師傅指導,還是會變得更精美舒適。「學生怎也不是以車衫維生,他們勤力但很生手。」她拿出學生為檔主設計的一條半截圍裙,非常漂亮,布料也做了防污和防水處理,真渴望香港街市能出現這麼漂亮的圍裙——傳承手藝和令日常生活更具創意是這個活動的目的。杏姐姐說:「好像半截圍裙的腰連接腰帶,這細步叫『運翻』,若只是夾多一塊布摺入去,車出來會好厚,穿上不舒服,若懂得『運翻』,先把圍裙腰帶口反轉來車,把這邊放出來,就少了一塊布,再在這裏做閘骨(鈒骨),就可以輕身而舒服……」

聽明了沒有,哈哈,其實記者也不明怎樣「運翻」,但見杏姐姐繼續解釋另一個車衫技巧:「好像上一條西裝領,就這樣車上去,會好厚不夠靚,要分開面還面上,底還底上,紙口攤開就薄好多,不會厚……」怎樣車出來,記者還是聽不明,最明白還是杏姐姐車衫的心,某年某夜,她通宵趕工車好一套小西裝的快樂。「太開心了!第二朝就是年初一,兒子着住西裝仔去拜年。在舊年代,普遍人都很講究衣著;若去飲酒,我就替女兒及兒子,一人車一套靚衫,全家穿得很漂亮才去飲。」

「車得快好世界」八十年代生活無憂

說來,她竟沒有我們想當然的像差利卓別靈電影的辛酸,相反,更是開開心心的「車得快好世界」。「老闆都愛叫我加班,因為我車好兩件,人家還未車好一件。八十年代有段日子我一期糧(兩星期)高達八九千元,一個月就有萬六七元,生活無憂。那是八十年代啊!」

現在她向學生傳承精湛手藝,反過來,杏姐姐也感到學生把青春活力傳給她,她還感到學生乖巧,會遷就她聊天時減少潮語!流金歲月,杏姐姐有否慨嘆青春歲月都在工廠度過?「沒有啊!」樂天知命的杏姐姐答得妙趣:「我是一嚿飯,小時候什麼也不懂,也沒想過自己的童年就如此過,那年代,我喜歡當車衣女工,有工開有糧出,又有技能。我覺得車衫女工累積的手藝,是日車夜車學到的,很寶貴,我真的很想把我們的手藝傳承下去,這代表着香港製衣業輝煌的時代。」或許手藝傳承,就是杏姐姐的夢想。

再問杏姐姐,薪火相傳,她是否要叫作資深車縫師傅郭師傅了?「師傅?好好笑,我們那個年代,誰個車到手指,工友就叫你:『做了師傅了!』」我就車過成支針入手指,當時車橡筋頭,塊布一縮,就連我的手指拖入車針,支針好粗,立即要入急症室。我車過手指,是師傅了!」她哈哈笑說。

■Profile

郭杏蓮

60後,現時為社區及學校擔任車縫導師,人人稱她杏姐姐。11歲輟學,12歲在慈雲山公屋樓下的山寨廠學師車衫,之後什麼車間及時裝都車過(除羽絨服及俗稱「閘骨」的鈒骨)。經歷本地製衣業輝煌時代,由盛而衰,由車衣女工到時裝起辦到熟手改衣,逾四十多年。數年前退休開始新中年生活,參加了六廠訪織文化藝術館的紡織業導賞團,並加入CHAT六廠車衣隊,把手藝傳承給社區及學生。她認為車衣是快樂的工作和人生,只要手上有一塊布,就能車出有用的東西。

文:一心

編輯:陳淑安

電郵:lifestyle@mingpao.com

相關字詞﹕每日明報-People

RELAT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