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奇怪嗎? 你正常嗎?

文章日期:2018年09月28日

【明報專訊】「她把頭髮染成五顏六色,看上去好奇怪。」

「這個人突然在車廂內唱歌,真古怪。」

「那家伙一邊走路一邊傻笑,怪人!」

「他會替娃娃縫製衣服,還跟它們說話呢,奇奇怪怪的……」

你遇過或做過這些「怪事」嗎?究竟正常與奇怪如何分野?明明大家都遇過奇人怪事,但要解釋奇怪是什麼,卻又說不出來。一班藝術家因而用全新的創作形式,拷問參加者內心深處對奇與不奇、怪和不怪的定義。

半展覽半演出形式 本地少見

以古歐洲的珍奇屋為概念起源的展覽/演出《像是動物園(二)》,由黎蘊賢策劃,區華欣、許敖山、馮程程、伍韶勁擔任核心創作人。所謂珍奇屋,最初是屋主收藏奇珍和異獸的場所,後來逐漸演變成展示奇人怪物的地方,但歸根究柢,都是滿足人們獵奇思想。然而現代互聯網發達,人們什麼物事沒有見過?以前令人大吃一驚的畸形騷,今人看來恐怕不過爾爾,只當是醫學案例的集合。社會是否已經沒有了「奇怪」的概念?過去的「奇」,今天可能已不再「奇」,但今天的「奇」又是什麼?「奇」是正面還是負面?正是《像》想帶給參加者的反思。

「創作啟發自珍奇屋,但我們不會展出奇人奇物,也不打算告訴觀眾什麼是奇。」藝術家們神神秘秘地說:「我們做的是佈置一個個situation room,讓參加者體驗、參與、歷奇,由他們自己思考奇怪和正常的定義。」《像》的其中一個賣點,是這次的創作採用了特別的半展覽半演出形式,在香港很少見到。一般認知中,展覽是靜態而演出是動態,似乎差別很大,但創作團隊不願被固定的框架限死。他們佈置不同的situation room,每個房間都設定一種日常狀况,都有一個故事主題想呈現給參加者,但有的房間需要安靜觀察內部的設置、裝飾、聲音,有的房間則需要與裝置和環境互動、演出;同時靜態的觀察可能成為表演的一部分,而動態的互動又可以是展出的元素,參加者或有意識地配合,或不知情地參與。團隊期望憑新穎的做法,打破人們對藝術形式的既有思維,帶給參加者耳目一新的沉浸體驗。「你是同/異性戀者,奇不奇怪?你是黃/藍絲,奇不奇怪?今天的人都假設自己『正常』,我們希望參加者能從中反思『奇』到底是什麼。」

心理測驗結果 影響觀賞內容

團隊說,參加者事前要上網完成一個心理測驗(www.orleanlaiproject.com/zoo2_test),然後帶同測驗結果參加活動,可以說,這個沉浸式創作在正式表演之前,人們就已經投入演出之中了。

創作牽涉到視覺、聽覺、觸覺、互動、演出,幾個核心創作人也各有所長,有善於繪畫的,有善於音樂的,有善於劇場的,有善於裝置的。但團隊非常強調,這次並非傳統的「聯展」模式,創作人並沒有獨立展品,參加者不會在裝置的下角看到誰的名字。其實這次的團隊是二○一四年第一輯《像是動物園》的老班底,經過上次合作,累積了默契的藝術家們決定再進一步,跳出自己擅長的圈子,在沒有絕對分工的情况下協力創作。擅長劇場的,除了幫忙撰寫演出的文本,也會考慮裝置和物件如何擺放;擅長音樂的,除了編製背景音效,也會就呈現的視覺畫面給予意見。在參考彼此思路的過程,團隊成員也跟隨作品不停自我突破。

「至於活動場地醫學博物館,無論外形還是內部裝潢都富歷史感,有助創作人和參加者浸淫在濃厚的故事氛圍之中。」香港醫學博物館早年是病理研究所,當時不少患疑難雜症的病人會被送到那裏,在「正常人」眼中,這些病人當然就是「奇人」。由生理上的「奇」,聯想到社會的「奇」,對團隊來說,這是量身訂做的地點。在這個人人與別不同,卻又千人一面的社會,團隊希望活動中的經歷能如鏡子一般,讓人們多多反照自己真正的想法。

■《像是動物園(二)》

日期:10月25至30日

地點:上環半山堅巷2號香港醫學博物館

票價:$290

查詢:www.newvisionfestival.gov.hk/2018/tc/zoo.html

文:關曉陽

編輯:陳淑安

電郵:culture@mingpao.com

相關字詞﹕每日明報-文化力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