華光「救」粵劇 子弟合力演一台戲

文章日期:2018年11月06日

【明報專訊】香港粵劇界有一齣著名劇目叫《香花山大賀壽》,每年只演一次,而這套籌神例戲,剛在昨日下午於高山劇場上演。如此難得,全因參與演出的粵劇伶人多達七八十人,一般劇目最多也只有二三十人表演。

到底是什麼原因,能夠令如此多粵劇界中人眾志成城同心演出?一切要由粵劇界的「米飯班主」華光先師說起。

每年農曆九月二十八日,是粵劇界從業員的重要日子,因為這天是他們奉為粵劇先師的華光的誕生日。其重要性,從粵劇子弟自稱「吃華光飯」可見一斑。

傳說華光教路 拯救戲棚免被燒

傳說中,華光這位擁有三隻眼、玉皇大帝手下的火神,曾挽救了整個粵劇行業一命,讓戲班得以繼續演出下去。今年83歲的粵劇老倌李奇峰(行內尊稱為奇哥)說,早於明朝中期粵劇行業組織「瓊花會館」成立之時,業界人士已開始供奉華光先師。「傳說玉皇大帝不滿粵劇戲曲的內容有辱神仙,差遣火神華光將所有戲棚燒毁。但華光師傅下凡後,見到戲班的演出精彩,不忍心下手,為了瞞過玉皇大帝,所以就教戲班燒香化寶,製造煙火熏上天庭,讓玉皇大帝相信戲棚已燒毁,令粵劇戲班逃過一劫,這解釋了昔日戲棚表演前為何一定會燒爆竹。」奇哥說再加上演戲時大多要搭木棚,木棚又容易失火,所以每次演出,都會在後台設置神壇供奉這位火神。

傳承傳統技藝 「觀音十八變」顯功架

慶祝華光先師誕的活動及儀式,由農曆九月二十七日晚上開始,「當晚子時(晚上11時)開始請神儀式,戲班子弟會在油麻地八和會館的神壇前,穿上戲服演《八仙賀壽》最簡單的一折戲,然後就會請出華光師傅神像,並會奏樂及敲打鑼鼓,將神像送到翌日演出賀壽劇的場地高山劇場,安置在臨時神壇上」。奇哥說到正日(農曆九月二十八日),其他粵劇子弟才會去到高山劇場,上香拜祀華光先師。待當日演出後再將神像請送至夜宴的場地,散席後當晚送回八和會館,完成整個節日慶祝活動。

正日的賀壽演出,原來也有兩套指定劇目,分別為《香花山大賀壽》及《天姬送子》,前者現時幾乎只會在華光先師誕上才會演出的重頭戲。《香花山大賀壽》分為前後兩個部分,前半內容講述觀音得道重生,後半部分則是眾仙前往祝壽的情節,整齣戲長達5小時,而在華光先師誕當日只會演出後半部分,取其賀壽的特別意義。「因為這套劇的演出人數多達七八十人,演出費用很高,平常很少人會在『請戲』時指定要演這套劇目。」奇哥表示,由於這劇目別具意義,所以只會在這個特別節日,集合眾多粵劇子弟,合力演出這齣賀壽例戲。

挑選此劇還因為劇中保留了不少粵劇傳統技藝,一方面可盡顯演員的功架,同時又可透過演出將技藝傳承下來。例如壓軸的一幕,首先會由飾演降龍、伏虎及韋陀的演員各自表演功架,然後在眾仙要求下,飾演觀音的演員亦會施展「觀音十八變」,以不同的身段及武術,輪流展現龍、虎、將、相、漁、樵、耕、讀等形象,對演員的技藝要求很高。

錢仙灑錢、爆桃心 與觀眾互動

作為賀壽例戲,《香花山大賀壽》最後一幕,還會有「錢仙」劉海灑金錢及爆桃心這兩個與觀眾互動的環節,飾演劉海的演員會在招財進寶二仙伴隨下,向觀眾大灑銅錢,其後藏身於向觀音賀壽的巨型蟠桃內的小演員,亦會在「爆桃」後繼續灑錢幣,「不單觀眾會搶這些銅錢,就連工作人員也會爭相執拾,取其吉利的好意頭,屆時場面會很混亂」。奇哥笑說台上的司儀要花很長時間,才能讓觀眾冷靜下來,繼續欣賞餘下的演出。

雖然華光先師的事件只是傳說,從今日的眼光來看,更可能會有人說籌神賀壽似乎太過迷信。不過,奇哥說粵劇界是一門很傳統的行業,而且戲曲技藝的傳承,本身就是一種尊師重道的表現,所以無論傳說是否真實,粵劇子弟萬眾一心合力演出,正正反映出業界的團結,同時可讓平常生活於不同戲班的粵劇子弟切磋交流,將技藝傳承下去。

文:周群雄

編輯:梁小玲

電郵:feature@mingpao.com

相關字詞﹕每日明報-節慶

RELAT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