綠色生活﹕別忘了,海洋都是郊野保育一部分

文章日期:2018年08月12日

【明報專訊】教科書或網站介紹香港,常形容香港高度城市化,卻有豐富的生物多樣性,郊野公園是香港人近在咫尺的後花園、喘息的空間。

如果40年前,香港沒有設立郊野公園,前港督麥理浩沒有制定《郊野公園條例》,一切或許會被改寫。

山野有條例保護,那大海呢?

香港的海洋保護區僅佔水域面積約2%!

政府「土地大辯論」尚在諮詢階段,團結香港基金再拋出大規模填海方案,在東大嶼都會計劃的填海規模上增加逾一倍,達2200公頃。

海洋有近6000種生物,海岸發展、填海、污泥傾倒、海上垃圾、海水污染、過度捕撈等問題,使海洋生態環境每况愈下,WWF與海洋學者認為,有擴大海洋保護區的迫切性,早前,WWF One Planet計劃的青年領袖,到馬來西亞最大的海洋保護區取經,發現當地是由政府、學界、漁民、當地社區、非政府組織共同合作,保育海洋。

香港海洋擁有多樣性生境和物種,但面臨各種威脅,未來數十年,更有約2000公頃香港水域會被填海發展。目前海洋保護區只佔全部水域面積約2%,即使把補償三跑等原因擬建的海岸公園計算在內,至2023年,總計亦只佔5.15%水域面積。

海洋生態環境持續惡化,香港美麗的海底世界逐漸被破壞,漁業資源也恢復無期。

多名學者及環保團體建議採用聯合國《生物多樣性公約》中的《愛知生物多樣性目標》(「愛知目標」Aichi Targets),在2020年前,將最少10%具高度保育價值的海洋及海岸地區劃為保護區。WWF亦促請政府在2030年前,將保護區的面積擴大至30%的水域。

「愛知目標」的出現,是因在2010年,生物多樣性公約第十屆締約國大會於日本愛知縣名古屋舉行,由於早年訂立的生物多樣性目標未達預期標準,因此重新設置十年(2010-2020年)生物多樣性目標。

居民自組巡邏隊 保護海洋

海洋與香港歷史密不可分,可是,生活在城市,很多人與海洋脫離,甚至有保育海洋與我何干的疑問。2016年,馬來西亞最大的海洋保護區「敦穆斯塔法海岸公園」(Tun Mustapha Park)成立,面積接近90萬公頃。早前,WWF One Planet青年領袖培訓計劃的領袖前往考察,參觀當地魚市場,視察紅樹林、海龜產卵的沙灘等等,與不同持分者交流。當地居民自發保育的決心,令他們印象深刻,也了解到,當地在保育、生活與發展之間如何取得平衡。

將海洋劃為保護區,會影響漁民生計?保護區內,大力支持保育的,就是以捕魚為生的原住民。青年領袖Cman表示,「原住民跟海洋關係密切,他們以捕魚為生,因此有很強意識對抗破壞環境的行為。當地許多組織自發保護居住地,島上有巡邏隊,若發現有人以非法手段捕魚,會主動阻止,並向政府匯報。」

與香港一樣,全球瀕危的綠海龜會到當地特定的沙灘產卵,青年領袖Karol說,「當地海龜也受光害、垃圾等威脅,更會有人偷海龜及龜蛋。居民自發組成海龜保育組織,晚間巡邏沙灘,巡邏員事前接受訓練,亦得到政府認可,賦予權力,阻止以上行為出現。」

綠海龜會重返南丫島產卵?

南丫島深灣昔日也有綠海龜上岸產卵,不過對上一次上岸產卵紀錄已是2012年。現時每年在海龜的繁殖季節,深灣沙灘實施出入管制,但由於對出海域部分沒有規管,封灘後也有遊人玩水上活動,製造噪音。海洋垃圾、船速亦威脅海龜,青年領袖Gordon認為,「將深灣對出海域劃為海洋保護區,最為直接。」

他補充:「按現時香港海岸公園的分區管理類別,主要分為下錨地點位置區,禁捕魚的核心區,以及機動船隻禁區。當地一些條例值得香港借鏡,例如在部分位置進行特定的保育措施,重點保育地帶不許人進入,或針對海洋生態,限制部分水上活動。」

