未來城市﹕香港書商走進內地 經營書店真如想像般美好?

文章日期:2018年07月29日

【明報專訊】從福田口岸乘十分鐘的士,來到深業上城。在這座今年一月才開幕的新商場,闊落別致的本來書店開張,瞧瞧,書架放上不少繁體書。香港商務印書館在內地開設首間書店,項目總監馮惠基說,這一步算走得遲了。連鎖品牌西西弗早在深圳版圖劃下十一個據點,kubrick去年底隨戲院進駐南山區,就在同一個地方,誠品逾三十萬呎的六層書店亦預計在九月開幕。香港人從前會到深圳書城、台灣誠品掃書,將來或有更多人選擇北上逛書店。內地有地方有市場,香港書店趕上這波文化熱潮,對未來的態度卻顯得謹慎。

香港﹕帶旺個場後,就唔該你走

乘扶手電梯而上,本來書店就在眼前。新店佔地超過一萬七千呎,馮惠基在樓高六米的「人文館」受訪。香港商務印書館把進軍內地市場稱為「一次回歸」,其所屬的聯合出版集團其實在二○○九年已開辦廣州「聯合書店」,所以他說香港商務算是「好遲了」,不過比起香港商場,這座內地新商場給予他們更中心的位置,更長的租期,待遇仍優厚得多:「若由香港商場來經營,這裏必定斬成兩層出租。」他認為香港商場會將書店放在較偏僻的「死位」吸引人流,「地方旺了之後,就唔該你走,搬得再遠些,原先在二樓,然後就上五樓、七樓。租金貴及租期短對書店是很大的壓力,因為我們是回本很慢的行業。很多人問為何不把香港的書店設計得更好,但設計師樓出一個設計概念及方案也要三個月,如果只有四十五天免租期,只能上一間店怎樣裝修,新店便照着辦。」

內地﹕開優厚條件 抗衡網上書店

馮惠基說兩地經營環境「有辣有唔辣」,香港商務印書館總經理葉佩珠不諱言,「內地為何願意給你這樣的條件?因為電商(指網上書店)衝擊非常大,實體店經營不容易,像這個商場的舖位仍未全部租出」,深業上城離最近的蓮花村地鐵站亦有1公里遠,交通配套未算完善,「香港的電商未如內地發達,便沒必要給出優厚經營條件,這是一場博弈。」記者提到以往深圳書城像個散貨場,她補充,「這也得力於內地人對美學的要求提升,另外好多香港的設計師其實有input。」她舉深圳另一間「覔書店」為例,空間設計由「靳劉高設計」的合伙人高少康操刀,公司創辦人為靳埭強及劉小康。而本來書店所在的深業上城,品牌顧問是又一山人。但葉佩珠強調如何保養及維持質素也是關鍵,不會急於求成,沒計劃在短期內開很多分店。

北京補貼 支持實體書店

根據「2017中國城市實體書店數量排行榜」,深圳書店總數945間,排第15位,首位是北京,共6719間。而香港統計處提供2017年「書報及文具零售店」的數字為1240,比2015年減少220。就在本來書店開幕前兩天,北京市政府宣布每年撥5000萬元支持實體書店,包括補貼四成租,又訂下2020年要京城16區都擁有一間大型書城的目標。

kubrick:「真係好難做」

二○○九年,kubrick在北京開了第一間分店,往後相繼在杭州、重慶、深圳開店,經理譚麗雯亦由每月到一次內地,變成現在每星期一次。說到內地書店十年發展,她形容變化很大:「我常往北京、重慶、杭州,有時會到旁邊成都、上海等城市,留意到內地這六至八年間私營書店生態是繁盛的,重慶一些連鎖書店開了十多廿年,開始改為兼營咖啡店,裝修也比以前漂亮許多」。西西弗書店在全國五十多個城市擁有近一百四十間分店,「方所開得比較大間,也更漂亮」,有份創辦「方所」的廖美立,亦即誠品創辦人之一。

kubrick計劃在九月再開一間上海分店,譚麗雯說雖然「細細間」,也適合賣藝術書籍及舉辦展覽。分店在內地各市遍地開花,但她談及內地經營環境,嘆「真係好難做」。她坦言:「我們自身的背景跟戲院很有關係,因為與戲院一同經營,才可以有空間,如果書店要獨立出去,我真係唔知點計盤數。」她說在內地的經營成本並不如一般人想像的低,「北京店認受性都幾好,但好老實講,賺錢就冇得賺㗎喇。很多稅項要付,例如咖啡店要負擔增值稅,租金、人工也不便宜。」

