街知巷聞﹕Ways Of Urbanist Seeing(9) 尋找隱世公共空間 走進麗港城中之林

文章日期:2018年06月17日

【明報專訊】Ways Of Urbanist Seeing(9)

未必人人有能力或權力改造身處的空間,但人人都有能力改變觀看城市環境的方法。將一種視角帶到城市一隅,就可發現別樣的路線跟風景。

行.麗港城

「南山邨,你聽過吧?

我跟朋友去過。」阿咩(化名)問我。

當然,成為文青打卡勝地以後,一些公共屋邨的空間變得更「公共」,不止是居民的,也忽然變成是「大家」的。

那麼,私人屋苑(周邊)又是否有值得一行的空間?

我們經過麗港城時遇上居民阿咩,由他帶路,在這個貼滿警告字牌的地方逛了一圈。

關於麗港城,他心裏有個謎,城市研究人黃宇軒說,他乘車經觀塘繞道時向下望,常會被一大片「森林」吸引住,不知裏頭面貌。一條繞道之隔,觀塘工業區對面,是「森林」與旁邊的麗港城,阿咩說兩面景觀截然不同,處身這座城市,「你又點會估到?」

想要一睹「森林」內裏乾坤,有兩條路,從工廠區過去,再經健康中心對面的入口進去,或穿過麗港城到達。白與灰的階磚一派清雅,疏落的座椅和涼亭,配滿園的綠,在悶熱城市的這一大塊,比森林更令人舒心,如此唾手可得的空間,一刻幻覺土地大辯論強調的「貴、細、擠」其實並不存在。

屬於大家的麗港公園

那裏依屋苑命名,叫「麗港公園」,平日時近黃昏,公園零散出入的人都是往來觀塘與屋苑的居民,似是完全附屬麗港城的一部分,但一看禁煙告示,下款是康文署,確是個「屬於大家的」地方,只因位置讓來往觀塘、藍田的市民鮮有經過。阿咩說他在此參加過一場電影放映會,我們想到觀塘工業區曾經蓬勃的藝文活動,若延伸至這偌大開揚的地方來,亦產生到各種可能。如果特意到公屋打卡的人已太多怕擾民,何不來發掘和享受這個私家地方旁的美麗公共空間?

公園進屋苑的入口掛了塊牌,「本城公眾地方備有24小時閉路電視錄影」,麗港城是阿咩口中的「世外桃源」,出生後沒搬家過,今年二十一歲,聽到我們問能否看看他最愛城內什麼角落,原本有些靦腆的他有了雀躍神色,「呢度行幾個鐘都得」,領我們左穿右插,途經處處都說有故事:通往他住的三期那天橋,他滑板不知多少次,不管外面就豎了講明禁止的牌;平台花園是兒時中秋聚會之處,「好多人在這放燈籠、煲蠟」;住客也有探險處,瞞過保安上會所天台是他的少年回憶,安靜住宅區有了他的解說,在我們眼中也添了許多活潑生氣。

這「城」與阿咩個性有點相像,外圍是嚴密鐵欄柵,到處掛「外人不得內進」的牌,自成一角,然而從茶果嶺一邊上斜,或在藍田地鐵站旁通過天橋而入,又沒那麼拒人於千里之外,在午餐、晚餐時分,也有「外來人」到城內商場覓食。

隨阿咩入會所,才發現外頭清靜如半個空城,是個假象,冷氣室內好熱鬧,七八個老人家圍圈聊天,跑跑撞撞的小孩,與拿條毛巾去打球的男女。阿咩此前一直帶我們在外面散步,剛好分用着居民此刻沒那麼需要的一些平台、花園空間。

樓梯暗藏好風景

要「出城」,通向地鐵站的天橋是一途,居民很多都避開那道迴旋樓梯,乘電梯來往地面至九樓,樓梯間卻原來藏了一道秘景。往下走一層,即看到橋下叢林,橋與橋墩在其中劃了利落的一橫一直,再加梯間兩面牆的外框,整片鬱葱收在一份簡約裏。再下兩層,才留意到下方伸出一個半橢圓鋪淡啡細磚的漂亮平台,終於下到平台一層,為踏不出去而失望,往前邁兩步,竟再發現平台之下,是一幅如細磚大小的玻璃組成的通透圓壁,外面林葉把它染了層淡綠。遇上做運動的居民顧先生,把走樓梯當熱身,一星期一次,談一會留句話,「好好欣賞」。城內人每天爬梯也太累,讓城外人偶爾散步到此來欣賞也許正好?

