清理風災垃圾 專家教路免中伏

文章日期:2018年10月16日

【明報專訊】上月超強颱風山竹襲港下,香港各區遭受不同程度的破壞,郊野公園當然無法倖免,營地、行山徑一片狼藉。不少熱心市民自發上山清理營地垃圾之餘,還搬移倒塌樹木,實行自己設施自己救。

不過,沒有專人指導,清理過程其實危機處處,甚至無意間製造新的陷阱。最近就有民間團體走出來,協助漁農自然護理署招募義工,與該署職員一起行動,既可加快清理山徑,亦有助提高市民的保育及安全意識,一舉兩得。

記者本月初參加了郊遊徑石屎化關注小組協助漁護署招募義工的活動,到大嶼山籮箕灣營地清理垃圾。小組發起人曾小強說,較早前也曾協助招募義工清理大嶼山黃龍坑郊遊徑、西貢蕉坑獅子會內的塌樹,「反應非常好,只要在facebook專頁上招募義工,無論是平日或周末,也很快有人報名,有參加者在兩星期內做了4次義工」。

塌樹藏陷阱 亂搬一身蟻

近來不少熱心市民自發清理山徑,甚至帶備工具上山鋸樹開路,本身是救護員的曾小強說這反映香港市民熱愛大自然,希望能盡快幫助郊野回復原來面貌。「不過,缺乏使用工具的專業知識,有可能會誤傷自己及他人,而且塌樹本身也可能暗藏陷阱,例如樹幹上有蟻巢或蜂巢;又或者堆放塌樹的方法或地點不合適,亦會對其他行山人士構成危險。」所以小組以協辦方式與漁護署合作,由署方派出專業人員,教導義工如何安全地搬移塌樹及清理垃圾,「義工掌握基本的安全知識後,便可分享給身邊的朋友,有助提高整體的安全意識」。

擅自砍樹 違法兼浪費木材

其實受《林區及郊區條例》(第96章)、《郊野公園條例》(第208章)等法例保護,市民不能擅自砍伐郊野中的樹木,「市民自備短鋸上山開路,不單違法,同時也可能浪費了一些可用作修葺自然山徑的木材;在以往與漁護署合辦的『手作步道』工作坊上,專家曾示範如何利用就近的天然材料例如石頭、樹木修葺已損毁的山徑,減少使用石屎建材」。曾小強指出只要將塌樹鋸成適當的大小及形狀,經風乾脫水後,將來還可用作修葺山徑。漁護署亦回覆指,會盡量循環再用清理塌樹時收集的樹葉、樹枝及樹木等,利用合適的木材製作郊野公園內康樂設施, 例如動物木雕、路標、長椅、圍欄等,所以山徑上的塌樹,其實並非廢物。

漁護署轄下郊野公園範圍,設施極多,今次風災遭受不同程度破壞,如何決定處理的先後次序?原來署方會按照設施使用的緩急程度而安排修復次序,優先處理有村民使用的道路及山徑,其次才輪到較多市民使用的露營地點及山徑。當日義工團參與清理的大嶼山籮箕灣營地就屬於後者,而同日還有另一批義工在大嶼山芝麻灣一帶清理塌樹。帶領義工活動前,漁護署表示會先派員檢查山徑四周環境是否安全,如周邊地勢及附近樹木有否懸掛斷枝及枯枝,然後按現場情况為義工訂定合適工作範圍及估算所需人手。

籮箕灣營地位於鳳凰徑第9段,由水口村巴士站徒步走下營地約20分鐘,記者過往曾多次路經此地,今次再訪,赫然發現營地面目全非,原本的山徑幾乎被水淹蓋,河道移了位,營地及沙灘上滿佈塌樹及被海浪冲上岸的垃圾,燒烤爐亦被沙完全埋沒……破壞範圍之大,實在難以估計何時才能完全清理。當日有份帶領義工團的漁護署職員說,早前他們已處理了大型塌樹,其他垃圾如果只由他們清理,至少要1個星期以上,現在有20個義工幫忙,就可大大縮短營地的封閉時間,讓市民盡快享用郊野公園的設施。

勿貪快徒手清理 動作要慢

開始清理營地前,署方職員先介紹各種工具的用途及使用方法,同時亦向義工分派安全裝備如安全帽、眼罩及手套,並帶領義工熱身。面對滿地垃圾,義工都急於開始執拾,看着手中用來撿垃圾的長鉗,大家不禁懷疑用手清理會否更有效率?不過,大家很快打消了這個念頭,因為垃圾堆中實在隱藏了不少陷阱,例如有很多破爛的玻璃物件——電燈膽、光管、玻璃瓶等,甚至隱藏了蜂巢,更驚嚇的是一個被丟棄的火鍋石油氣小樽突然爆開,雖然只聽見聲響而沒有碎片炸出,但也嚇了我們一跳。難怪漁護署職員千叮萬囑義工不要直接用手清理,而且一定要留意四周環境,動作一定要慢,否則會有很大的受傷風險。

在6小時的清理行動中,記者發現得最多的是玻璃樽、打火機、鞋及發泡膠碎;憑藉玻璃樽及打火機上印刷的商標及圖案,可發現它們部分來自1970、1980年代,人類製造出來的垃圾,歷經數十載仍漂流海中。清理行動結束,記者點算垃圾袋的數量,足足有157袋之多,但事實上我們只大約清理了營地的三分之一地方,而最重要的是這些垃圾肯定只是冰山一角。天文台前台長林超英曾預測在全球暖化下,香港將會面對更強的颱風吹襲,如果不減少製造垃圾,大自然終將以不同方法,將它們交還人類。

文:周群雄

統籌:陳詠詩

編輯:林曉慧

電郵:feature@mingpao.com

相關字詞﹕每日明報-專題

RELAT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