書單要送審

而中港經營還有一個明顯差異:書單需要送審。「油麻地kubrick賣很多不同類型的書,無論政治、性別、社科都有,就算具爭議的話題,我們都會做,始終書的知識性要強,但在內地就比較多掣肘。」

準備將一本新書在內地書店上架,譚麗雯預計需提早三四個月預備。儲下多年經驗,是否已能預計何種書目過不了關?「也不是,台灣書更尷尬,還要留意出版社是藍營還是綠營,有時是因應作家、出版社過不了,什麼方向都有,所以送一張書單上去是unknown,可能今天送檢可以通過,但過了一年半載後又會有問題。我們自己出版的書,關於抗議那些,都知道一定過不了,通常會選些文學作品放入書單,因為也希望香港的文學可以入到大陸。近排有內地代理找我們洽談,我說有刪改的話,一定要問過作者,若他不願意的話,我不會做。」

香港商務的葉佩珠對於內地書店發展蓬勃抱歡迎態度,「我不會覺得只有一種書店形態就可以滿足到那麼多不同類型的讀者,市場空隙不斷會產生。新華書店的書種豐富,但進去容易迷失」。她認為本來書店以出版為本,「顧客的體驗未必是會在這裏找到很奇特的東西,但會找到他們想要的書。流行與大眾化的書不會完全缺席,但我們會堅持將有價值的一直介紹給讀者。我們對作者、寫作、或學者的著作,以至出版社編輯一本書的精神,對過程的理解,都吃得比較透,所以在這方面會以我們的標準去選書。」項目總監馮惠基則提及人文館門口當眼處擺放了與香港歷史有關的書籍,「國內書店不會太着重香港文化,但我們有興趣做,我是香港人,為何不推廣自己?」

獨立出版/政治哲學書 如何處理?

至於會否把香港一些獨立出版社的書帶入內地市場?葉佩珠回答:「其實我們一直不抗拒。出得認真的書,我們亦希望推廣。但這始終是在內地開的書店,有些暫時屬於敏感區域的,我們不會刻意因為是獨立出版社出的獨特題材,就要繞過政策、程序進口。」書店的另一期許是成為「深港兩地的交流平台」,未來若邀請香港或台灣學者到書店舉行關於政治或哲學的活動,會否有困難?馮惠基說:「這些問題總會遇到,會向各個方面諮詢多些,明擺着的便無謂碰撞。」聯合出版集團副董事長及總裁傅偉中在開幕禮上提及「深圳有海納百川的胸懷」,馮惠基認為深圳人「樂意見到外面的新想法,普遍抱比較開放的態度」,「但官方有官方的標準,我們作為文化人會尊重,不會刻意與政治靠近。」

打入內地 香港作品題材更闊?

葉佩珠則期待兩地交流可增加公司的出版資源及香港作者的出路,「香港現在的問題是市場很小,資源狹窄,如果香港七百萬人口之中,也有這麼多人願意寫作,將所思所感、社會變遷以不同的形式記載下來,那麼深圳的二千萬人口當中,是否也有這樣的文化資源?說得自大一點的話,深圳可能也在走香港從前的道路,究竟他們有否將城市規劃記錄下來?相信深圳卧虎藏龍不少,亦有好多高手在民間,我們辦活動時也有些作者會問,香港商務會不會願意為他們出書」,「香港作者的作品如果可以進內地市場,出路不是也更多了嗎?同樣地,華南地區有很多文化跟香港接近,當中可找到一些題材,那香港的出版題材會否也能擴闊?」

香港書店的未來

「深圳顧客求新知識的欲望稍稍強些」,馮惠基在書店觀察,甚至有客人未滿足於科普書籍,要求書店入更高階的書。譚麗雯亦說,「內地讀者係幾肯買書,去到方所、西西弗,都見到一大堆人在看書,有些雖然是打書釘,但至少有人閱讀。」她說香港人太忙了,「我自己都覺得好慘,一年都冇睇過一本書,因為沒時間。」當我們開始羨慕內地有空間經營更多在選書、環境都更具質素的書店,馮惠基說香港書店的未來,「視乎社會、政府願意香港的書店怎麼樣,其實政府也不是沒什麼可以做,能否在一些大型項目上預留位置給書店?活化項目有沒有如此考慮,而非只賣貴價貨?」而kubrick經理譚麗雯則斷言:「空間不代表自由。」她的看法是「各有各羨慕」,「香港應該珍惜自己還可以有的自由度」。

【大灣區書店篇】

文、圖//曾曉玲

編輯//蔡曉彤

fb﹕http://www.facebook.com/SundayMingpao

相關字詞﹕每日明報-星期日WorkSho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