傷殘人士做義工增自信

文章日期:2018年06月23日

【明報專訊】並不是每個傷殘人士都像Andrew般,勇於接受每項挑戰,所以對於做義工、幫助別人,他們會猶豫,認為自己力有不逮。香港傷健協會一向有為傷殘人士籌辦義工活動,協會經理、註冊社工林學文(Ivan)指出,「部分傷殘朋友會質疑自己的能力,若論行動能力,當然傷殘人士與健全人士會有高低之別,但他們可以貢獻的價值不分高下,義工訓練就希望告訴傷殘人士,他們個人的價值並非取決於身體」。

以個人經歷鼓勵同路人

事實上,傷殘人士可以做的義工種類也不少,例如協會的傷健學院近年就開始組織義工團去醫院探訪,包括威爾斯親王醫院及屯門醫院的骨科病房,希望傷殘人士以個人的經歷和感受,去幫助因意外而令肢體受傷的病人。一般人面對意外,也會經歷哀傷期、適應期。就好像透過傷健協會的安排下,已做了幾年義工的小亮,他自小患有脊柱裂,但也不影響行走,惟17、18歲因意外令腿部受傷,最終需以輪椅代步,他憶述:「受傷後曾一度沉溺在家,終日打機、睡覺,差點變成隱蔽青年。」

最後,小亮是因他的興趣——口琴而走出來,「我從小就喜歡吹口琴,受傷後聽到同學提及傷健協會的音樂團,就決定參與」。其後,小亮參加愈來愈多活動,2012年,協會的職員見小亮喜歡四處跑,就邀請他加入青年義工團。這數年間,小亮不時到街上巡查無障礙設施的狀况,「一接到會員投訴,我們便會出動」。巡查過後,他們便會向政府部門,或相關公司反映,以便改善。

小亮也時常受邀到學校主持生命講座,用自己的親身經歷鼓勵他們積極面對人生困難,「感覺他們有認真聆聽,其後在街上偶遇他們時,亦有主動和我打招呼呢」 !

向政府表達訴求 改善無障礙設施

此外,協會訓練傷殘人士擔任社區導賞員,學習深水埗區的歷史和文化,帶領學生和公眾人士落區,以互動形式參觀2至3小時。傷健學院則會訓練他們成為導師,到私人企業或政府部門講述傷殘人士的需要,幫助改善對方的無障礙設施。特別的是,協會亦有訓練健全人士,與傷殘人士一同擔任義工,Ivan說:「很多人常認定傷殘人士必須特別照顧,但這可讓一般人對傷殘人士了解更多,促進傷健共融。」

做了義工後,小亮不諱言自己也有成長,「以前不敢對着幾百人說話,現在變得勇敢許多……也會了解自己更多,探索自己能力所及」。是的,現時的他已是運輸署和勞工及福利局的康復諮詢委員會委員,可為傷殘人士向政府表達意見及訴求,在可見的未來,他的目標仍然是分享自己的故事,以及改善城市裏的無障礙設施。

相關字詞﹕每日明報-FEATURE

RELAT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