藝遊台北 月照乾坤 夜闖美術館「打地鋪」

文章日期:2018年10月26日

【明報專訊】香港哪個博物館比較好睡呢?那一夜,市民於台北市立美術館「打地鋪」。台北市由二○一六年起舉辦「白晝之夜」(Nuit Blanche),活動源於二○○二年法國巴黎,現時全球每年超過三十個城市舉辦,包括墨爾本、波士頓、哥本哈根、京都。所謂白晝之夜,即是於十月首個周末舉行一晚通宵藝文活動。今年台北主題「顛倒之城」,共有七十場免費演出及四十多處裝置藝術品。大會破天荒開放三個博物館供登記過夜,另不乏關心社會小眾之作品。人人拿着地圖穿梭中山北路,細雨未阻市民興致,多處大排長龍,夜出藝遊!

白晝之夜由黃昏六時開幕,持續至翌早六時完結。台北市活動每年聚焦一個區域,首年為港人熟悉的西門町區,之後是公館區。今年則主要在中山區,步程約四十分鐘。台北白晝之夜由台北市政府文化局舉辦,重視培養本土藝術家,今年表演及裝置作品約有百分之八十五乃台灣藝術單位,不少相當年輕,包括曾入圍金馬獎的張徐展、九十後廖昭豪等。大會首次與巴黎白晝之夜合作互相推薦計劃,影像藝術家陳萬仁及崔廣宇的作品被選於巴黎展出。大會表示今年人流約有四十萬人次,比首屆多足足一倍。

「顛倒之城」主題的確挺貼切,反叛元素滲透大街小巷。除顛倒時間,更是顛倒想像、日常規範、藝術界限。開幕禮後,大批遊人手拿地圖湧出場區,戶外空地即緊接大型表演。來自法國的「匿名者劇團」由四名表演者踩高蹺,化身巨人上演儀式舞步,瀰漫靈氣。大量民眾沿中山北路向南走,出發找尋藝點。眼見多數為年輕人及一家大小推着嬰兒車逛,亦有年長人士。

懸浮粒子 改變月光亮度

先說說裝置藝術品,走完四十三處作品得花點腳力。情况就如今年二月「藝遊維港」活動展出約二十尊國際級雕塑,散落中西區海濱長廊金鐘段附近,免費供公眾欣賞。途中最受歡迎莫過於林森公園內的《月霾》,乃一個十米高月亮,空降草地。外貌像極年前於灣仔利東街的Luke Jerram作品《月球博物館》,然而內有乾坤。《月霾》根據偵測到的PM2.5懸浮粒子數據自動改變亮度。亮度愈高代表懸浮粒子濃度愈低,作品更曾到過耶路撒冷、新加坡、北京等地,反映空氣污染問題。不過,某些戶外作品如《無題 單色一》、《線代屋》等傾向外觀趣味,未有跟地方元素緊密呼應,略為可惜。

「藝術不止就是在戶外大大一個雕塑,所以首次登堂入室,欲帶人感受這個城市很切實、很日常的空間。」二○一八台北白晝之夜視覺統籌沈菲比說。藝術祭另一重點乃場地特定(site-specific)。一件作品放在指定空間,正正要顛倒人們對尋常地方的印象,以新角度認識它,呼應歷史及文化背景,從而增添感情或反思。

金融體制崩潰劇目 銀行上演

今年更創出諷刺之作,首次於銀行上演反資本主義劇場。晚上十時多,好不容易擠進台新銀行。大堂中間置有一張長桌,上有台運行的小火車,軌道刻度以金融海嘯前夕作為原點,以十年為單位重複「永劫回歸」的時間循環。表演者均穿上西裝制服,每當小火車到達某些時刻,人員分別打釘子、倒咖啡、朗讀股價,合力製作粗糙的聲效。「再一次拒絕長大劇團」去年曾在北美館演出《年度考核協奏》,貌似麻木的敲打及尾段警報聲引人思考經濟社會運作。導演黃思農說:「這次是挺ironic,沒有想過在銀行表演一個金融體制崩潰的作品。你平時進來不會聽到,但作品的聲音就在反映一種戰爭感。」

