修物生活誌﹕喫茶修心 評茶師冲泡澄明人生

文章日期:2018年08月19日

【明報專訊】提起「修」字,大家少不免想到損壞了的東西重新弄好的過程,所以這專欄之前介紹了不少師傅和跟維修有關的故事;不過一年後驀然回首,「修」其實是種價值觀,因此,上期寫了檳城列入世界文化遺產十年後的變化,看看一個城市和修的關係。

今期則想把「修」的精神放到個人身上,看看茶藝如何豐富年輕人的修養,由興趣到學習、由學習到思考,繼而創出融入繁忙生活節奏的本地品牌。

一杯茶喝出好奇心

在網上搜尋「修茶」二字,除了看到修剪茶葉的機器和一些茶藝工作坊外,還有一篇文章,借禪宗修行時的三種境界——見山是山、見山不是山,和見山還是山來解說修茶的境界,筆者讀後,覺得用於今期受訪者身上亦甚為適合,原因並非抬舉他已臻茶藝最高境界,而是三個階段正好反映他的修茶經歷。

馬紹禮(Alky),人如其名,彬彬有禮的書生模樣,多年前認識他時,只知是藝術系師弟,近來重聚,除轉了一頭淡茶色的頭髮外,名片上還印着「國家高級評茶員」的稱謂。因近四五年間,他從文化管理轉到藝術系畢業的同時,不斷往返中港台之間進修茶藝,最後不但考取上述的專業資格,更在「創業展未來——青年創業計劃」中脫穎而出,獲得資金創立自家品牌「Moonlight」,而這一連串際遇的起點,竟不過是來自中菜廳的一杯茶。「大概是二○一三年左右吧?偶然機會下,在一中菜廳喝了杯和平時茶樓味道有別的茶,那味道觸發了我的好奇心,想認識多點和茶有關的事情,初時不懂什麼門路,便去裕華國貨、英記茶莊等地方逛,漸漸愈來愈想對茶有精進一點的鑽研,於是在二○一四年便開始找一些茶藝班進修。」Alky說,為避免誤墮變相是茶葉推銷的活動,特意選擇不是開茶館的老師,結果先後遇上劉可盈和余文心老師,正式開啟了他通往茶藝之大門。

另類美學體驗

尋到良師後,Alky的修茶之路本應順遂,奈何二○一四年九月雨傘運動出現,社會瀰漫着強烈的矛盾和政治氛圍,他情緒忐忑,自覺無心在茶藝上,暫時擱下這方面的追求。直至二○一五年開始因有茶館聚會,重遇一些茶藝老師,加上參加常霖法師和無事三姐妹主持的禪修營後,Alky身心得到梳理,對茶的感動更為深刻,因而重踏茶藝之路。在接下來的兩年間,Alky瘋狂地參與茶藝活動、在茶會由幫手到正式司茶,繼而在二○一六年左右逢周末便到深圳的茶藝學校上課,其間又飛往台灣、北京、無錫及蘇州等地參加不同茶藝論壇,至二○一七年考畢評茶試,終踏進另一階段。此時茶在他眼中已非只是茶,而是一種由口腔、氣質、器物等構成的美學體驗和價值觀,還有茶和大自然的關係,由種植到成為杯中茶,既要配合天時地利,也要後天努力把握箇中人和,對Alky而言,茶和他的人生,似乎已一步步地扣連起來。

自創品牌 追求細節

常言道﹕在香港沒有生活,只有生存,那麼茶在營營役役的日子裏究竟有何意義? 「經歷了不同階段後回看香港,其實茶可以就是舒服、愉悅那麼簡單,是調適自己節奏的一刻,不需要強調為了身體某種好處而喝茶那麼功能化或功利地看待茶;然而,除了茶樓、茶包、樽裝的烏龍或綠茶以外,香港的選擇不多,更遑論質素和細節兼備的產品……」Alky淡然的語調中難掩找到方向的喜悅。他去年底膽粗粗和朋友一起撰寫計劃書申請創業資金,以月亮光而不刺眼為喻,推出名為「Moonlight」的樽裝冷泡茶品牌計劃,讓生活急速的港人可方便地飲用來自印度大吉嶺的春摘茶(Darjeeling 1st Flush Black Tea)和伯爵茶(Earl Grey)。計劃獲得三十五萬元的創業資助,不過得到起動資金後,Alky並沒急着把產品推出市場,反而用了近半年時間繼續進行R&D(Research & Development),在細樽裝冷泡茶以外,加入玻璃酒樽裝和茶包兩款產品。不變的是對產品細節上之要求──公平貿易、有機認證、特製瓶子,以至玉米纖維製成的茶包等等,不靠廣告催谷銷售,而多以茶會或特定合作形式,由環境佈置到司茶時的交流,為飲用者提供完整的品茶體驗,無怪乎陸續有品牌和畫廊邀約合作。發展至此,Alky眼中的茶是茶?不是茶?還是茶?其實都不重要了,因他整個人和精神都已浸泡出一種難得的澄明清澈。

【作者簡介】

王天仁,中大藝術系畢業,以回收木卡板創作卡通動物雕塑十多年,近年多主持到校工作坊及以文字分享,最新挑戰是以臨街地舖經營複合藝文創意空間——合舍。

www.facebook.com/FormSocietyHK

【受訪者簡介】

馬紹禮(Alky Ma)

www.moonlight-tea.com

【萬物皆有情,擁有非必然,與其亂丟棄,何不試維修?】

文//王天仁

圖//王天仁、受訪者提供

編輯//王翠麗

fb﹕http://www.facebook.com/SundayMingpao

相關字詞﹕每日明報-星期日WorkSho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