Ways of Seeing﹕港產北魏體 與其保育 不如設計再生

文章日期:2018年07月22日

【明報專訊】什麼是「香港設計」?將帆船當作圖案印在包裝紙上,或T恤背面一行大字I Love Hong Kong,是否就可稱為具香港特色的設計?走進搬遷後的「談風:vs:再說」餐廳,甫進門,大大一個「底」字置於櫃上,是文字設計師陳濬人(Adon)收藏的寶物——元朗好到底麵家的招牌,區建公題的字。沿樓梯到下層,樂器前挨住「始」字燈箱,是Adon設計的「香港北魏真書」字體。由魏碑到香港人熟悉的招牌,再到電腦字體,Adon創作前先做了6年研究,認真看城市的文字風景,亦以此來問何謂「香港設計」。

應用面廣 從報頭到舞獅制服

Adon將研究記錄在與徐巧詩合著的新書《香港北魏真書》裏,兩人帶記者在街上認香港北魏書法,一指,原來尋常到不得了。「我們這麼熟悉的字體,卻從未有人研究。」Adon說:「正路學書法包括大篆、小篆、隸書、楷書,楷書一般最出名是九成宮,如歐陽詢、歐陽通所書,比較秀麗,結構修長,筆畫較幼,跟在香港街上見到的招牌風格很不相似,招牌字體筆畫粗,而且結構較扁平。」

不只招牌,巧詩說北魏書法應用比他們想像的多,「馬經報頭、黑膠碟封面、舞獅團制服、政府出的門神海報也有用。我們訪問過區建公的門生楊佳,工作室在上水,他專門幫貨車寫字」。在上環馬路停着一輛貨車,二人即指出車身以白油髹上的「果菜有限公司」便是甚具楊佳風格的北魏書法。再逛一逛,Adon就被附近海味店「元成行」店內懸掛的木製金漆招牌吸引住。「元」一撇向上翹,一勾高於字身高度一半,四筆粗幼均等;「成」的橫劃與裏面部分的筆畫幾近連住,密不透風;「行」最後一筆豎勾粗壯,穩穩「站立」。黃老闆是海味店第二代傳人,說招牌約有六十年歷史,未有重新補上金漆,讓暗沉為老字號作保證,「上一代整落,吩咐唔好搞」。

老闆聽得我們對招牌無比欣賞,又取出一疊發貨單分享,地址與電話由右至左書寫,Adon說:「留意德輔道西的『西』,下面部分不是四方框,而呈六角形。『一』是釘頭字,起筆似枚釘,電話的『話』第四劃,我們一般書寫會寫得短,這裏卻延長許多,與鏞記招牌上的『記』字具相同特點。」他與巧詩興奮問能否收藏一張,老闆欣然把紅紙撕出。最初Adon就是如此左望右望,偶然發現這種文字是香港的常見風景,問當時的書法老師,老師卻着他不必多理。

港北魏體 可追尋至清代

大學修讀平面設計的巧詩,曾學過英文字體設計,為了著書,她隨Adon跟區建公另一位門生王覺亮學習書法,問他們如何一眼認出街上的北魏體,她說沒有懶人包:「我相信設計不能天馬行空,背後有一套紮實理論支持,有其來龍去脈,例如社會的發展、需要。」而Adon對香港的北魏體尋根究柢,也印證了她的看法。

此刻香港的街道面貌,線索一抽,源自一千五百多年前的魏晉南北朝。Adon概括北魏碑刻發展出多種書法風格的原因,當時社會對碑刻文字需求大,亦是隸書演變成楷書的過渡期,營造了創作空間,許多碑刻亦非名家作品,甚至由工匠直接刻在石上。對比香港招牌的字體,魏碑筆畫較尖銳,兩者形態已大不相同,要尋香港北魏體的影子,就要追尋到清代。其時有一班書法家研究魏碑,一些會以毛筆模仿石刻字體的銳利,趙之謙卻了解碑與帖有別,將北魏體的結構結合紙墨的圓潤感,創出一己風格。

