舊池遭荒廢 新池無人建 公屋水池將成追憶?

文章日期:2018年10月20日

【明報專訊】我們天生喜歡親近水。

小時候看見水池,總會好奇碰碰,讓流水滑過掌心;即使長大後與海景樓無緣,假日到海旁海濱走走,亦足以治癒心靈。於1970至1990年代興建的香港公屋,大都設有形形色色的水池,供住戶休息乘涼嬉戲,閒話家常。可是近年不少屋邨水池均遭荒廢或改建,而新建的公屋,據聞早在規劃階段已把池水拒諸門外。為什麼,不讓我們親近水?

要數經典的公屋水池,沙田瀝源邨的花形水池、大圍美林邨的馬雅水池都一定榜上有名。可惜,綜合房屋署及香港房屋協會回覆,今天本港203個公共屋邨中,只得13個噴水池仍如常運作。我們走訪了近20個房署公屋,發現有些「改建」奇幻得令人發笑,例如黃大仙下(二)邨其中一個水池,噴嘴及池面均被水泥抹封,一旁卻仍佇立「不准嬉水」的警告牌;南昌邨的噴水池早被清拆填平,卻遺下昔日的水池泵房,四周圍起盆栽及石頭。既然公屋水池這般「廢」,當初為何建池?

僅13個公屋噴水池仍運作

香港園境師學會前會長姚寶隆,曾為房屋署設計公屋園境30多年,南昌邨、葵芳邨、葵興邨均出自他的手筆,其中只得葵興邨的乾塘水池仍在。公屋設計也許是鐵板一塊,但園境設計恰恰相反,姚寶隆表示水池不是為有而有,一切皆因地制宜,以葵興邨為例,水池被4座樓宇圍繞,位於廣場中央,「葵興邨一邊是嘈雜的馬路,一邊是工業區,那只好讓居民的視線全向邨內望。可以做什麼吸引人呢?如果種樹,將來樹會長大,居民從家中望出去,只能望見樹頂;如果是供舉辦活動的中央廣場,又帶來噪音,於是決定做水池,吸引人到中央聚集。由於廣場面積較大,所以希望水池同時融合動態與靜態元素,住戶可在當中穿插行走,又可以在池畔涼亭休息,同時欣賞水景」。

園境設計旨在透過運用山水木石,拉近城市人與大自然的距離,姚寶隆認為水是其中一項最易讓人接觸的元素。不管是歐洲具千年歷史的公眾廣場,或是中國古代庭園,都會加入水元素。到了港式公屋,水池更有存在的必要。水池能作為地標,為地區建立身分,「每條邨都需要identity。公屋常常被罵條條邨都一樣,易迷路,但水池可以讓大眾容易望到。它可以在中央或正門,大家入到邨,會覺得條邨有特色」。

水池不但為大眾提供休憩空間,同時能凝聚社區,姚寶隆直言:「你要找空間,就唯有走出去。」不論公私營房屋,香港普通家庭屈居數百呎斗室,少不免都想出外走走舒口氣,「現在的人很少與鄰居交流,許多時候要靠公共空間。你見許多長者在屋邨樓下休息,女的閒話家常湊湊孫,男的就下棋。另外你見東涌那個噴水系統,一噴水就吸引好多小朋友玩」。水池還有一項實際功能——降溫,「熱島效應」下的香港,城市溫度偏高,水池能同時聚集男女老幼,邊乘涼邊聊天。

昔日屋邨地標 凝聚社區空間

水池、噴水池,以及一切流水設計,在園境設計的術語中,均稱為「水飾」。《香港規劃標準與準則》規定每個住宅小區空間都要達到指定綠化覆蓋率,但水飾不在計算範圍內,即是必須要有「綠」,但可以沒有「藍」。「所有發展項目都要跟這本天書,雖然叫『準則』,但如果你不跟隨,規劃署一定唔批。」姚寶隆認為這變相限制了設計。他曾向署方爭取把水飾也計算進覆蓋率中,讓水與植物一樣,成為住宅空間的必要元素,最終不果,「對方反駁,認為設計師會(懶惰)興建一個大水池便了事,不做綠化」。雖然水飾不是必須的公屋設計,但回望1970至1990年代的公屋,不少均加入了水飾,姚寶隆表示新市鎮發展是其中一個原因,「新市鎮空間較大,設計可以大手筆一點,水境亦可以大許多」。

今天水飾幾乎在新一代公屋絕迹,不少舊公屋水池亦已乾塘或改建。對此,房署以書面解釋「過往曾因應公屋租戶對邨內衛生或噴水池損耗情况,將個別噴水池改建,噴水池並不是標準裝置,項目只會在絕對需要與設計概念(如生態主題)相匹配時才會提供」。當中署方提及的「生態主題」例子,2012年入伙的東匯邨的水池是其一。然而東匯邨的水池,是經香港大學建築學院副教授鄭炳鴻爭取,由下而上推動才有的設計。鄭炳鴻回應:「算是房署格外開恩,都不太滿意該設計,但總好過無。」

加入生態教育 未來水飾出路?

當年鄭炳鴻因倡導「啟德河綠廊社區教育計劃」而得悉河道附近將落成新公屋,遂向署方爭取於邨內建設水飾,讓「兩水」呼應,並達至生態教育目的。然而,是次只屬破例,「我的理解是,房署並無意在將來的公屋加入水飾,設計師亦下意識避開相關設計」。對於水池衛生問題,以及曾發生數宗溺斃意外,他批評房署若以此為由而一刀切水飾設計,只是懶於管理的藉口,「私人屋苑也有許多水池,又不見有人死?房署是否應該反省?管理應是副線,讓人生活得更好才是主要目的,現在房署卻因管理困難而不建水池,根本是本末倒置」。鄭炳鴻認為人有親水性,水是公共空間的必要元素,房署應恢復現有的公屋水池運作,並優化設計,「它們本來是為建成水池而設計,改建成任何其他用途都不合適。問題不在於水,而是如何使用水!」另一方面,為未來公屋加入多元化的水飾,「舊公屋水池只有觀賞功能,但新一代應同時達觀賞、互動及教育目的」。東匯邨水池加入了生態教育概念,算是新一代公屋水飾的雛形。池中養了魚、龜,亦種了植物,形成微觀生態系統。在啟德河的社區教育過程中,周邊學校的學生可以參觀,老師亦可利用這個生態池向學生說明,這可會是未來公屋水池的參考?

■全港公屋仍運作噴水池名單

˙房屋署公屋(入伙年份)

1. 瀝源邨 1975

2. 黃大仙下(二)邨 1982

3. 蝴蝶邨 1983

4. 長亨邨 1990

5. 麗安邨 1993

6. 厚德邨 1993

7. 天瑞(二)邨 1993

8. 華心邨 1995

9. 慈樂邨 1995-2004

10. 興東邨 1996

11. 田灣邨 1997

˙香港房屋協會公屋(建成年份)

12. 家維邨 1984-1993

13. 祈德尊新邨 1989

資料來源:房屋署/香港房屋協會

文:歐慧兒

編輯:梁小玲

電郵:feature@mingpao.com

相關字詞﹕每日明報-FEATURE