眼不見為淨?愈避愈驚

文章日期:2018年08月31日

【明報專訊】假如不想再被小強牽動情緒,由今天開始,當你遇到小強時,嘗試不要逃避。鄭健榮說,「害怕蟑螂,可能因每次遇見蟑螂時都選擇逃避,逃避帶來的安全感,使你選擇繼續逃避。『行為的結果影響我們的行為』,是心理學操作制約的重要論點。(操作制約可視為一種學習形態,如果你的某個行為產生了你喜歡的結果,你將會重複這個行為,反之亦然。)恐懼症的形成,往往是因為逃避太多,愈去逃避就會愈驚慌,加深負面思想。相反,如果選擇面對,即使初期仍會害怕,但感覺會逐漸消退。思想上會作出客觀評估,並發現面對的後果並沒想像中嚴重」。

現時克服焦慮或恐懼症,其中一個有效方法是「面對療法」(或稱暴露療法,Exposure therapy),逐步面對害怕的事情或物件。鄭健榮解釋:「先構思不同情境並訂立驚怕程度,0分為不怕,10分是極度害怕,由低分情景開始面對,一步步地去克服恐懼。」過程中重要的一環,是幫助當事人審視及推翻在腦海中自然浮現的負面或謬誤思想。

中途放棄或有反效果

舉例,看見蟑螂照片的害怕程度是1分、電視畫面出現蟑螂2分、電視畫面出現會動的蟑螂3分、遠處看見蟑螂4分,用手接觸電視畫面上的蟑螂甚或徒手捉蟑螂則屬於較高分數,餘此類推。鄭健榮表示:「當每個情境的恐懼感消退一半便『升級』,嘗試克服更高分的情境。有一點要注意的是,假如在學習面對的過程中選擇逃避,可能會有反效果,加深恐懼。」若恐懼蟑螂的情况嚴重到影響正常生活或工作,應尋求專業人士協助。

相關字詞﹕每日明報-生活科學

RELAT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