未來城市﹕新世代遊樂場 好玩不要「罐頭」

文章日期:2018年06月10日

【明報專訊】電視台午間劇場時段常會看到一類廣告:小朋友從公園回來,玩到滿身泥濘,媽媽皺個眉頭後亮出專門對治難去污垢的洗衣液。每次看到這種廣告總會感到違和萬分,在香港,戶外遊樂場何曾讓小孩沾上過一點泥巴?隨時圍起四幅牆便如一室窗明几淨的育兒室,要用一個字總結,就是「悶」。

揭目錄揀現成貨 遊樂場愈趨單一

「遊樂場的設計過於單調,場內的遊樂設施亦欠缺趣味及刺激性,難以吸引兒童玩樂。」去年立法會秘書處刊出資料文件,分析現時香港兒童遊樂場狀况,得出以上總結,其中一部分來自「智樂兒童遊樂協會」過去的一些研究觀察。

「我也有些詫異,他們肯這樣坦白去面對這個問題。」協會總幹事王見好說,相比起經過整理的文件字眼,他們直接從小朋友身上聽回來的感想更加切中問題要害:「他們會投訴,好少選擇,不好玩,有些會說:『你們這些大人太着重安全了』、『你們覺得我們講的是廢話』,我甚至好記得有小朋友話:『悶到嘔』。」

逾九成滑梯兩米以下

到底香港的兒童遊樂場有多「悶」?根據該份立法會研究部的資料統計,截至二○一七年四月底,現時康文署轄下的公共遊樂場內,99.2%的滑梯,高度只有兩米或以下 ,瀡滑梯的過程缺乏挑戰性,而且大部分佈局上亦缺乏大自然元素,舉例,全香港的康文署遊樂場,只有香港公園設有沙池供兒童玩樂。

「如果隨便找一個四五十歲的人,問他們對從前遊樂場的印象,大家都認為,好玩些,滑梯更高,韆鞦可以打得更高……」王見好說,三四十年前的香港相對沒有太多規管,不少遊樂場都是「各有各起」,而且由本地建造,因此設計上相對自主和靈活創新;但到了近二三十年,遊樂場數量愈起愈多,「建設遊樂場」這回事,亦轉趨公式化和商業化:「為什麼不同地方的遊樂場都是一樣?因為大家都是買回來的,在一些公司的catalogue中揀完,由外國進口,有如到超級市場買東西一樣。」

理想遊樂場:提升想像力、創意及獨立能力

現時香港的遊樂場散落在不同的部門,公共的歸康文署,屋邨樓下的歸房委會,學校內的歸辦學團體,私人屋苑則屬發展商及管理公司,表面上看似百花齊放,實則大家都用同一套思維方式去採購遊樂場設施:「原因是我們無一個統一的政策目標,只有一些規定休憩空間面積的相關法例指引,卻沒有告訴我們一個遊樂場應是如何。」

「但在世界各地,如果開宗明義關心小朋友,自然會提供政策讓大家有據可依。」比如英國政府便早於二○○八年,發表了首份國家遊樂策略,並委任機構「Play England」制定設計成功遊樂空間的原則:包括提升兒童的想像力、創意和獨立能力,讓不同能力與背景的小孩一起玩耍等等。

「香港暫時仍然未有,不過目前總算已行前了一步。」政府上月底正式成立「兒童事務委員會」,王見好也是被委任的成員之一:「其中一個願景,是希望香港成為一個適合小朋友成長的地方,讓小朋友的權利受到保障,而遊戲是兒童權利的一部分,我們很希望將來委員會可以在這方面能多下工夫,包括已經提到應該會發展的中央數據庫,那是很重要的,比如立法會的文件,雖然分析了很多問題,但目前能收集到的仍然只有康文署公共遊樂場的資料。」

共融兒童遊樂場 聽「用家」意見

二○一四年,康文署在聯合國兒童基金會香港委員會、智樂兒童遊樂協會、香港園境師學會等組織的倡議下,以先導計劃的形式興建屯門公園共融兒童遊樂場,包括舉辦設計比賽,過程中亦採納了當區真正「用家」的意見:「在公園中抽出兩個項目,諮詢屯門區的小朋友,比如提供物料給他們做模型、畫畫,再直接帶他們到建築署分享想法,由建築署嘗試將他們的意念化為真實,整個過程花了十四個月時間 ,小朋友好開心,因為覺得自己的聲音被聆聽到。」