文//曾曉玲

………………………………………………

視.半公共空間

「土地大辯論」開展以來,論者談土地面積,不論提的是哪種房屋,在大家的想像中,就只有要建成多少單位的問題。

就似這城市的每一吋土地,都要變為「呎數」。

香港人總被人均居住呎數的數字困擾半生,容易讓我們忘記,單位之外,屋苑的「公共空間」,也構成了重要的城市部分和空間。

被忽略的半公共空間

記者曾曉玲提起她居住的屋苑裏,有塊置有鞦韆架的空地,近日被改劃用途,多年來回家前會經過或逗留的地方一下子消失了。這讓我想到,作為家的延伸,不同住宅屋苑在大廈之外,若有本意讓住客享用的共同空間,也往往成為了城市中的半共用地方,「外人」難免會將這些空間視作通道而路過,也會將它們視作公共空間而停留和在其中休憩。不論是在公共屋邨或是私人屋苑,樓宇之外延伸出來的「半居住空間」之有趣,正在於其「半桶水」的性質。說它們是公共空間嗎?不盡然,因它們的原意是供居民使用的社群空間。說它們完全是私人空間嗎?法理上,好些屋苑都列明只歡迎住客進入,但若不是典型的「門禁社區」(gated community) 式的設計,總有些進入大廈前的範圍,是任何人也可經過和使用的。

過去十年香港持續出現關於「私人所有公共空間」(privately owned public space)的討論,傳媒也曾揭發,部分技術上屬於公共空間、應該開放予公眾使用之地,藏在私人屋苑中,要經過居民才可進入的關卡才能到達,於理不合。其實,這些討論與報道也提醒,近年落成的大型私人住宅項目,已較少有間接跟公眾分享的範圍——想想太古城、美孚新邨和海濱花園等標誌性的住宅群,大廈與大廈之間的空間幾乎成了整個社區的一部分。今天落成的,不論是私樓或公屋,在決定「拍卡」和「入密碼」的閘門要在什麼位置「落閘」時落得很「早」,沒有了上述相對開放的環境。近日剛好到新舊的石硤尾邨觀察,兩者對半公共空間的處理,就甚為明顯,重建前的石硤尾邨平台似是歡迎所有人,更有餐廳在其中,而重建後的石硤尾邨,幾近沒有共用空間,死氣沉沉。

家的延伸 展現城市生活質素

家本來是高度「私人」的城市空間,但家的外延,如果設計得宜,也讓人感受到一個城市對生活質素的重視,是故,不同屋邨的半公共空間加起來,也可說是一座城市的「大廳」,展現着所謂居住的可能。從前在倫敦曾到好些大型屋苑「朝聖」,去看戰後建築師如何重視住宅的公用範圍。這種關於社群生活的烏托邦設計精神,有傳播到香港上世紀六十年代到八十年代的公共屋邨,算是老生常談了,但這種精神也在私人居邨的「半公共空間」中看得到。這次在城市中散步和觀察,我們嘗試以此為焦點。

文//黃宇軒

………………………………………………

■仲想睇多啲

威尼斯建築雙年展——freespace

本屆威尼斯建築雙年展的主題為freespace,探討公共空間,相關報道也有批判性地審視在當今城市公共空間的未來。特別受爭議的是,去年底在倫敦被拆卸的公共屋邨Robin Hood Gardens,部分被V&A博物館保留,並送到威尼斯臨時展出,惟該屋邨的組件雖然留得住,但它產生的延伸空間,就永遠沒法再現了。

展期:即日至11月25日 查詢:bit.ly/2JYIzyM

【你睇到啲乜?】

一種看城市的視角,不會只適合一個地方。如果你帶着我們介紹過的視角(或你自己發掘的ways of seeing)到香港其他地方,看出一點獨特、趣味或美麗,請用手機或相機拍下來,寫一句你眼中睇到啲乜,傳到sunday@mingpao.com,今期有讀者丹拍下了在秀茂坪公屋俯瞰球場的日落景觀。

圖//黃宇軒

編輯//王翠麗

fb﹕http://www.facebook.com/SundayMingpao

相關字詞﹕每日明報-星期日WorkSho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