跨界特工:企業 vs. 公共行政

文章日期:2018年11月02日

【明報專訊】早前施政報告提出「明日大嶼」計劃,建議在香港島和大嶼山之間的中部水域興建相當大面積的人工島。計劃一出立刻引起極大迴響,全城熱烈討論。在短短幾日就有不少市民上街遊行,要求政府取消計劃!這事件的處理手法令我聯想到:在商業運作上推行這麼大型的發展項目時,作為一位有能力和負責任的CEO會怎麼爭取董事會(立法會)和股東(香港市民)的支持,過程如何處理才會更順暢呢?

暫不談項目能帶來多少經濟效益或投資回報(ROI)等財務必答題,因為政府仍未提供任何相關數據作評估,所以我只就以下幾點比較:

作任何大型投資必須有深入的市場調查,確定市場大小和了解客戶需求,以免推出的產品並非回應用家需要,和過分投資增加不必要的成本。據香港政府統計處去年公布人口預測,到2043年香港人口會到達822萬人的頂峰,但隨着人口老化和死亡率增加而慢慢回落。香港真的要填海製造這麼大的土地去容納多100萬人口嗎?

另外身為CEO和CFO更要確保公司財務穩健,有足夠的現金流應付日常營運,也不會輕易用盡公司的儲備。政府提出的「明日大嶼」計劃,粗略計算起碼要花5000億元基建,還未包括其他配套設施和現今「變得恆常」的超資,離一萬億亦不遠矣,剛好耗盡香港多年的財政儲備,實在驚人。雖說可分十多年投資,但正如財政司長所言,若未能增加稅收,政府大可發債應付投資支出。作為股東的市民又會否願意背負這重擔呢?

重大投資前 爭取持份者支持

而CEO作出這麼重大的投資建議前,應評核多幾個方案衡量哪個有更好的成本效益和較高的可行性才作決定。眼見新界很多棕地閒置,甚至粉嶺高爾夫球場地契將於2020年8月到期,政府收回這些未盡其用的土地再發展成為居所所需的費用豈不是更便宜嗎?時間不是更快嗎?還要等十多年後的填海嗎?

近年很多公司都更着重sustainability和環保概念,即使未必每家公司都以環保作為企業社會責任(CSR)的重點,他們都盡量避免做太多破壞環境的項目。如今大規模填海對香港的海洋生態會帶來多大的影響呢?

很多大企業都非常重視持份者的意見(stakeholder engagement),在重大投資前會先和他們溝通,不會講一套做一套,才能爭取到他們的支持。可惜土地供應專責小組主席黃遠輝就表示他們從不知道填海會由原先作公眾諮詢的1000公頃變成1700公頃的概念!

衷心希望政府能多聽取作為股東的市民意見,提出更多數據來讓大家得以信服。

■Profile

陳立業,香港理工大學客席助理教授。曾任職謝瑞麟、星展銀行、香港旅遊發展局及香港電訊(電訊盈科前身),在銷售、市場推廣及整體業務營運管理方面有超過30年經驗。2017年出任美國商業研究組織The Conference Board 「Asia-Pacific Communication and Marketing Council」的項目總監。工作以外,也是福音唱作歌手。

網站:www.lambertchan.com

文:陳立業

相關字詞﹕企業社會責任 環保 基建 填海 投資回報 明日大嶼 跨界特工 陳立業 每日明報-職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