綠色生活﹕有種農藥令蜜蜂消失

文章日期:2018年07月15日

【明報專訊】早年看過一齣歷時五年拍攝、二○一二年上映的紀錄片《蜜蜂工場》(More than Honey),電影揭開蜜蜂族群不為人知的辛酸,蜂蜜商人壓榨養蜂人,養蜂人遂迫使蜜蜂提高產量。有一幕特別深刻,養蜂人在蜂箱入口處清理大量蜜蜂屍體。蜜蜂非因過勞致死,但死因不明,然而這不是個別事件,世界各地的蜜蜂均出現失蹤或死亡。最近,法國多名養蜂人為蜜蜂舉行嚴肅的「葬禮」,帶出問題嚴重性。

蜜蜂神秘失蹤多年,科學家近年終於有頭緒。

沒有蜜蜂 食物會消失

許多農作物依賴昆蟲授粉,當中以蜜蜂對農業及生態系統影響最深。

現時全球有多達三分之一的農作物,需要靠蜜蜂傳播花粉,令人擔憂的是,蜜蜂正在消失。

從二○○六年開始,美國各地陸續傳出「蜜蜂神秘消失」事件,蜜蜂大規模離開蜂箱後離奇失蹤,蜂巢裏只剩蜂后和未成熟的幼蜂,這現象稱為「蜜蜂衰竭失調症候群」(colony collapse disorder, CCD)。需要授粉的農作物頓時陷入危機,除了美國,意大利、波蘭、葡萄牙、中南美洲、中國甚至台灣農業也出現蜜蜂消失的情况。

有人歸咎於手提電話輻射,亦有說是因農藥、新病毒、棲息地減少,或蜜蜂身上的寄生蟲所造成,誰是真正兇手?當年科學家無法確定。

類尼古丁農藥 影響昆蟲活動

近年,科學家認為蜜蜂神秘消失及死亡,與使用類尼古丁(neonicotinoids,又稱為新煙鹼)殺蟲劑有關。

中大生命科學學院副教授陳竟明,研究環境生化學及毒性學,他表示:「類尼古丁殺蟲劑為一種神經毒素,昆蟲接觸或誤吃後,會與體內尼古丁乙醯膽鹼受體結合,阻隔神經信息傳遞,影響昆蟲走路及飛行,或因麻痺致死。」

自九十年代以來,已有報道指出蜜蜂取食向日葵花蜜後,無法回巢,導致蜂群衰弱及蜂產品減少,原因可能是向日葵種子經含益達胺成分的類尼古丁農藥處理後被大量使用所致。

要證明類尼古丁殺蟲劑對蜜蜂的影響,研究需時,歐盟為了挽救蜜蜂,二○一三年開始,禁止在開花農作物中使用類尼古丁農藥益達胺(imidacloprid,又名吡蟲啉)、賽速安(thiamethoxam,又名噻蟲嗪)與可尼丁(clothianidin,又名噻蟲胺),為期三年。

接觸殺蟲劑後長大會變笨

近年,有關類尼古丁殺蟲劑危害蜜蜂的研究愈來愈多,早前有研究發現,幼蟲也不能倖免,長大後會變笨!二○一二年台灣大學昆蟲學系教授楊恩誠的研究指出,蜜蜂接觸益達胺會產生中毒反應,負責採蜜的工蜂身上沾有殺蟲劑,回到蜂巢哺育幼蟲時,幼蟲會受到殺蟲劑感染,學習與記憶力變差,最終「迷路」回不了家。

殺蟲劑積存花粉

去年,英國生態與水文中心(Center for Ecology & Hydrology)發表最新的研究報告指出,無論是養殖的蜜蜂或野蜂,暴露在含類尼古丁農藥的油菜田後,也會減弱蜜蜂的繁殖能力。研究以英國、匈牙利、德國的三十三塊農田做試驗,研究人員在油菜籽中施放賽速安或可尼丁農藥,然後在二○一四年冬天播種,並在翌年春天花季時,觀察常被人工飼養的西洋蜜蜂,以及野生熊蜂和紅壁蜂的反應。結果顯示,使用可尼丁的匈牙利農場,西洋蜜蜂的工蜂數量減少了24%,英國工蜂存活量更少得無法在統計分析中呈現。

研究團隊更在蜂巢中檢驗到沒有納入實驗的益達胺。可見,不同成分的類尼古丁殺蟲劑,已在蜂巢的花粉和花蜜中經年累月積聚。

歐盟禁用 含類尼古丁殺蟲劑

法國蜜蜂同樣大量死亡,最近,法國的養蜂人在巴黎為蜜蜂舉行「葬禮」,希望更多人關注人類大量使用殺蟲劑帶來的問題。

由於類尼古丁殺蟲劑危害蜜蜂生存,造成生態災難,今年五月,歐盟決定由今年底起,田間全面禁用益達胺、可尼丁和賽速安。

香港有否禁用?