符合安全標準 ≠符合家長標準

香港的兒童遊樂場能夠走得多遠,還得看其中一個最大持份者——家長能否放得開。香港曾出現過一些不常見、比較新奇的遊樂設施,結果有家長帶着不安到報館報料:「記者便走來問我們,但其實那設施我見過,是丹麥入口,完全符合安全標準。」又有一次,記者就一個美國入口的設施來找王見好問意見,原來是有小朋友在設施上夾傷手指,家長到區議會投訴:「那是一種輪椅也可以上到去的搖搖船,但你要知道,凡是能夠郁的設施,便代表有可能受傷。」

「家長將『有可能受傷』等同是『很危險』,我們認為是過分保護,因為小朋友正正需要這些挑戰,令他們學懂保護自己,冒險和低程度的受傷,是成長必要的過程。」外國有一些研究,發現年幼山羊會刻意在陡峭的山坡上嬉戲,年幼的猴子在樹幹之間來回跳蕩時,會選擇一些有可能讓牠們失手受傷的距離,既然我們都相信「物競天擇,適者生存」的道理,為何這些會為自身帶來危險的冒險因子,沒有在千萬年的遺傳系譜中被排除?

Risky Play

挪威學者Ellen Sandseter,嘗試將一些吸引兒童,但又帶有一定風險的玩樂方式(risky play),歸納為以下六種︰

1. 高:鳥瞰視角,身在高處時驚心動魄的感覺

2. 高速:玩鞦韆或踩滑板時,高速帶來像要失去控制的驚慄感

3. 危險的工具:如玩刀、弓箭。因獲成年人信任可以控制這些工具而產生滿足感

4. 危險的自然元素:像玩火或水,帶來刺激感

5. 翻滾:尤其享受在追逐或摔跤過程中處於弱勢位置,因為代表需要更多技能去克服受傷的風險

6. 消失/迷路:如玩捉迷藏時暫時與同伴、成人分隔帶來的恐慌感,進入充斥(想像中的)危險的全新世界

孩子可從 從危險中學習

中大教育心理學系副教授伍斐然認為,不少家長在育兒上有錯誤前設:「做家長好,成年人也好,我們的目的不是要令小朋友不會受傷,讓他們的人生一帆風順,那亦不可能,人生一定有風險;問題是我們如何在一個相對安全的環境,教導他們管理風險,保護自己不會受傷。」而這裏便是所謂「Risky Play」可以介入的地方。

「所謂risky play,即代表過程中有risk,那小孩便要每一步也學習去評估風險,比如我由這一格,或者再高一格跳下來,會出現受傷的機會有多大,應該向哪一個方向跳,有沒有東西可以幫助卸力?」這些涉及「Decision Making」和「Problem Solving」的學習,難以由在冷氣班房中上堂取代:「要靠他們自己累積經驗,等於你無法在課室中教小朋友爬樹,你可能可以給他看影片,寫清楚每一個步驟,甚至教如何用物理算式計算每一步的力學,但這些和他親身去爬是完全兩回事來。」

公園設計單一 不利情緒發展

除了過分強調安全外,伍斐然認為,千篇一律的遊樂場設計,亦會窒礙了小孩發展:「一個公園是兔仔紋,然後周圍的公園都是同一個兔仔紋,小朋友玩來玩去都是同一樣東西,會感到沒有自主,而這也是香港小朋友其中最缺乏的一樣東西,由上學幾點鐘要到,幾點上中文,幾點上英文,他們全部也沒有say的,但當連去到玩樂也一樣時,他們便會產生挫折感(frustration),而這些情緒可容易演化成其他東西,包括發脾氣,甚至欺凌(bullying)。」

甚至家長最關心的議題——打機。「為什麼好多小朋友打機會打到停不下來?因為除了打機,沒有更好玩的事情。好簡單,今天你帶一個四五歲的小朋友去全香港任何一條滑梯,沒有一條他玩不到的,那試想像一個十歲的小孩看到,為什麼還要去玩?所謂兒童發展心理學,意思是一個小孩在成長過程中會不斷develop,一樣玩意可以滿足到五歲,如何可以滿足到十五歲呢?」

文//梁仲禮

圖//資料圖片、網上圖片

編輯//王翠麗

fb﹕http://www.facebook.com/SundayMingpao

相關字詞﹕每日明報-星期日WorkSho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