水底破格音樂會 如魚歌唱 潛水拉琴

文章日期:2018年10月12日

【明報專訊】奧斯卡最佳影片《忘形水》的結局,水怪抱着中彈的啞女跳入 大海,啞女脖子上的傷疤變為可以呼吸的鰓, 令她也成為了水底生物。電影終歸是虛構,現實雖然沒有水怪,卻有來自異度的音聲。今年新視野藝術節,全球首個水下樂團、來自丹麥的 Between Music 將給香港觀眾帶來一場水下音樂會。

每次下水最長約一分鐘

五名樂團成員浸沒在注滿水的特製透明水缸中,演奏着面前的樂器,或歌唱。初看時,畫面怪異得讓人毛骨悚然,恍如水底幽冥的奏鳴。《馭水之音》(AquaSonic)二○一六年在鹿特丹歌劇節正式首演,至今僅僅兩年,但樂團的準備時間卻長達十年。水下表演的新形式,靈感來自何處?Between Music創意總監兼表演者羅伯特‧卡爾森(Robert Karlsson)說:「樂團藝術總監萊拉‧斯科曼德(Laila Skovmand)曾探索如何將整張嘴浸入盛滿水的碗裏唱歌。後在深海潛水員、樂器工匠和科學家共同參與下,經過多年研究,終於找到一種全新的音樂形式——水下音樂會。」

問羅伯特‧卡爾森這種突破的嘗試,事前需要做何種準備?他拿尋常音樂會比較:「平常的音樂會,腎上腺素使人興奮;水下音樂會與它相反,需要的是和緩的心跳與呼吸節奏,一種能讓自己平靜的狀態。這需要做一些針對性的呼吸練習。」說起來容易,現實畢竟不是電影,樂隊成員在演出中應該怎樣調整呼吸?早前在HuffPost Australia的訪問中,羅伯特‧卡爾森曾說:「呼吸的調整取決於自身活動量,我們最長的(水下時間)是一分十秒左右……鼓手在水下運動幅度較大,因為需要在水中用較大的力量演奏樂器,所以他需要更頻繁地浮起呼吸。」

樂器經防水處理

現在樂團使用的樂器都經過防水處理或特殊製作。早在實驗初期,樂團曾在水下使用普通小提琴演奏,沒幾天小提琴便解體了。由於水中聲音傳播介質不同,聲音的音色與在空氣中必然不同。水中音波的傳送率亦比在空氣中快四倍。發明家Andy Cavatorta為Between Music設計了兩種可供水下演奏的樂器:水晶琴(Crystallophone),是一組玻璃碗加上踏板並用手指演奏;手搖六弦琴(Rotacorda),應用摩擦原理轉動手柄令弦線震動,產生類似提琴的聲音。容納表演的透明水缸在演出過程中,本身已變為「樂器」,成為一個共鳴箱。樂器在水中的擺放位置、水中含的雜質,例如石灰石等,都會影響聲音響度及音色。

就像人從水中出生,所有生命的存在都與水息息相關,羅伯特‧卡爾森相信這場音樂會可以超越文化、地域上的障礙,讓二元判斷變成多元思維。《馭水之音》音樂會首演之後,Between Music去了法國、俄羅斯、蘇格蘭等多地演出,十月底香港的演出,是他們的亞洲首演。羅伯特‧卡爾森說:「這是我們迄今為止最大的表演舞台。」因此樂團正在調整場景,希望達到更佳演出效果。主辦方新視野藝術節,根據演出設計了相關活動「陸上前奏」,特邀物理專家跟Between Music成員一同解說異度音聲的由來。

■《馭水之音》

日期:10月26至28日

地點:沙田大會堂演奏廳

票價:$160至$420

查詢:2370 1044

文:彭月

編輯:陳淑安

電郵:culture@mingpao.com

相關字詞﹕每日明報-文化力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