港產咖啡豆 林蔭下飄香

文章日期:2018年11月06日

【明報專訊】不少忙碌的香港人,喜歡喝咖啡提神減壓。本地咖啡店愈開愈多,你不難飲到來自世界各地、天涯海角的咖啡。作為消費者,你可曾深究咖啡豆從何而來?原來香港這彈丸之地,亦有出產咖啡豆。有非牟利慈善團體就舉辦工作坊,帶大家暫別城市繁囂,走進有機農場,請來資深農業人,教授種植本地咖啡豆的心得。

認養咖啡樹 親手採收加工烘焙

綠田園基金今年中推出「本土咖啡深度行2018」項目,以咖啡愛好者及行內人士為對象,項目為期一年。每個參加者可以認養一棵咖啡小樹,在四個工作坊中,由育苗開始,認識咖啡樹的生長、栽種技巧,再親自採收咖啡豆,然後加工烘焙,冲調出本地的林蔭咖啡。林蔭咖啡是指在果樹下種植的咖啡樹種,果樹可為咖啡樹提供天然遮蔭,有利咖啡樹生長,這做法可同時保育樹林,讓兩者互利共生。綠田園基金教育幹事馬勁苗說:「透過這項目,我們希望推廣可持續的林蔭咖啡,帶出農業生物多樣性的好處,同時傳遞自然生態保育的重要。」

採訪當日,我們來到綠田園基金位於粉嶺鶴藪的有機農場參加「咖啡加工工作坊」,導師葉子林有多年種植本地咖啡樹的經驗,「咖啡樹適合生長於熱帶及亞熱帶區域,香港位處華南地區,氣溫不會太低,雨量充足,亦適合咖啡樹生長」。他說咖啡樹為「自播種」(self seeding),果實可以留種,不需要嫁接,而且要從外地引入並不難。現時綠田園咖啡園區種植的咖啡樹是阿拉比卡(Arabica),它的味道較柔和,微酸帶甜,常用於精品咖啡。

二十多年前,葉子林已見過本地有咖啡樹,他笑指有咖啡樹並不代表有咖啡豆出產。十多年前,他任職的農場亦有數棵咖啡樹,若非機緣巧合認識一個咖啡發燒友,對方懂得將咖啡果實後期加工,二人合作交流,亦不會有後來生產本地咖啡豆的實驗。「當時沒先例可循,我教他咖啡樹的種植原理,他教我咖啡果實後期加工,我們摸着石頭過河,完成了由培苗到採收、由加工到烘焙整個咖啡管理過程。」

山竹影響收成 果實「未老先衰」

葉子林先帶我們到六月新種的咖啡樹田施肥和除草。數個月間,咖啡苗已長成及膝小樹。「咖啡樹每年大約一二月開花,七八月結果,十至十一月收成。首年是培植期,未必會開花,開花亦不一定有收成,因果實太細。多等一兩年,踏入成長期,樹身會長至成人高度。」體驗簡單農務後便開始採摘咖啡果實。

九月山竹來襲,園區中的咖啡樹「傷亡不少」,有的連根拔起,返魂乏術,好幾棵果實完好,但葉子都被吹光。葉子林指出沒有葉子行光合作用,在缺乏營養下,果實難以長得飽滿成熟。原本預定已成熟轉紅的咖啡豆,大部分仍然見綠,不少豆更「未老先衰」,未轉紅已枯乾;即使已轉紅的,果實亦明顯較小,欠缺光澤。

不少咖啡樹被強風吹至折枝,葉子林表示咖啡樹的木頭比較「劣質」,枝幹易斷,但再生能力強,雖然今年收成欠佳,但來年只要修剪得宜,仍可再見生機。「修剪枝幹是保養咖啡樹重要一環,若不好好修剪,營養會到了枯枝處,咖啡樹便容易老。」

一粒咖啡果實由外而內分為五層:果漿(果皮、果肉)、黏膜、羊皮紙(咖啡豆表面由纖維素組成的薄膜),銀皮(羊皮紙下更薄的薄膜)、咖啡豆。採摘後,參加者以水洗法為果實初步加工:先將果實表面的果皮、果肉掰去,再以水浸泡,嘗試將包着咖啡豆、滑潺潺的黏膜洗走。葉子林表示下一步會日曬乾燥,咖啡豆在烘焙前會去掉羊皮紙,銀皮一般則於烘焙時脫落。

農場咖啡店連結 拓展本地市場

近年葉子林推廣其經驗,以帶動本地小型咖啡園發展。他說,香港的咖啡樹種植處於發展初期,技術未成熟,豆的質素還未能跟上國際評級標準,他又指香港氣候雖然適合種咖啡樹,但並不代表本地咖啡豆具有市場競爭力。「農業跟種植是兩回事,香港無法量產不是因為氣候問題,而是關乎勞力成本,你可見到世上較大的咖啡園,都集中於低勞力成本的地方。」

話雖如此,他認為本地咖啡豆在商品化以外,其實仍存有市場發展空間。「若上游(農場)與下游(烘焙、冲調)連結合作,讓生產線發展成熟,做好本地咖啡豆風味,集中拓展本地市場,仍可有不同的市場出路,如與本地咖啡店合作,配合工作坊體驗等。」

■咖啡工作坊

想在農場享受充滿咖啡香的周末,可參加十二月舉辦的「悠嚐咖啡工作坊」。

日期:12月2日(周日)

時間:上午10:30至下午3:00

地點:綠田園基金粉嶺鶴藪有機農場

費用:$480/位

查詢:2674 1190

文:夏綽蔓

統籌:陳詠詩

編輯:梁小玲

電郵:feature@mingpao.com

相關字詞﹕每日明報-飲食

RELAT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