走進「大泡泡」通宵閱讀

衝擊過後,白晝之夜亦把遊人帶到平靜角落。拐入小巷,可見田園城市生活風格書店。「田園城市」於出版界佔一席位,其書店引來不少人專程到訪。書店首次與藝術家合作,空間化身新作《第九十四夜》。踏進去即見到白白的充氣空間,稍為彎身進入洞口。遊人可在此「大泡泡」內通宵閱讀,中間放置書店特意挑選的書籍。藝術家王德瑜說:「這層薄膜很輕,閱讀本身好像進入別人的夢,不再受外面打擾,就像一個大夢包圍着小夢。」

走入社區,最重要還是人。藝術介入社會小眾,顛倒界線,望提倡社區文化共融,白晝之夜至少有四項活動注視移工(即外籍勞工)或異鄉人,包括樂團表演、讀書會等。原來,中山北路二段上有一所金萬萬大樓被稱為「小菲律賓」,內有小吃、衣物、換匯等店,假日均聚滿菲裔人士。曾代表台灣參加威尼斯雙年展的藝術家余政達邀請兩個來自菲律賓的媳婦(即太太)對談,以國語、台語、英語三種語言溝通,亦邀請獻唱台語卡拉OK,記錄當中言語與交流偏差,作品《附身【聲】者:梁美蘭與艾蜜莉蘇》於匯款服務店前播出。更甚,附近的聖多福教堂開放表演,由甫獲金曲獎最佳原住民語專輯獎樂團CMO上場,唱阿美族語新編歌曲,滲透音樂大同。

時至凌晨一時半,走入台北市立美術館,大堂落地玻璃,兩個黑影抱着動也不動,繃緊恍如一尊雕塑。大會第一次與三個博物館及藝術村合作,讓遊人過夜。北美館、台北當代藝術館(MOCA)、台北國際藝術村首次同步通宵,反應熱烈,登記名額開始半小時內即滿。開放機構過夜非新鮮事,例如大英博物館兒童計劃,但較常見為自然館或科學館,台灣屏東縣的國立海洋生物博物館亦有恆設夜宿體驗。藝術走入社區,人們又夜闖藝術館,實行大混合。

子夜服務:牀邊故事、唱歌、念詩

「明日和合製作所」設計館內《子夜服務》,旨在將「演出權」交給參與者。參與者需為別人提供三分鐘子夜服務,包括牀邊故事、擁抱、唱歌、念詩等,換取代幣,用以抽獎獲得過夜禮物,大獎是鋪墊。現場見參加者挺熱烈參與,不時傳出輕輕笑聲,亦有人準備睡。參加者張韋雅是台中人,特意跟男友前來短遊,自備軟墊、被子、枕頭。她認為這跟一般博物館冷冰冰的感覺不同:「其實跟表演藝術相似,想你跟陌生人接觸,只是沒想到要我來做。我為別人唱了兩首歌,其中一首是安溥的《寶貝》,幸好對方都懂唱,挺溫馨啊。」

大堂正在展出創作團隊「發條鼻子」的weee裝置作品,為沙發等日常家具及一個個黑色大幾何箱子雕塑,供人內進收聽卡帶錄音機。不過,過夜參加者卻不能接觸藝術品,另亦未有太多與館內相關的活動,實為失色。參加者蘇秀芳認為《子夜服務》令她觀察到人與人的互動,但期望更多表演:「突然想到其實可以有一些光影表演,看完可以很放鬆,就是像哄我們睡那樣,哈哈。」據指,團隊安排輕柔的舞蹈表演喚醒各位,大家躺在硬硬地板上私語,晚安。

回看此十二小時白晝之夜,大會嘗試匯聚深刻詩意的藝術表達,同時兼顧嘉年華式節目,最重要還是豐富地方意義。想像放諸香港市中心人人爭路,必要更多安排及協力,不過我們有一個條件,勞活也好,失眠也好,此乃不夜城也。

文:劉彤茵

編輯:蔡曉彤

電郵:culture@mingpao.com

相關字詞﹕每日明報-文化力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