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深水埗聽黃霑 鬼才香江名句唱不完

文章日期:2018年06月22日

【明報專訊】滄海一聲笑;問我歡呼聲有幾多;浪奔浪流萬里滔滔江水永不休。今期文章可謂「有聲」稿,只讀其詞,亦聞其聲——黃霑。才女林燕妮病逝,下周二設靈,與霑叔往事再次見於媒體。早在三年前,社區文化發展中心開始籌備《不是霑叔不聚頭》,由楊秉基自編自導自演獨腳音樂劇場,更與「黃霑書房」創辦人吳俊雄緊密聯繫,了解霑叔大小事。楊秉基坦言任務艱巨,一曲接一曲細聽鬼才與香江。

天台上,問楊秉基能否放鬆表情拍照,恰似「滄海一聲笑」般瀟灑好了,他隨即吐出笑容:「我如何扮,都扮不似(黃霑)!」

今次音樂劇表演場地選在石硤尾,對,霑叔童年為街坊,家住桂林街街口,浸泡於草根與通俗背景。社區文化發展中心舉行「深水埗演義」計劃,選擇一系列與此區有關的人物、時期、群體為題,創作不同演出,包括《不是霑叔不聚頭》。

為深入了解黃霑生平,中心邀請自二○○五年起進出黃霑書房,以整理其遺物的學者吳俊雄提供資料,分享自身與霑叔的交流。黃霑曾在專欄「自喜集」提及鍾愛到北河戲院看戲,楊秉基說:「我很好奇,那時深水埗有十多間戲院,他究竟喜歡看什麼戲?原來他看了《羅生門》至少二十次,《八部半》亦然!」

因此,楊秉基想到抽取上述兩戲元素來貫穿音樂劇。他續說:「回看其人生,他常常處於真真假假,因此會滄海一聲笑,笑咗去就算。」

黃霑所以叫黃霑,全因音樂大賽。一九六○年,《星島晚報》主辦第一屆全港業餘歌唱大賽,專欄中曾寫他怕輸了不好意思,特意起藝名「黃霑」。黃霑入讀喇沙書院九年,受殖民地教育長大,自認「讀番書」。他對西歐音樂產生濃厚興趣,歌唱大賽分成國語和歐西歌曲組,黃霑參加後者,卻於最後十五名慘被淘汰。據「黃霑書房」網站所指,當時黃湛森(黃霑原名)自選意大利文歌曲Ciao Ciao Bambina,原唱聲線豪邁,情感奔放。

未圓的音樂劇夢

楊秉基指出音樂劇將串連約五十首黃霑歌曲作品。蒐集過程中,他發現從前忽略很多熱播歌曲乃出自霑叔,包括《忘記他》以及溫拿樂隊名曲L-O-V-E Love。大概不少人誤以為LOVE是外國歌曲,其實是黃霑專為電影《大家樂》(一九七五年)作曲填詞。那為什麼辦音樂劇?楊秉基說:「據指霑叔一直有遺憾,未製作到一套原創百老匯音樂劇。我就想,其實他創作約二千首流行曲,足夠連成一套劇。」

黃霑對粵語喜愛毋庸置疑。上世紀八十年代,黃霑曾為百老匯音樂劇《夢斷城西》配上粵語口語歌詞,他之後曾在講座指此作「觀眾和聽眾完全不接受,抗拒這本來天天掛在口邊唇上的口語。全口語實驗,可說徹底失敗」,並加以分析:

我逐漸察覺到香港粵語流行曲,已經開始形成了自己的一套文字體系。這種文字,人稱「三及第」,是文言、白話、與俗語三結合的文字。

譬如,「佢」這個粵語第三身稱謂,在粵語流行曲很少出現。寫詞人一寫第三身,必用「他」字代替。「冇」是人人用的口語,但一入歌詞,就變成「沒」。這本來很不適合粵語語法,但卻很多詞人常用。

大眾不接受,一首流行歌便會無疾而終。所以,寫歌詞必須清楚知道聽歌人的接受程度。他們不喜好的東西,萬難「出街」。所謂生活化、大眾化,其中有個尺度在。必須善用俚語,才可引起共鳴。

——節錄〈粵語流行曲的歌詞創作〉講座,嶺南學院文學與翻譯研究中心論文叢刊第二號(一九九七年)

《上海灘》是「行貨」?

