未來城市:拆解沉降之謎 20毫米沉降好「濕碎」?

文章日期:2018年10月07日

【明報專訊】前陣子山竹來襲引起水位上升的關注,回到風平浪靜的日子,大家又開始關注工程引致沉降的問題。揭出多宗沉降事件的港鐵工程,其中沙中線會展站工程因嚴重沉降而在八月宣布停工,政府上月28日公布同意港鐵恢復會展站挖掘工程,並大幅放寬會展站及西面連接隧道工程121個監測點的沉降上限,由原本10至25毫米,放寬至最高95毫米。本土研究社成員陳劍青接受訪問時狠批:「從常識來說,放寬沉降上限很明顯是削足適履之舉,本末倒置。」不過,卻有工程師處之泰然地說,沉降是自然現象,又援引每年每個城市都有錄得沉降為由,稱此乃是無可避免。

不過,就算沉降最終沒有導致影響樓宇結構,就工程師所言屬小兒科的跌石屎和「無傷大雅」的裂痕,小市民又是否有權追討?工程主事者又是否有責賠償?

抽走村地下水 致沉降

陳劍青數年前曾經協助元朗牛潭尾一帶村民處理因高鐵鑽挖牛潭尾地底建隧道,以及鑽挖120米深的通風樓抽走地下水而引發各種沉降問題,包括村屋外牆出現裂縫、牆身傾斜、村路下陷、井水下跌,有些二十四小時用電抽地下水的科學井更因『乾抽』而壞掉報銷。「我曾與當區村民到港鐵總部包圍高鐵總工程師,他的解釋是井水變化只是『潮汐漲退』,到目前為止,仍然矢口否認村內沉降異象是因高鐵工程所致。」他慨嘆道。

陳劍青憶述,高鐵在一開始當要進行環境影響評估時,曾做過沿線地質水文評估(Hydrogeological Impact Assessment),當時以市區沿線地下水基本不會影響環境生態而省去評估工作。而新界沿線的部分,則聲稱以「全斷面隧道鑽掘機」(TBM)的技術,不會影響地下水,故不會出現沉降問題,但最終牛潭尾卻發生嚴重沉降事件。「一開始為咗上馬,低估環境影響,無做好研究,之後出事乃必然的結果。」

沉降是自然現象?

「在沙灘上行路,泥沙凹陷,沿路留下腳印,這就是沉降。」香港大學土木工程系博士郭穎怡早前在講座上解釋。她指出由於泥土不是實心,中間充斥空氣和水,因此泥土受壓後,粒子就會重新排列、密度隨之增加,泥土不會回復原本的高度。香港大學土木工程系系主任區達光指出地下水下降、開挖、受壓都會導致沉降形成,他解釋:「沉降是自然現象,乃是無可避免。度度都有沉降,不是新鮮事,不知為何有人攞嚟講。」

根據屋宇署規定,鐵路建築物沉降預設上限為二十毫米,達到二十毫米就要暫時停工,但有需要時可以調整指標。

「沉降沒有死線」

區達光強調,20毫米的沉降警戒線不是死線,「只是屋宇署的行政上方便,沉降沒有死線。好視乎不同建築結構,例如好舊的建築沉降少少都可能有危險」。他又形容20毫米沉降好「濕碎」,他引述報道指上海市從一九二一年至一九六五年,累計沉降量已達2.63米,天津市從一九五九至一九八二年最大累計沉降量為2.15米。

他回想三十年前,曾經到訪一個牆身裂到七彩的公園地盤,令他畢生難忘。「結構工程師說是沉降,只要等幾年沉降穩定後,再填補空隙就可以了。」而他自己位處香港大學黃克競樓的辦公室,牆上最近亦出現了裂紋,但因為那是非結構的地方,所以沒有報告給校方,「我的辦公室都有港鐵經過,但裂痕和港鐵有無關係呢?我又覺得太牽強」。

