走過盛衰:包辦館沒落 又是土地問題?

文章日期:2018年10月09日

【明報專訊】筵席是一種歷史悠久的餐飲模式,大排筵席形容的正是桌數眾多、提供高級佳餚的盛大場面。至於包辦館則是專門提供上門到會服務的餐館,由大廚及侍應帶齊食材及煮食工具,上門舉炊設宴。陳倫憶述,1950至1970年間是包辦館或包辦筵席館生意最暢旺之時。原因是戰後市面缺乏大酒樓,僅有的幾家酒樓都屬貴價食肆,平民如欲設宴,如:擺大壽、滿月酒等,一般都會請包辦館上門。據《老港滋味》一書指出,當時著名包辦筵席的字號還有福臨門(福記)、歐燦記、大喜慶等。

想起昔日包辦館的光輝,倫叔記得以前西九龍未填海,許多漁船、艇會泊在油麻地避風塘大排筵席,在船艙內鋪上木板即可筵開多席,「見過最大的艇會擺50圍」。二戰過後,又一村建了不少平房及花園別墅。他尚記得達之路剛開通時,又一村內不少富裕家庭新居入伙,人人都愛請包辦館上門擺酒賀一賀。就連當年剛建成的政府公務員宿舍,客廳亦有千呎大廳,因此在家裏擺兩三圍酒席當然不是問題。倫叔說:「近10年住家客買少見少。」現時間中會有家住半山、飛鵝山等地的「貴客」找他們,少則筵開一兩席,有的多達十數席,每席一般以萬元計,有鮑有翅奢華豐盛。

今時今日大型酒樓愈開愈多,家居環境愈來愈狹小,客廳連放兩圓桌亦不足,「除非把沙發搬出,否則200呎廳也放不了兩席酒桌,不是人人都住到好似林鄭間大屋咁」。

由於土地問題,驅使更多人把壽宴、婚宴等改到酒樓舉行。加上包辦館成本高企,並非每天都有生意,更無法如酒樓一樣分設早市、午市、茶市、消夜攤分成本,包辦筵席逐漸沒落。「如果真正好似我哋咁,淨係靠做包辦,新界可能依然有,但九龍、香港都沒有了,只得大來東南一家。」

相關字詞﹕每日明報-飲食

RELAT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