Ways of Seeing (15)﹕鬼月山道 奇異負空間

文章日期:2018年09月09日

【明報專訊】搭棚「靠黐」 靈活結合周邊事物 /文//曾曉玲

「你信我啦,這一路搭上去,叫步步高陞。」搭戲棚的師傅基哥向監督者說明如何在斜路上建一個張貼善長芳名的「榜棚」。石塘嘴山道每年一度的盂蘭勝會,橋底戲棚蔚為奇觀,帶着工友開工的大哥成拿出列明尺寸的設計圖,只跟個大概,還是得靠他們因地制宜,邊搭邊平衡左右。五名師傅八日半內迅速完工,我們在盂蘭勝會之前到此觀察一會,已可稍稍見識這個貼合城市環境興建的臨時建築如何誕生。

上周一(九月三日,農曆七月廿四)晚上十時多,士丹頓街一處歡呼不斷,PMQ背面平地而起的三個竹棚,上方懸着一行燈泡,連至對面的中區卅間街坊盂蘭會辦公處,劃出一個空間,來往車輛都知此時此刻,此路不通,這裏搖身一變成限時的聚會場所。眾人期待全日高潮「化鬼王」,不過鬼王未送走,街坊已爬高爬低拆掉裝飾,待翌日回復清靜,是晚熱鬧就恍如閃現的奇幻時空。

天橋下斜路上搭棚

盂蘭時節,城內處處棚起棚落,周二到山道,又見起了棚,說奇幻,這裏的戲棚更奇幻。由石塘嘴街市旁至山道花園前,師傅就在彎曲天橋下約二百多呎長、僅三十多呎闊的斜路上搭棚。這場盂蘭勝會由天福慈善社籌辦,社長吳先生說,這場山道的盂蘭勝會已辦了三十多年,有說選址與以前附近為殮房有關,吳先生稱亦是原因之一,縱然山道是斜路,「也沒有辦法」。會場橫跨三支橋墩,大哥成從近街市一頭說起,「小棚是小施食神台」,一路上斜,「派米的米棚,然後是孤魂棚,旁邊有供奉鬼王的大士台」,面向孤魂棚的是經師棚,經師在內誦經超度孤魂;背靠經師棚的是戲台,戲台正面對着就是神棚。

戲台是會場最大型的建築,高二十七呎,外面蓋上鋅鐵片。大哥成解釋形狀為尖頂加兩旁斜落的戲棚稱為「金紙」,「舞台一定要扭正對着神棚,做戲係畀神睇㗎嘛,神睇唔到有咩用?」他說整個會場使用約三百支杉、一千五百支竹,數量不特別多,但竹直路彎,為調整方向及保持舞台平穩,要用更多短竹來配合彎度及斜度,篾口也多(以膠帶綑綁竹枝稱為「紮篾」),「看上去很整齊,但其實棚不是正方形,我們稱為啤把,即一邊大一邊小,竹要這邊長那邊短來平衡,棚才會平正」。

盂蘭勝會上周四(七月廿七)開始,戲棚在周二幾近完成。在戲台右側,師傅基哥帶兩人隔條馬路搭個榜棚,讓善長可以「金榜題名」。榜棚不消一小時已搭起,為令結構穩固,師傅以膠蔑將竹與路牌、樹枝,甚至樹後的休憩長椅一起綁緊,基哥說笑,「我們搭棚的都靠黐」,其實是靈巧地將竹棚與周邊事物結合。請教他如何量度斜路上的竹棚是否平直?他以經驗豐富的眼光與樓宇比較,「樓唔會斜㗎嘛,我們不叫直,叫掂,依家掂嘞﹗」我們之後走上經師棚,也尋得一點智慧﹕平台鋪木板,邊緣卻鋸了兩個洞,原來是遷就兩座高於經師台的小石椅。

…………………………………………………

城市快閃奇觀 /文//黃宇軒

好些年前,在Time Out雜誌網頁上,讀到「倫敦七大奇觀」專題,選出未必是典型地標的wonders,例如大型現代主義建築、在倫敦南岸的國家劇院,以及在倫敦西面Neasden的印度廟BAPS Shri Swaminarayan Mandir,奇觀的「奇」,除了宏偉,皆有獨特美學,不是最「入屋」的名勝。如果香港也要選同樣的「半另類」七大奇觀,該包含什麼?最讓我沒半分猶豫去選的,是山道天橋下的空間,從其頂端向下走,察看它所構成的「負空間」,是世界級的城市體驗。

每年農曆七月下旬,這世界級奇景還有十來天「升級」的狀態,盂蘭勝會的戲棚在橋下被築起,就似故意展示在剩餘空間裏,生產臨時建築的最大可能。本文刊出之時,是今年農曆七月最後一天,山道下的勝會已結束,但讀者還是可趕到現場觀看拆棚:那讓人稱奇的風景,更重要的部分是勝會前後,這大型臨時建築一步一步被搭出來、師傅花功夫將它解體的過程。前前後後,那過程連同盂蘭勝會的三天,是每年都教我非常期待的兩星期。

近年盂蘭勝會,作為非物質文化遺產,廣受關注,除了它所涉及的儀式和工藝,我們也可視之為每年一度城市空間變身的盛事。當我們欣賞建築和觀察都市時,多注視永久存在的環境,但在香港的農曆七月,pop-up的建築物在全城各處輪流誕生,年年風雨不改,蔚為奇觀。好些戲棚都在公園和空曠地帶建成,但也有好些特別跟現成環境結合、臨時大幅改造了城市空間的戲棚,山道這個,可說首屈一指。

圖// Eric Tsang

編輯//王翠麗

fb﹕http://www.facebook.com/SundayMingpao

相關字詞﹕每日明報-星期日WorkSho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