不均勻沉降 牆裂樓傾斜

土力工程處前處長陳健碩表示位處河口的大城市都面對沉降,例如位於湄南河口的曼谷,因為經常抽地下水作日常用水,而出現大幅沉降,還包括在長江口的上海和泰晤士河口的倫敦。「普通人唔覺,不過落大雨、水浸就會知道,因為沉降令地台低了。」他解釋如果發生平均的沉降,即整棟大樓一齊向下跌是沒問題的,但不均勻的沉降則可能影響結構,或會導致牆身扯裂或是大廈傾斜。「如果出現打斜、對角的裂痕,就好有可能是由不平均沉降引致。需要由結構工程師評估,或許要從地基做工夫解決問題。」不過,香港由於發展區主要位處花崗岩及火成岩地質,因此並沒有整體城市沉降問題。有別於地球上其他建於河口深層沉積土上的大城市,如天津、上海、曼谷、倫敦等。這些大城市以往主要因為過量抽取地下水,導致整體城市沉降現象。

水土流失沉降 最嚴重

他又指出,家中裂痕好多時是因為樓宇失修,而出現結構性裂痕,例如出現在結構牆、風力牆、柱、橫樑上就需要正視,不過通常天花有石屎剝落不是結構問題,大多是因為漏水、鋼筋生鏽、膨脹後令石屎跌下,是無傷大雅的。「通常沉降最得人驚的裂痕出現在路和屋之間,因為路面沉降較大,樓宇較少沉降,形成不平均的沉降。因此路面和屋之間的裂痕最驚人,報紙成日話可以放入『五蚊銀』。不過,其實這樣才是證明你座樓無沉降。」而最嚴重的沉降是由水土流失引起的沉降,因為下面泥土被抽空,例如渣甸街曾發生有人跌入洞內就是因為局部、不均勻的沉降。灣仔軒尼詩道亦曾地面塌陷成二三十米的大洞。

如何補救沉降建築?

如何補救已沉降的建築?方法包括灌泥漿、地基加固等。其實在進行工程前,工程師都要為附近建築物做缺陷評估報告,如果附近建築的情况很壞,就要在工程進行前加固,例如為戰前舊樓加樁撐住、或是地基加固工程,亦要為地下的主要管道進行改道工程,例如將水管放在地面,防止漏水、漏煤氣。「我曾在幾百年古廟旁做工程,工程前就要做鞏固工程,因為戰前舊樓無建築圖則,不知道地基和有幾多支樁,古廟可能沉降兩毫米就倒塌了。」陳健碩說。做工程,掘地牢、地基時,抽水是無可避免,但例如在紅磡火車站興建一些連接牆,就可以保護附近水位不會太低。

賠償機制不易用 小市民追討困難

「今日報紙說政府放寬會展站沉降上限是放生港鐵,無啲咁嘅嘢。應該話係放生市民。你估停工對市民損失大點定港鐵損失大點?相信政府是基於安全理由的決定。可能港鐵已就沉降改變方法、或者做咗加固工程都唔定。」陳健碩說。不過,他亦認同港鐵不夠積極處理投訴,「港鐵一千幾百萬工程,這些投訴只是小數目。應該積極點,唔好拖」。

而且,他指出港鐵有買保險,收到投訴就可以要求公證行派人調查,持平地處理投訴。「以前我負責管石礦場,每星期爆一兩次石,每年新年我們就巡視村落問有沒有裂痕,幫你油油,因為唔能夠唔承認石礦場有震動。」不過,他指出港鐵二○一六至二○一八年沒有什麼挖掘工程,近期的沉降引伸的損壞事件應該與港鐵無關。

香港工程師學會副會長鍾國輝則指出,地鐵條例和屋宇署法例均有清楚的賠償機制,如果損壞證明是由鐵路工程所引致,居民可參考香港法例第276章 《地下鐵路(收回土地及有關規定)條例》索償。「不過我都承認,做咗工程師咁耐,主要的建築工程影響居民,居民都是難處理的,不是容易利用的機制。機制不user friendly,不是個個人都用到,條例可以改善。」

不過,他同時分享經驗指會有居民刻意不讓公證行入屋影相,「恰巧有地鐵工程,就賴地鐵搞到有裂痕,『有人裝修間屋,正啦』,這種欺騙的情况好常見。引伸大角嘴樓宇裂痕事件,為何居民在做完工程才出聲?點解做工程時無人出聲?」

【沉降篇】

文//彭麗芳

圖 // 受訪者提供、資料圖片

編輯 // 蔡曉彤

fb﹕http://www.facebook.com/SundayMingpao

相關字詞﹕每日明報-星期日WorkSho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