藥膳針灸養生 三管齊下 「老友」疏肝 KO抑鬱

文章日期:2018年10月13日

【明報專訊】我們每個人都希望安享晚年,可是當年紀漸長,卻無可避免要面對衰老。根據衛生署2017年統計資料顯示,本港約有一成長者有情緒抑鬱問題,而隨着人口急速老化,問題將會變得更加嚴峻。

生老病死,是人生必經階段,一個人由出生到成年,然後邁向老年,這是正常的生命歷程,而當中會經歷不同的身心變化。

正視長者發出「想死」警號

很多人以為長者有抑鬱是正常不過的事,但其實抑鬱可發生在任何年齡、性別的人身上,而且長者也不一定會有抑鬱症。只是由於長者的身體健康正走下坡,再加上社會對長者抑鬱存在誤解和忽視,以為長者總會因為身體機能衰退而變得不開心,只要勸勉長者「睇開啲」便可解決問題;甚至當長者向外界發出「自己好無用」、「想死」等警號時,不少人仍視之為戲言而不予重視,最終導致悲劇發生。其實長者出現抑鬱問題絕對不是正常現象,它是一種疾病,應盡快求醫接受治療,然後配合養生調攝,才可以改善及治癒。

精血虧虛 易倦、情緒低落、不安

中醫治療長者抑鬱,要同時考慮長者的身體特點及抑鬱的中醫病機,證候多以虛證為主。當一個人步入老年,五臟六腑都會出現不同程度的衰退,在《黃帝內經.靈樞》天年篇就有記載五臟的衰退由肝開始,影響視物不清;然後是心臟,影響力氣減退;之後是脾臟,影響皮膚無華;接着是肺臟,影響認知和理解能力;最後是腎臟,影響維持生命的根基。如果在臟腑衰退的基礎上遇上情緒問題,例如突然的不愉快事件、長期面對家庭或經濟等方面的困難、操勞或長期失眠、經常感到孤獨或退休後無所事事、終日胡思亂想,擔心患上重病大病等,而心情久久未能平復,便會出現持續而更明顯的精血虧虛,進一步影響身體機能和情緒。

長期持續心脾兩虛、精血不足的失調狀態,臨牀上的常見表現包括經常覺得疲倦乏力、情緒低落、無精打采、做事沒動力和提不起勁、容易感到不安、記憶力衰退、性慾下降等。除此之外,也可以出現持續食慾不振、消瘦等消化障礙,以及長期難以入睡、早醒等失眠問題。如果精血虧虛的失調影響肝不藏血、肝失疏泄,則可導致胸脅(腋下兩側)脹滿、呼吸不暢、頭暈眼花,以及吞嚥不順,即中醫所指的「梅核氣」問題,若肝鬱化火則會容易情緒激動、喜怒無常。更甚者,由於精血虧虛到失去生存動力,經常覺得了無生趣,患者可因此而踏上自毁之路。以上這些臨牀徵狀,均大抵符合現代醫學有關長者抑鬱症的診斷標準。

女性、少運動、內向易中招

在中醫四診方面,心脾兩虛、精血不足者在舌診上可見舌色偏淡、舌體腫脹,而在脈診方面可見細弱無力之虛象。平日少做運動、過度勞神、性格內向、多愁善感、曾患抑鬱症,或經常失血者,在中醫見解都屬容易患上長者抑鬱的高危人群。基於中醫認為「女子以血為用」,「婦人之生,有餘於氣,不足於血,以其數脫血也」的觀點,女性相對而言較容易出現精血虧虛,從而影響情志異常。

文:邱宇鋒(註冊中醫)

編輯:梁小玲

電郵:feature@mingpao.com

相關字詞﹕每日明報-人生下半場

RELAT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