綠色生活:倒下的樹何去何從? 重植? 堆填? 再造?

文章日期:2018年09月30日

【明報專訊】颱風山竹襲港,風後翌日市民已重整步伐上班。山竹遠離香港兩周,我們的生活回復正常,但飽歷風災摧殘的樹木已一倒不起,枯枝枯葉仍然堆滿路邊。有沒有可能讓倒樹回復原狀?坊間有人嘗試重新扶正重植。至於無可救藥的一群,遺下了大量枯枝,又能否藉重用再生?政府在啟德設立臨時木料廢物收集處,在長久的木資源浪費下,終於姍姍來遲地踏出了回收的第一步,之後應該怎樣走?

沒有扶正重植機制或指引

山竹吹襲過後,許多大樹倒下,據發展局提供數字,當中有十一棵屬古樹名冊內的樹木。位於尖沙嘴1881 Heritage的一棵細葉榕雖非其一,但有逾百年歷史,不敵強風吹倒後,地政總署人員於九月十九日前往視察,接獲業權人的初步報告後,要求他們詳細評估該塌樹的狀况,並盡一切可能嘗試拯救該塌樹。現行指引中,並無要求地段業權人必須扶正重植樹木,只見對移除和修剪有一定規定,地政總署書面回覆指,私人業權範圍若包含「樹木保育」條款,除在緊急、影響公眾安全情况,業主須事先申請並提供理據及所需資料,取得書面同意後方可移除或修剪地段範圍內的樹木。

1881 Heritage的地契載有樹木保育條款。在連日嘗試扶正後,九龍西區地政處人員於九月二十四日再前往上址視察時,發現該塌樹已被移走。業權人委託的合資格專業人士通知地政處,儘管他們欲救該塌樹,根據評估已不能彌補該樹所受的破壞,由於該塌樹懸掛在開放予公眾的公共空間之上,對公眾構成潛在危險,必須盡快移走。地政總署表示已要求顧問提供詳盡報告,並跟進移除樹木後的補償種植建議。

另一邊廂,發展局回覆表示風後會要求部門按照「植樹有方,因地制宜」的原則安排補種工作,遵循種植規範和指引進行種植設計,並妥善執行監督種植設計、施工栽種和護養工作,讓樹木持續地健康生長。回覆未見對風後大樹的扶正重植提供任何指引。

樹藝師徐沛源指出,風後重植樹木是慣常做法,但一般只限新栽種的樹。一年保養期的要求於不同政府部門的樹藝外判合約中十分常見,部門會要求樹藝公司承包新種植樹木一年內的保養,包括因天災造成的損毀。故此,外判商在颱風過後,都會因應合約,嘗試扶正重植一年內種下的樹,因為比起以新樹代替,重植更符合經濟原則。

颱風過後除了一年內種下的樹會視乎倒下的狀况決定是否扶正重植,在政府沒有相關指引或規定下,徐沛源指出,樹藝公司的當務之急更在於檢察未塌下的樹有沒有倒下危險,因為性命攸關,比扶正重植樹木,到人流多的地方檢查樹木狀况和解除危機更為急切。

細根‧根毛‧保水是關鍵

1881 Heritage前身為水警總部,長實投得發展權後,按政府規定向城規會提交「景觀總綱藍圖」及樹木保育建議,獲批後將該棵百年細葉榕移植到現址。徐沛源指,若颱風將大樹的根連移植時的泥膽翻起,成功重植的機會可能較高。該樹先前進行扶正重植,未知結果前徐沛源檢視過高空拍攝的鳥瞰圖後,早預言情况不樂觀,「比較難搞,因為根都拔出來了,雖然看不見明顯的大根斷掉,但看不見有泥,有泥相對會好一點。」他解釋,不能單憑大根完好地拔起判斷情况理想,負責吸收水分的細根和根毛對樹的生存影響更為關鍵,「因為比較即時,人不喝水很快就會死,樹亦一樣,會不斷『抽水』進行蒸騰作用,當細根受損,樹很容易脫水而死。」為免脆弱的細根和根毛枯萎,扶正重植要盡快用濕的麻包袋包裹根部,避免遭受陽光照射和風吹。

移植工序繁複 不宜倉促

日常的樹木移植是業界常做的工程,徐沛源認為從移植事前的預備工夫,可以預見突如其來的倒樹能成功重植的機會渺茫。他指所有政府部門管轄範圍內的工程如果牽涉樹木的移除,必須經過樹木狀况評估後向地政總署申請,即使私人業權範圍,若地契包含保護樹木條款,發展商亦必須聘用園境師,根據工程範圍受影響樹木的狀况以及工程設計的考慮,判斷相關樹木需在工程過後應原址移植、移植別處,還是因本身健康惡劣,或因工程無法避開該處須被移除。移植的工程往往花耗幾個月,而且工序繁複,發展局亦就步驟發出明確指引。

如何移植樹木?

