活化紗廠搶先遊 學做布袋齊織龍

文章日期:2018年07月20日

【明報專訊】坐落青山公路,荃灣街坊無人不知南豐。今年活化盛事多,除中環大館引起熱話,南豐紗廠(The Mills)工程亦即將完成,預計十二月開幕。在此之前,當中的六廠紡織文化藝術館抓緊盛夏檔期,率先推出連串手作活動,齊齊學「織龍」、紮染、刺繡等,更可內進先睹為快。於舊式綠窗框之下,退休師傅即席示範裁布,笑說:「最辛苦不是剪布,而是拉布啊!」

咯咯咯,張志謀拿起大剪刀,沿着粉筆線,不消十秒就剪開布塊。拿開眼鏡問:「夠直了吧。」共學活動「盛夏手作:來建紡織村」下周開始,張師傅負責在「紀念品生產站」教參加者製作布袋或咕𠱸套,同時細述當年生產歷史。

「我十六歲就開始拿剪刀喇,那時如此興旺!」張師傅說,上世紀七十年代拜師學藝,大約一年後便自己招生意,在九龍城「包廠」,一個月掙成千元,非常可觀。包廠即是細廠房請不起月薪師傅,便以日計算,有單才請師傅來。他接道:「七十年代九龍城最多山寨式工場,龍崗道、城南道、南角道啊,只是在唐樓的廳,放張『裁牀』,就這樣工作,做完一間就去下一間。」

「一天裁一千塊布」

張師傅翻開布塊,他續指裁布步驟絕不輕易。裁布前先要「拉布」,即是布匹是一大卷的,二人一頭一尾扛在肩膀,好像拉出卷裝廁紙地滾開布匹,根據桌上九十度角刻度平放於裁牀。後來才用剪刀或電剪裁布,更不時導致手指起繭。他說:「以前一塊疊一塊,可以鋪成幾百張布,都是筆直的。當時最高峰最快可以一天裁一千塊布!」

張師傅九十年代上夜校培訓,學習難度甚高的「紙樣」程序,一直做到近年退休。紙樣師傅把衣服基本構造畫出來,為所有工序定下框架。主辦單位特意製造了透明膠板紙樣,方便參加者按照形狀剪裁,之後便可車衣及染上圖案。他解釋,自己未曾在南豐紗廠工作,因為工作完全不同。

一九五四年,南豐紡織成立,四、五、六廠相繼落成。紗廠引進大陸、美國、印度的原棉,經加工後轉化為純棉線,再向本地或外地服裝製造商供應材料。直至二○○八年,南豐紗廠停止營運後改成貨倉。四年前南豐紗廠耗資七億展開活化工程,將昔日廠房連接起來。紡織環環緊扣,當中的六廠紡織文化藝術館(簡稱:CHAT六廠)因而成立「車衣隊」,望令老師傅傳承故事,甚至手藝。

龍口暗藏紡織機

現今CHAT六廠建築內有畫廊及共學空間,主力推動當代藝術及社區藝術。訪問當天,就在隔壁,日本藝術家田口行弘正在密密織,一個彩色龍頭活現眼前。他害害羞羞地伸腳入去一踏,龍口啪啪兩聲開合起來。他笑笑解釋:「龍口是一台紡織機!」

編織創作,可以精如老師傅,亦可易如小朋友練習,最重要是投入。田口行弘於前年成為CHAT六廠駐場藝術家,今次設計一條三十五米布龍作品。團隊蒐集工場棄置的布塊及布辦,以特別技巧剪出長條,與街坊及學生花上五個月共同編織。社區及共學部策展人盧樂謙接道:「紡織原來可以好簡單,經緯穿梭再集結而成,我們希望把不同群體、地區、背景的人連結在一起。」

他們更邀請薄扶林火龍製作師傅吳江南向街坊分享心得,夏日序幕禮將有舞龍表演。之後活動期間每天均舉行免費公眾織龍工作坊,料於十二月南豐紗廠正式開幕時再演出,大家一起令布龍「成長」,愈織愈長。

■盛夏手作:來建紡織村

日期:7月29日至8月19日

地點:荃灣白田壩街45號南豐紗廠六廠紡織文化藝術館

查詢:www.mill6chat.org

備註:部分工作坊收費及須先網上登記

文:劉彤茵

編輯:陳淑安

電郵:culture@mingpao.com

相關字詞﹕每日明報-文化力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