未來城市﹕元朗天價橋 真係幫到手?

文章日期:2018年07月01日

【明報專訊】「我們的大橋必須具備基本的功能性、安全和耐用,而我個人強烈地認為,它們還必須要美麗而優雅。」

設計過昂船洲大橋的Ian Firth早前在一場TED talk中如是說。

近日元朗區內的17億元天橋計劃也鬧得沸揚,甚至撇開美學不究,竟然先要回歸基本,討論它是否符合基本的功能;元朗區議會上,有議員毫無保留擁抱政府的「Plan A」大橋,質疑專業學會「Plan B」方案不知居民所需,但原來所謂「Plan B」,早年不過也是學會因應官方某種前設下的「妥協方案」……

盡人事的Plan B方案

這條全長約540米,由元朗朗屏站起步,覆蓋明渠至教育路以南的高架行人天橋,早前公布造價高達17.085億後,全城嘩然,連大台節目《東張西望》也要到區內問街坊是否覺得物有所值。但若然是着眼天價造價,討論難免流於像有當區區議員曰:「等同宣告元朗人係鄉下仔,唔配用17億公帑」的意氣之爭,事實上四大專業學會對於大橋的質疑,早開始在造價被披露之前。

「我會用四個字來形容,是群情洶湧,尤其是一些年輕、住在元朗的會員,聽介紹時反應相當激烈,認為整個建議,英文來說是唔『make sense』……」香港城市設計學會副會長何文堯憶述,二○一三年,當路政署代表初向學會講解天橋方案時,整個晚上諮詢會火花四濺:「但政府一方當然是一貫作風,相當堅持自己的建議,最後雙方協議再開工作會議,便組織了四個會中的一些會員義務參與。」

結果會議開完一個又一個:「由二○一三年到二○一四年,結果足足搞了九至十個月。」當時何文堯是四大學會代表的召集人,他說當時學會成員應政府之邀,反建議了一個另外方案,也就是今天大家所講的「Plan B」﹕「後來政府提議我們拿上區議會,殊不知道開會之前,才知道他們同時會將原方案(Plan A)一同拿上區議會比較,由區議會決定,當時我們已經覺得『中伏』。」

何文堯說,當時四大學會的代表全是義工,在缺乏資源和官方的資料數據下,因看不過眼政府浪費公帑在一件不合理的基建設施上,才決定「盡吓人事」﹕「因此也打定輸數,誰知道上到去(元朗區議會),情况相當惡劣,還未開始發言,已經在敲枱、噓你,以接近辱罵的言語,指你阻住地球轉,完全沒有理性討論過雙方方案的優點缺點。」

學會最初建議:明渠上不宜建橋

事隔八年,關於天橋的爭辯由枱底翻上枱面,針對學會方案的抨擊不斷:「而政府不斷拿四會方案出來批評,我們是很反感的,第一,四會是在完全資源和資訊不足的情况下,根據我們的經驗和知識,提出原則性的改善方向,第二,某一個程度,這個四會方案也是一個妥協方案來。」

細心看政府的原方案,天橋由朗屏站開始的初段,先向左邊靠攏(地圖上的東邊),然後到達安寧路後才回歸中間﹕「這一節天橋,在我們最初的討論中,甚至覺得應該由朗屏站出來後直接落地面,不用建天橋,即使要有橋,我們也認為應該行對面(向右靠攏,即地圖上的西邊),因為那邊已經有一個港鐵住宅項目,將來下面會是一個交通交匯處,天橋應該提供接駁讓市民離開車站,可以直接行落去巴士站。」

但後來出來的學會方案(Plan B),卻和政府原方案一樣,改為向左邊靠攏。

「現在的四會方案,也是因應當時一個妥協的講法,說希望鄉事派不會反對得太激烈,於是就一就。」何文堯說﹕「而我們本來原則性的建議,是從來不希望在明渠之上建一條如此龐然大物。」

翻查報道,天橋向左靠的地點,屬於區內有百年歷史的大橋村,該村已被劃入發展計劃,項目由已故前新界鄉議局主席劉皇發持有部分業權,並與長實合作,獲城規會批准以5.945倍重建,可建總樓面面積124萬方呎,興建4幢27層高住宅大廈,提供827伙。

「所以如果他繼續拿這個方案來攻擊我們,我會覺得不太公道。」

天橋選址難疏導人潮

剛過去的周二,五大學會(前四大專業學會)再度去函元朗區議會,表明反對政府的17億方案,認為無助解決交通擠塞問題;翻查路政署網頁,提出興建行人天橋之初,的確是因應「現時元朗市中心的行人環境擁擠」、希望「可減低人車爭路」,但天橋是否有對應現時元朗的交通狀况?

元朗市中心的規劃佈局,以一條東西走向的「青沙公路——元朗段」(下稱「大馬路」)作為主軸,大馬路同時是巴士和輕鐵沿線,而人流則集中其中兩個輕鐵站「大棠路站」和「康樂路站」,乘客主要在這兩個站下車,加上其他因要遷就輕鐵停站而在一旁交通燈前守候的行人,導致東西兩個點經常人潮擠擁,爭相過大馬路到對岸,到向南或向北延伸的街市區進發。

朱凱廸議辦元朗社區幹事黎國泳,在元朗居住多年,他說沿大馬路的人流,由「大棠路」東至西到「康樂路」開始減少,越過上空350米外的明渠位置(即建議天橋興建的地方),再向西走到「豐年路」站再度繁忙。

「如果剛巧在明渠附近,要過大馬路自然會用,但如果我身在大棠路那邊,或者在元朗廣場那邊,需要過大馬路時,會不會刻意兜到另一邊去上天橋呢?我會形容如過海,假如我要過紅磡,即使紅隧要等耐一點,但我也不會特別兜到西隧再回去紅磡。」

誠然,興建後的大橋必然有助分散部分人流,尤其在朗屏站一帶,將來有不少新建的住宅項目:「我們也不應該因它益豪宅,舊樓不受惠,就認為不值得建,這樣會等於成仇富,將人分類,尤其由兩個點過馬路,變成三個點,無論如何也是好的。」黎國泳說﹕「問題是我哋要講代價,考慮過所有成本後去秤,值,還是不值,這樣才是理性討論。」

「考慮到成本、建造期間的長時間滋擾、環境影響,和對交通的實質影響,是不是只有一個方法?」學會的Plan B方案,建議沿明渠增闊行人路,然後在橫跨大馬路段提供天橋連接點,比一些區議員批評要居民上上落落﹕「甚至有些鄉事派,要求伸延到馬棠路、十八鄉路,根本已經不是回應交通問題,而是是迷信一種,地方要富裕,就是要不斷興建。」黎國泳說。

天橋之城適用於元朗嗎?

何文堯說,政府天橋方案的最初階段,比現在還要再長一倍﹕「千多米,直達元朗南,後來政府內部不同的局和部門亦很大意見,才縮短一半到教育路。」此情此景,令人聯想起有天橋之城的荃灣,但何文堯認為,荃灣和元朗並不能簡單類比:「荃灣的發展模式有其歷史因素。」當年港鐵站落成後,適逢其時區內有不少重建項目,因此理所當然和自港鐵站延伸的天橋系統接壤,形成天橋網絡:「但元朗本來的舊區一帶已經成型,而且我們一向認為,明渠本身才是元朗區內的重要資源之一,應該想辦法好好利用,而非將之覆蓋。」

【天橋篇】

文//梁仲禮

圖//資料圖片

編輯//王翠麗

fb﹕http://www.facebook.com/SundayMingpao

相關字詞﹕每日明報-星期日WorkSho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