徐沛源說明移植樹木的做法,「可以想像將樹的滴水線範圍劃一個約750毫米深的圓,以此為泥膽。」將泥膽以粗濕麻布包好,整棵樹移往新址,但過程需要先將泥膽邊緣的根以乾淨利剪或鋸整齊切割,「這樣根會容易再生出來,日後亦沒那麼容易腐爛。」修剪需要分階段進行,「就像一個披薩,分開六份至八份,每次就對角的兩份進行修剪,放回泥土時混入堆肥。每次修剪需要相隔至少一個月。完成後,也要隔一個月才能把底部挖起。」他認為因颱風倒下的樹扶正重植困難,原因在於根部翻起時一下子把大量甚至所有細根和根毛扯斷,「平時移植要三分之一、三分之一地慢慢做,為了讓細根有足夠時間生長養活大樹,颱風就像移植工程一下子要移走大樹,如果可行,那些工序不就毫無意義了嗎?」

誰願意帶嚿木回家?

重植是為了讓倒下大樹能重獲新生,若未如人意,那些堆積滿街的枯木枯枝又能否以另一種方式重生?很多勉強熬過強風的樹,因嚴重傾側亦被大規模砍下。其實香港每天都有大量可重用的木資源被直接丟往堆填區,修剪的枝葉、建築木廢料、舊家俬和卡板,長年視而不見的浪費問題由這次颱風帶到市民難以忽視的跟前。「只有香港才會丟到堆填區!藉今次危機正好迫政府闢出一些地方給颱風倒木和往後的園林廢料。」環保觸覺義務總幹事譚凱邦說。

政府發言人在風後公布善後工作的進度,其中包括設立「啟德發展區臨時木料廢物收集處」,讓各界將斷枝樹葉送往該處暫存。徐沛源樂見政府短時間內找到交通便利的地點收集木廢料,「我聽說業界到堆填區丟木,車隊排隊數小時。多一個地方放置固然好,實際考慮上,對樹藝公司來說始終要把木移走。」

譚凱邦這幾天多次到啟德收集處視察,認為運作並不理想,首先面積太小,他預計數天內即將爆滿。環境局發言人指出,收集處自九月二十一日開放使用以來,截至九月二十四日下午五時,共有近一千輛夾斗車或貨車把木料廢物運送至收集處暫存。環保署聲稱會將選取部分合適物料送往堆肥廠處理,循環再造成種植肥料,亦歡迎公眾前往選取木料和樹葉循環再用。譚凱邦認為政府意願良好,但木料數量畢竟太多,預計將大量積存。而環保署數字亦顯示,截至九月二十四日,只獲約六十名團體或公眾人士登記取木。

源頭分類 闢出長期再生區

木料在日曬雨淋的環境下堆放,腐化會造成環境問題,「雖然那裏遠離民居,但本來劃作房屋用地,始終不是長久之策。」譚凱邦指去年天鴿襲港後已敦促政府為下一次颱風的倒樹預備,但一直未見行動,這次以石屎地存放木料,反映政府無計可施下倉促行事,「啟德的木正在腐化,放在那裏其實也只是當垃圾,很快又要另找地方處理。」他建議闢出近郊泥地作為綠色資源再生區,讓枯枝枯木自然分解。

譚凱邦觀察颱風後市區的善後工作,發現一般都是由管轄部門的外判商修剪砍伐後堆放路邊,再由車運走,「一係放堆填區,一係放啟德,整個過程基本上沒有資源循環的概念。」他認為需要從源頭分類,「我在啟德看見很多垃圾混在裏面,有人用黑色垃圾膠袋裝樹葉,這樣做其實不恰當,樹葉和小枝幹在社區內放到泥地就可以了。」

他提出將木廢料分作三類:靚木頭、小枯枝枯葉、大枯條,以不同方式處理。他指靚木頭可以製造家俬和小型社區設施,「很多社區空間都沒有足夠的櫈。」又可以供學校的木工室使用。小枯枝枯葉亦可以於社區內解決,在有泥土的地方鋪上一層,製成泥土覆蓋物(mulching),「可以省卻運送到堆填區的車程,以及堆填區空間。」而大的枝條,由於無法於社區空間處理,才需要放到近郊的綠色資源再生區。

現行制度中,全港木廢料由管轄該範圍的政府部門處理,部門一般將樹藝工作外判,譚凱邦認為要建立木資源再生系統,政府必須擬定統一園林資源循環作業指引,於外判合約中列明,讓所有部門的分判商跟從。另外亦須加強培訓前線員工,操作泥頭車的人員以外,需另外加設一名員工輔助,負責即場抽走垃圾。「有危就有機。」他預見強勁颱風每年一度吹襲香港,寄望這次危機和民間呼聲能推動政府着手建設園林資源再生區,就木資源循環再造作長遠的規劃發展。

文//潘曉彤

圖 //發展局資料圖片、受訪者提供

編輯 // 蔡曉彤

fb﹕http://www.facebook.com/SundayMingpao

相關字詞﹕每日明報-星期日WorkSho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