寮屋各師各法 跳出四方單位想像

文章日期:2018年08月17日

【明報專訊】「我呢度正唔正?」七十六歲老人於海邊寮屋,自得其樂,別人看卻盡是孤寂、凌亂、潮濕。

啟德研究與發展中心「可以居」計劃第二部分,團隊走遍港九新界找尋寮屋痕迹,出版《可以居——想像寮屋》書籍,供公眾免費索取。早前發生橫洲事件,今年五月政府公布寮屋戶特惠補償方案,社會正反聲音不絕。項目策劃人黃淑琪及總編關朗曦指,望重新勾起與土地、居住、生活連繫。書本記錄三個寮屋者的趣事,有人爺爺為風水師,有人一生浪子,對「暫存的空間」各師各法。

「可以居」首計劃推出書本《可以居——白沙澳鄉》,二○一三年起團隊到西貢白沙澳客家村訪問及蒐集資料,花兩年時間完成書本,呈現本地歷史面貌。團隊發現許多村民後代已搬離,不少英美裔人士竟入住古屋,保留石屋結構及外觀,主動修葺,更有生態學家長期蒐集大自然數據。

來到第二期,團隊聚焦寮屋。一九八二年政府調查寮屋數量,所登記的寮屋都獲編配編號。立法會文件顯示,二○一三至二○一七年已登記住用寮屋有八萬多間。三年前起,「可以居」團隊走訪粉嶺、古洞、荔枝角、荃灣、石澳等地,觀察寮屋物料及選址的關係。他們選定三名受訪者,邀請《種植香港》主編袁易天撰寫故事,成為書本主軸。

「深灣路好多貨倉,圍起了高牆,唯獨行到蕭生的小屋有一片開闊草地,那我自自然走過去跟他聊天。」關朗曦說,有次到流浮山深灣路考察,巧遇蕭東海,草地寮屋有如蕭氏祖屋。蕭東海爺爺蕭太池日佔時期南下香港,他「懂看風水,尋龍點穴,得到當地原居民鄧姓人士信任」。后海灣未受污染,適合養蠔,爺爺購買蠔田之餘,亦建立磚廠。關朗曦解釋:「他們會把蠔殼燒成灰來造磚,物盡其用,帶動社區經濟。蕭氏曾經有頭有臉,幾風光。」

蕭氏後人之間燃起爭地賣地賺錢事宜,蕭東海不參與父親一輩風波,並離港讀書及工作。直至回來家鄉,他發覺面目全非,大部分以前居住的土地已賣出,只剩下寮屋。關朗曦說蕭東海仍悉心打理地方,現時一家有什麼聚會都會在此發生,寮屋對他來說象徵修補回家族關係。

據蕭東海指,家族歷史與香港發展竟有莫大關係,日軍撤離後英政府欲興建民用機場,港督葛量洪曾探訪流浮山,視察之餘更接見爺爺蕭太池。團隊翻查舊報章資料,發現一則新聞寫明屏山居民來港島請願,反對清拆村落來建機場。隨後英政府放棄計劃,其中一個推論為流浮山與深圳空域過近。

將船變成吧枱

袁易天筆下整理蕭氏資料,呈現多重曖昧的聯想。一個長期臨時的「家」,曾經抱擁豐富資源,因土地之爭四分五裂,遠望正是大陸。團隊邀請藝術家李曉華伸延影像創作,由深圳拍攝遙望香港之貌,幽暗風景產生莫名恐懼。關朗曦解釋:「據指當年不少偷渡來的人,說看到香港岸上燈光。原來,現在只看到漆黑一片,曾經分割兩地的邊界日漸模糊。」

相比之下,戴載來的故事頁數少得多,感覺如風。關朗曦說:「他就是一個浪子。」黃淑琪說,團隊有成員說依稀記得小時跟爸爸探訪過一個特別的叔叔,便嘗試找尋一番。戴載來住在石澳海邊一間寮屋,頭髮散亂,說話跳來跳去。戴載來一時說自己曾行船、做廣告、律師行師爺,一時說政府及賽馬會曾來找他工作,以及住於高尚住宅,卻不甚提供實證。他幾十年前寫生畫畫時發現此屋並買下來住。黃淑琪指戴載來是一個不停改變的人,望從其生活居所呈現創意的重要。

一艘奇船映入眼簾,棕色船身被架高,前有數張圓櫈,旁有盆栽。「那是一張吧枱來的,哈哈!可是我們到訪時已拆了。」關朗曦指着書中照片道,戴載來想到什麼做什麼,弄出屋中奇景。或者是別人笑我太瘋癲,我笑他人看不穿。屋中物品多不勝數,雜亂無章。他又於屋前搭花架及廚房,及置滿舊航海物品的收藏,包括船鐘、日本霧中號角、德國救生艇指南針。可是,袁易天指「小小的沙灘並不漂亮」。

寮屋的主人(戴載來)好像是站在人生的轉折點已有好幾十年,想要轉但因為某些原因就卡在那裏,我知道他在深呼吸,常常覺得自己在準備華麗轉身。 ——袁易天

不受「承認」的家園

書本沒有寮屋外貌及內部圖片,團隊認為此書非報道及研究式書籍,主以影像與文學訴說有別於「四四方方單位」之城市居住模式,有何想像及心態。今年五月政府加碼寮屋戶補償方案,受影響已登記寮屋的住戶,住滿七年以上可免經濟審查入住房協的安置屋邨。現金特惠津貼最高金額加倍至約一百二十萬元,住滿兩年便可申請。網上不少討論指寮屋戶貪得無厭,或環境好過不少人。關朗曦強調:「『可以居』原意是反思生活空間和方式,我們有什麼選擇?寮屋正正是城市中最能體現居所可能性的東西,居民以自己力量建造自己的家,而它偏偏是不受正式『承認』的。」

上周末於艺鵠舉行的新書分享會,參與者不禁說到,入住偏僻寮屋及村屋的人,不少有一定經濟條件,如有車代步;「村民」亦可享受低廉租金及偌大地方。從事藝術策劃的主持連安洋引用學者許寶強著作指,面對政權壓迫時,人們要認清狀况是否「偽對立」,由於傳媒渲染,很多時彷彿必然對立。

真係「好正」?

不少寮屋住戶亦像書中人物一樣,有家有根有取有給,活生生體現一些微歷史及連繫方式。黃淑琪說,新書中另一個受訪者四叔為農夫,住在新界典型耕住合一的寮屋,建於豬欄旁。務農工作量大,直接住於田裏乃實際功能。她續指:「其實用城市人模式去想,你覺得『好正』?他們要落手落腳維修很多東西,例如第一本書的村屋,人們沒有摧毀古屋建豪宅。即使屋頂生了一執草都要立即弄好,有時屋樑被白蟻蛀了,要整個瓦頂拿下來,老實說,廁所塞了,我們都未必識弄啊。這是跟我們平時習慣的生活模式不同的生活。」就正如新書前言所指,三個人物除了對「空間的想像,亦有看似無限的行動力」,即乃可以居之可以也。

■寮屋屋檐下:

《可以居——想像寮屋》出版分享會

日期:8月25日下午3:30至5:00

地點:灣仔聖佛蘭士街14號MOSSES

免費索取《可以居——想像寮屋》

地點:灣仔軒尼詩道365號富德樓14樓艺鵠

查詢:aco.hk

文:劉彤茵

編輯/蔡曉彤

美術/SIUKI

電郵/culture@mingpao.com

相關字詞﹕每日明報-文化力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