話雖如此,黃霑多年創出首首佳作,歌詞琅琅上口。不過,那些「經典」就未必是霑叔個人「寵兒」。楊秉基續指:「其專欄及吳博士都證明說,大家以為他一定很喜歡《上海灘》,但這些他竟然形容為『行貨』。原來他心頭好均有『我』在內。」

楊秉基說出幾個例子:《問我》、《忘盡心中情》、《黎明不要來》,未知是否君所好?楊秉基續說:「或者他認為為人創作時,主要是賣弄文筆,沒有自我及情感。的確,做多少事情都好,你要問返自己內心。」

說起《問我》,七十年代時已與歌手華娃結婚的黃霑傳出與林燕妮戀情,受盡輿論壓力,二人又成立黃與林廣告公司。有一說法指黃霑收到黎小田創作的旋律,寫下《問我》抒發所想。楊秉基指出:「我在劇中把林燕妮叫作一個靈感女神,很刺激到他思考及發揮。當然還有其他愛情故事,有人跟他渡難關,有人可能開展新事物。所以將有幾個『靈感女神』,究竟哪個是林燕妮?」

楊秉基特意去除名字,望保留想像空間,亦小心不作強烈評論:「大家常常說他們倆之事為人『津津樂道』,津津樂道都是一個評論。對與錯、愛與恨,或者應該看多一點什麼影響着人的決定,因而感到痛楚。」

無論鏡頭前後,楊秉基說從黃霑身上反映人與時代拉扯。他認為廣告公司成立前後,乃黃霑創作最頂尖之時,亦是香港整個社會能量極盛年代。黃霑寫下不少耳熟能詳廣告歌曲呈現體制及商業發展,如家計會「兩個就夠晒數」(一九七五年)宣傳片;瑞士糖廣告等。直至八十年代中後期,黃霑淡出廣告界。後來一九八九年發生六四事件,黃霑同年發起及推出《香港Xmas》專輯,將十多首聖誕名曲改編改詞,諷刺中共政權及香港體制問題。

慈祥鵬過聖誕,問我要啲乜嘢玩,

槍還是炮,刀還是劍,但我說,畀個 passport我。

——《慈祥鵬過聖誕》(林振強詞,原曲:Twelve Days of Christmas)

「為何用聖誕歌?問問吳博士,他說霑叔其實好鍾意聖誕歌,時常一上車就播,即使不是十二月。大概霑叔認為可以流傳下去的,就是好音樂,因此創作許多好入腦、好簡單。」他接道。

「隨便寫幾句,敢唱出來已是旋律」

黃霑邀請不少友好及後輩參與該專輯填詞部分,包括林夕、林振強、黎彼得等。楊秉基說當時黃霑收到不滿意的詞,直接棄用不作討論,十分嚴謹。今次挑選《慈祥鵬過聖誕》、《皆因一經過六四》獻唱。他提醒,黃霑於九十年代擔任香港事務顧問,及後曾公開支持二十三條立法,強調透過歌曲,可更立體反思不同處境:「我在演藝學院讀書學到一句說話,事件影響在場人物命運。就如香港發生什麼事,均影響每一個人的抉擇。」

創作過程期間,社會發生大大小小事件,楊秉基抽取合適元素融入劇目。他特別提及廣東話母語:「一直以來你可以見到霑叔在粵語歌詞上追求,據指他曾罵過林夕寫的詞沒法承載下去,不夠量度。而歌真是很有感染力的,令你再次感受此套言語。」

既有人如瘋似狂,亦有人良心雪亮,完全係冇人會算得出香港的方向!

——〈美麗古怪島〉

九聲,其實你說話也在唱歌。楊秉基指近來反覆思考黃霑有關填詞的心得:「以前我常常想,粵語好難填詞。霑叔說過,你隨便寫幾句,敢唱出來已經是旋律,因為是九聲。我便有點茅塞頓開,明明我嗓子好低沉,其實是平時沒有留意自己的語言本來就好好聽。」他亦決定即場邀請觀眾拋出幾句文字,讓他即時「編曲」及唱出來。

「你有沒有發現近來不少電影都翻唱舊歌,其實有些都是出自黃霑,包括近日受道具銀紙事件困擾的《樹大招風》。」《樹大招風》片尾曲《讓一切隨風》,改由高少華主唱。經典廣東歌承載回憶,每次重提,更甚牽引着那些對「美好年代」的緬懷。楊秉基卻未見悲涼,指在此時香港重聽黃霑之歌,或可作為延伸本地文化的燃料。或如《讓一切隨風》一九八七年面世,二○一六年三位導演說完賊王故事後再播,可見過去的心火般灼熱,今天仍未冰凍。

■《不是霑叔不聚頭》音樂劇場

日期:6月27日至7月1日

時間:晚上8:00

地點︰石硤尾JCCAC L0賽馬會黑盒劇場

門票︰$280

查詢:2891 8482

網址:www.cccd.hk

文:劉彤茵

編輯/蔡曉彤

美術/SIUKI

電郵/culture@mingpao.com

相關字詞﹕每日明報-文化力場

RELAT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