根據香港《除害劑條例》,只有在本港註冊的除害劑,方可在本港分銷及使用,條例由漁護署執行,益達胺及賽速安成分已在本港註冊,並列於在本港的「註冊除害劑名錄」中,香港會否考慮禁用?漁護署回覆:「在香港,『噻蟲嗪』(賽速安)一般用作防治公共衛生害蟲,自然界或農田間採蜜的蜜蜂極少在施藥範圍;而『吡蟲啉』(益達胺)亦主要用於防治公共衛生害蟲,少量會應用在田間園藝作物上。本署目前沒有取消『噻蟲嗪』及『吡蟲啉』註冊的計劃,但會留意相關的科學文獻、本地施藥情况,並不時檢討有關除害劑的註冊,以確保公眾及環境安全。」類尼古丁殺蟲劑有否威脅本港蜜蜂,暫未有研究證明,但本港蜜蜂同樣面對生存問題。

港蜂困境 蜜源植物減少

嘉道理農場暨植物園飼養蜜蜂多年,園內有逾四十個蜂箱,高級永續農業主任葉子林表示,「本地很多養蜂人也認為,現在養蜂相比三四十年前困難,主要原因是蜜蜂的蜜源樹木減少。荔枝或龍眼樹是本港蜜蜂主要的採蜜來源,以往許多鄉村也會栽種,但近二三十年,種果樹的人愈來愈少,而現存的荔枝和龍眼樹漸漸老化,蜜蜂依靠「食老本」,加上鄉郊發展,很多樹木被大規模砍伐,所以鄉村的果樹蜜源不理想。自然生態的變化,可從蜜糖收成中直接反映出來。」

不過,葉子林觀察到,雖然果樹蜜源減少,但一些原生樹木,例如楠樹、冬青、鴨腳木及烏桕等蜜源則有上升趨勢。「估計是因次生樹木及郊野公園受到保護,原生樹木生長理想。」

蜜蜂反映樹林生態價值

近年,發展郊野公園議題引起討論,但論調往往忽略了郊野公園或鄉郊的生態價值,「我們沒有留意,但蜜蜂留意得到。它們反映了樹林的生態價值,而這些價值的重要性,不能與樓價相提並論。」葉子林認為討論應否發展時,宜宏觀一點看,「有些郊野地方的生態價值有上升趨勢,應該要好好保護」。

殺蟲劑毒性

人類一直研發新的有效殺蟲劑,以保持農作物產量。有些殺蟲劑毒性直接,但一些新式殺蟲劑,如類尼古丁殺蟲劑,使用後產生的影響,需要隔一段時間才出現,導致未能及時阻止對生態的破壞。葉子林表示:「殺蟲劑本來是針對害蟲,但如何保證益蟲不會受影響?危害益蟲後的連帶反應是怎樣?很多情况我們未能控制。農業科技發展幫助人類提高糧食生產量,但也得要關注對生態的影響。」

常見殺蟲劑

有機磷殺蟲劑:殺蟲機制是抑制乙醯膽鹼酵素之合成,使害蟲中毒 。然而人誤吃也有影響,大約十年前,日本多人吃了中國製的餃子而中毒。事緣有人在食品工廠的冷凍庫,用注射器向多箱速凍餃子內注射有機磷殺蟲劑「甲胺磷」,餃子銷往千葉縣市川市、千葉市、兵庫縣高砂市和中國承德市後,十四人食用後中毒。下毒的食品廠工人於二○一四年被判無期徒刑。

有機氯殺蟲劑:是最早被發展的有機合成殺蟲劑,含氯化合物,對昆蟲具神經毒、胃毒及接觸毒作用。由於有機氯殺蟲劑易殘留於食物上,並經由消化系統或呼吸器官進入人體,積聚在脂肪中,故多種有機氯殺蟲劑已被禁止使用,較為人熟悉的滴滴涕(DDT),便是屬於有機氯劑。

合成除蟲菊殺蟲劑:主要來自除蟲菊素,一種由天然菊花萃取提煉而成的物質。合成除蟲菊殺蟲劑,經害蟲接觸或從口腔進入蟲體後,被消化道吸收引起中毒死亡。

昆蟲生長調節劑:打亂害蟲的生理運作,如甲殼素合成抑制劑和類青春生長激素。前者使幼蟲或若蟲無法分泌甲殼素,導致蛻皮失敗而死亡,也使昆蟲受精卵無法正常孵化。後者抑制幼蟲化蛹和蛹羽化,亦能抑制雌蟲繁殖,讓卵無法順利形成。

資料來源:台灣農業藥物毒物試驗所、相關文章

◆列瀕危物種◆

對蜜蜂來說,農藥只是其中一個威脅。夏威夷有七種黃面蜂因棲息地喪失、外來植物與昆蟲入侵等因素,數量大減,二○一六年,美國將它們列入瀕危名單之中,這還是史上首次。科學家指出,這些蜜蜂是夏威夷生態系統裏不可或缺的授粉者,對維護島上其他植物和動物的健康有很重要的影響。

文//李佩雯

圖//資料圖片、網上圖片

編輯//蔡曉彤

fb﹕http://www.facebook.com/SundayMingpao

相關字詞﹕每日明報-星期日WorkSho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