為鏞記、奇華餅家、好到底麵家題字的區建公生於清末,巧詩形容區建公為人正直,其書法更添一份挺拔之感。當北魏體在四十至七十年代漸漸廣泛用於招牌之上,便演化出一種香港特有的字體,Adon解釋:「做得招牌,就要遠看也清楚,所以筆畫要粗。楷書筆畫幼,如將九成宮字體放上招牌,秀麗但未必清晰。因為商號希望給人感覺穩重、可靠,北魏體本身穩定的結構特色就被加強,如撇捺的收筆延伸得較長,文字成梯形結構,比高身的楷書感覺更穩陣。另外字形亦會按招牌的製作微調,為免一個字不同部分鑲嵌時位置易歪,一些筆畫會連接起來。」我們抬頭見「恒昌海味」四字,筆畫的牽絲令整個字成為一體,安裝招牌時毋須費心將一字的上下或左右部分對位。

研究北魏體 不為懷舊

在轉個街口的合興臘味,我們又「掘到」寶藏。不僅招牌,Adon留意到臘味店膠袋上印的文字也有北魏體,東主陳先生介紹牆上展示的紙袋,已不再用,突然靈機一觸,竟從店後倉庫掏出一個金屬滾筒,是印刷袋上圖文的工具。文物一出,店內人人同話當年,「那時電話只有六個字」、「馬會的飛都是人手寫」……文字背後藏起了舊日香港,不過Adon說,花一番心血研究香港北魏書法,不為懷舊。

「在內地、台灣街上不會見到這種字體風格,這是在香港醞釀而成的視覺文化特色,澳門與一些唐人街也有,可能泰國、新加坡亦能見到,但它消失得很快,或許過幾年就絕迹。我們不可純粹說保育,保育始終是被動方式。要延續它的生命,就要延續其用途。」

市面仿魏碑體欠缺特色

Adon提到有字體開發商推出仿魏碑的電腦字體,有些更會加入崩爛效果來模仿石材風化,但就如清代一眾書法家臨摹魏碑,「他們直接以毛筆去模仿刀的筆觸,像書法家陶濬宣,寫魏碑寫得很好,似碑刻般銳利,技術很高,卻少了自行演繹的特色。趙之謙出色在於融會貫通,並非搬字過紙,而是思考如何演變」。

Adon設計電腦字體時對於每個文字何處簡約、何處加強,都有考量。「我會理解在電腦上的媒介有什麼特點,現在很多閱讀經驗都在電話屏幕上,清晰度愈來愈高,適合乾淨圓滑的線條。而電腦字體要具統一性又不失靈活,筆畫之間的空間要一致。另外也要精簡線條,設計不帶毛筆的觸感,不會有筆畫尾端分叉的效果。如果講求毛筆觸感,還不如用毛筆寫,感覺更好。」

港街頭視覺文化被忽視

「談風」餐廳由樂隊tfvsjs經營,Adon是結他手,觀塘藝文空間收窄,餐廳近月才覓地重開,想不到這名創作人還能投放心力在這項經年的文字設計計劃上。他現時已為「香港北魏真書」設計出約二百個字,目標是攸出五千至六千常用字,「最快一天可做三個字」,計劃未來推出眾籌。巧詩說出書只是開始,「我們不是歷史學家,是以設計角度提出問題。」什麼是香港設計?Adon:「很多人定義香港沒有自己的設計,香港的特色是沒有特色,可包容很多不同特色,接納新事物的速度很快,這我不太認同,沒特色是因為沒有思考,風格不會突然爆出來,不能說撞手神就創出一種風格」,「若說平面設計上,我們不擅長建立風格,是因為我們普遍有少少貶低自己的文化遺產,或未必花時間理解,不認識香港擁有的視覺文化,更加不可能重新演繹,應用在現時的設計上」。

文//曾曉玲

圖//曾憲宗、受訪者提供、網上圖片

編輯//王翠麗

fb﹕http://www.facebook.com/SundayMingpao

相關字詞﹕每日明報-星期日WorkSho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