多方共同管理海岸公園 值得香港借鏡

WWF正建議政府、學界、漁民、當地社區、村領袖和非政府組織合作,採取共同管理方式管理海岸公園,以平衡各持分者的利益及海洋保護的目的。馬來西亞海洋保護區一些做法值得參考。高級教育主任鍾達燊表示,「果洲群島在香港邊境範圍,生態價值高,但不時有人使用拖網非法捕魚。」今年1月,警方在果洲群島發現有人拖網捕魚,拘捕12名內地男女。WWF與漁民商討,能否兼當巡邏角色,假如發現有人非法捕魚便向政府匯報。

「馬來西亞有很多沿岸城市,即使人們在城市生活,亦與海洋關係密切,關心海洋保育。」Gordon說。

香港三面環海,很多香港人視大海的存在為理所當然,對海洋了解甚少,遑論去保育。Gordon表示,「像海下灣,每逢假日多人前往,但有多少市民認識海岸公園守則?要人關心海洋,首先要讓更多公眾了解香港的海洋世界。」

香港現時有5個海岸公園,1個海岸保護區,佔香港水域總面積的2.06%。

倡7個生態敏感區優先保育

WWF與本地學者和專家,挑選了7個需要優先保育的香港生態敏感水域,建議劃為海洋保護區,透過成立不同管理區域、限制船速、訂禁捕區、加強規管人類活動、採取共同管理方式等管理海洋保護區。

1.西大嶼山海洋保護區

(1500公頃,佔香港水域總面積:0.91%)

大嶼山西面和西南面是中華白海豚的主要生境,但其數量由2003年至2017年間暴跌七成。在北大嶼水域生活的中華白海豚受填海工程及海上交通威脅,西大嶼這邊的威脅包括大澳的觀豚活動、珠江河口排放的污水、非法捕撈猖獗等問題。

2. 南丫島南海洋保護區

(270公頃,佔香港水域總面積:0.16%)

南丫島南面深灣,是全球瀕危綠海龜在港唯一產卵地點。深灣和東澳灣擁有罕見的硬珊瑚品種,石礁生境有23種罕見物種,南丫島南對出水域也是江豚出沒地。海上交通、光害、噪音,妨礙綠海龜上岸產卵,夏季不少船隻在該水域停泊,發出巨大聲浪,更甚是遊人在限制進出期內進入深灣海灘,干擾海龜。此外,漁網纏繞和誤食海洋垃圾,亦導致海龜死亡。

3. 水口海洋保護區

(50公頃,佔香港水域總面積:0.03%)

水口灣由紅樹林、潮間帶沙灘、泥灘、石灘等生境組成,孕育逾180種物種,潮間帶泥灘是幼年馬蹄蟹重要居住地。但這一帶受人為活動干擾嚴重,例如過度摸蜆,會改變泥灘中底棲物種的結構及數量,以及導致某些物種逐漸消失。

4. 吐露港海洋保護區

(2500公頃,佔香港水域總面積:1.52%)

赤洲和海下灣擁有60%本地石珊瑚品種,逾153種魚類。汀角和附近的龍尾錄得逾300種海洋物種。頻繁的捕撈活動,威脅幼魚、蟹類、海膽、海參、貝類及軟體動物。

5. 果洲群島海洋保護區

(500公頃,佔香港水域總面積:0.3%)

果洲群島淺水區擁有大片鹿角珊瑚群落,岩坡則有軟珊瑚、多種八放珊瑚和黑角珊瑚品種,魚類逾120種。東果洲是海泥卸置區,影響水中沉積物含量。此外,非法捕魚活動令該水域出現大量鬼網。

6. 牛尾海海洋保護區

(2500公頃,佔香港水域總面積:1.52%)

橋咀洲及牛尾洲有多種硬珊瑚及海魚,不少更是罕見、瀕危或易危物種。但這一帶常有蛇籠方式捕撈及夜釣墨魚或魷魚活動,影響生態。

7. 白泥海洋保護區

(800公頃,佔香港水域總面積:0.48%)

擁有香港最大的潮間帶泥灘和紅樹林,為野生動物提供生境地及食物,包括瀕危物種黑臉琵鷺,白泥亦是馬蹄蟹在本港僅餘的生境地之一。有發展商試圖申請改劃白泥的土地用途,興建低密度別墅、會所和休閒設施,但因公眾及環團反對而撤回申請。白泥同樣出現過度摸蜆的人為干擾。

資料來源:《惜海洋續未來——海洋優先保育地點》

文//李佩雯

圖// WWF、李佩雯

編輯//蔡曉彤

fb﹕http://www.facebook.com/SundayMingpao

相關字詞﹕每日明報-星期日WorkSho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