猴王慶生 赤足蹈火炭展「法力」?

文章日期:2018年10月02日

【明報專訊】剛過去的中秋節,不少人到大坑睇舞火龍,去維園賞花燈,體驗傳統節慶。其實,農曆八月除了有中秋節,在香港至少還有兩個中國傳統節慶活動,分別是秀茂坪的「大聖寶誕」(「猴王誕」)及東涌的「侯王誕」,兩個節日都有大型慶祝活動。其中大聖信仰的興起,更與上世紀六七十年代的難民潮關係密切,標誌着香港社會在大時代的轉變。

昔日秀茂坪猴王誕 熱鬧多表演

對秀茂坪居民來說,每年農曆八月別具意義。小時候居於秀茂坪的民俗掌故研究者周樹佳表示,童年時每逢農曆八月十六,街坊都會跑去大聖寶廟,為猴王慶生。「廟內香火非常鼎盛,而街坊最期待的重頭場面是『大聖降乩』,乩童會請猴王『上身』,在大批信眾面前表演爬刀梯、滾油洗面、赤腳走火炭,展示『法力』;乩童還會當眾『割舌蘸血』寫過千張符,但事後乩童展示的舌頭卻沒有傷口。信眾認為這些符有靈力而爭奪,所以在它們晾乾時,廟方會安排人手看管,以防派發前被信眾搶奪。」他說當年大聖寶廟場面很熱鬧,加上現場有很多小食檔攤,大人小朋友都很期待這節日,「其實也很難擠到中間去看這些表演,還好那台刀梯足有五六層樓高,讓大家可以在外圍遠觀」。

九龍大聖佛堂公司主席林祖實說,隨着大聖寶廟遷拆,大聖寶誕的節慶活動規模變小,「也因為是借用康文署的場地,亦要為活動購買保險,所以已難以再有爬刀梯、走火炭等環節」。

現時的大聖寶誕節慶,改為農曆八月十四的巡遊儀式開始,至八月十九結束,廟方會在八月十四日巡遊時請出廟內的大聖像、觀音像、三太子像等神像,在信眾扶抬下巡遊秀茂坪及觀塘區,最後安放於運動場臨時搭建的神棚,接受信眾供奉,並設神功戲及乩童「割舌寫符」等儀式。

六七十年代難民潮 「大聖」信仰興起

周樹佳說香港打正旗號供奉大聖的廟宇共有七間,當中以秀茂坪的大聖寶廟最為人熟悉,舉辦的節慶活動亦最具規模。「六七十年代內地爆發移民潮,大聖信仰才隨着鶴佬(海陸豐及汕尾人士)來到香港而壯大。」翻查資料顯示,秀茂坪曾有一條大聖村,足見大聖信仰在區內備受重視,而在大聖寶廟搬遷時,大聖寶誕節慶活動更曾改到大聖村的空地上舉行;但這條村經常因山泥傾瀉而見報,後來在觀塘區發展計劃下,已於二○○八年清拆。

周樹佳說上世紀六七十年代,大批內地人湧到香港,很多人在山邊建屋居住。而當時來港的鶴佬人,很多都在秀茂坪及觀塘一帶的山邊搭屋居住,由於他們不會說粵語,難以融入本地生活,所以自自然然的聚居於一起,同時亦在區內供奉自己的神明,久而久之,區內就出現多間鶴佬人興建的廟宇。「不單大聖寶廟有乩童,區內的大王爺古廟、嶺南古廟等都有各自的乩童,為信眾請神問卜。」

周樹佳估計,由於文革時中共政權大力打擊宗教信仰,一批曾經在故鄉管理廟宇的「異能人士」,成為頭號打擊對象,所以紛紛避走香港。來港後,他們重操故業,加上鶴佬族群在面對新環境時,亦藉信仰、節慶聯誼,所以大聖信仰的興起,絕不止神仙顯靈那麼簡單。

侯王身分眾說紛紜 誕期各不同

農曆八月另一個傳統節日,是八月十八於東涌沙嘴頭侯王宮舉辦的侯王誕。農曆八月十六至二十日,設一連串慶祝活動,例如舞龍舞獅、神功戲、競投花炮等。其實在香港,慶祝侯王誕的日子主要有三個,分別是農曆六月初六(大澳楊侯古廟)、六月十六(聯合道侯王古廟)及八月十八(東涌侯王宮),為何有三個日子,向來眾說紛紜。

「現時很多人都認為侯王的身分是南宋末年護送宋帝昺逃亡香港的忠臣楊亮節,這說法始於清末學者陳伯陶來港時,在九龍城侯王古廟發現廟內碑文提及侯王姓楊,根據他的見解,認為楊侯或侯王都是指楊亮節,但其實這說法有很多不確定因素。」周樹佳說侯王這個名稱很普遍,例如鄰近香港的深圳下沙侯王廟內,就同時供奉陳、楊兩侯王;而筲箕灣譚公廟內亦有石碑稱譚公為侯王,所以這些廟宇供奉的侯王,有可能不是同一個人,所以誕期亦未必相同。 「另外,以往亦有不少例子是廟宇為了遷就信眾,在神明批准下更改慶祝誕期,一來廟宇之間不用爭客,二來亦可方便信眾拜神。」周樹佳說誕期對信眾來說未必很重要,因為他們只是向神求平安。

周樹佳說東涌侯王誕的特色是侯王宮前空地會搭有很多細棚(稱為炮廠),供來自大嶼山不同鄉村的花炮會擺放物資及休息。「由於誕期共有五天,以往交通不便,大嶼山各村代表及不同組織組成的花炮會出席時,如果每天都要將物資來回運送,非常不便,所以便會搭建很多細棚。」此外,自從香港政府因安全問題禁搶花炮後,現時在節慶活動上代表好意頭的花炮,差不多都會以抽籤形式決定花炮誰屬。「唯獨東涌侯王誕採用競投形式,會在農曆八月十九日拿出各花炮會的花炮競投,價高者得,場面特別熱鬧,是香港其他地方的節慶所沒有。」

文:周群雄

編輯:梁小玲

電郵:feature@mingpao.com

相關字詞﹕每日明報-節慶

RELAT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