Ways of Seeing:按門鈴進屋視察 家居佈局 暗藏權力關係

文章日期:2018年11月11日

【明報專訊】從老舊照片,我們可以看到舊日香港──理平頭裝、穿著白色背心的小孩站在屋邨樓房空地鞦韆上甩到半空、人力車夫頂着白日在車輛稀少的大馬路上穿梭、飛機在平整的矮房上掠過的景象,由此重塑香港社會發展的變遷。然而萬家燈火裏頭家居光景的轉變,卻鮮有人記錄。

「室內的家居設計和佈置,這些年來也變了不少。電視電影可能參考現實場景搭建,但真實照片記錄真的不多。」有學者本着為不同家居環境做記錄的純粹初衷,給大坑房子拍下全景照片,與住戶深入訪談,整理後放到網上。登上「大坑家居圖志」網站,按一下門鈴,就能踏進他們的家。

置身其中 閱家庭故事

登上「大坑家居圖志」網站,選擇想參觀的家居,畫面顯示建築物類型、建成年份、每月家庭收入與居住年期,按下門鈴,瞬間便跳進大廳。左右拉動滑鼠,便如置身其中,環視四周。點擊標籤,就能放大個別物件,閱讀它們對屋主的意義,更有訪談選段收聽。走了一圈,已能大概了解一個人的生活習慣──獨居的大學教授,買影碟多為教學,不放餐桌因為避免獨自煮食感到孤單,洗澡後在沒有鏡子的廚房吹頭,把工作留在可以看到海景的書房;一個三人家庭,沙發旁放了女兒大學畢業時三人合照,媽媽喜歡午間在沙發小睡,女兒回家後會到媽媽房間在牀上小聚傾談,父親偶爾會透過玻璃門的透光檢查女兒睡了沒有……

最多人珍視毛公仔

香港城市大學創意媒體學院副教授蔡穎儀博士選擇聚焦大坑研究,因為大坑混雜了戰前唐樓和新式高樓等不同種類的房子,有草根老街坊和高收入的新住客,有獨居的人,有核心家庭,也有三代同住。二○一四年她開始和大坑街坊訪談,部分更登門造訪,最終為十二個家居環境做了詳細的聲畫紀錄。過程中,她有一些有趣的小發現:不論貧富年紀,普遍人最珍視的物品中,毛公仔高居榜首;老人獨居的房子,往往會採用白光管;有小孩的家,孩子佔用的空間永遠最多;老舊房子的某些角落,甚至說出時代的故事──一個原本沒有廁所間隔的單位,多年前的裝修期間,在廁所牆身鋪磚開始施工後,男戶主突然患上重病,他太太選擇給餘下部分髹上石灰水草草了事──斑駁的牆壁將家庭史鑲嵌在普遍房子沒有獨立廁所的時代背景裏。

佈局非人自主選擇

總結多次的考察,蔡穎儀留意到在空間的分佈、房子的佈局與佈置中,人即使擁有自由意志,知道環境限制中他們能夠或不能做什麼,在他們最終作出的選擇中,其實都並非全然站在主導的位置,「就像你拿起一支HB鉛筆,或者拿起一支2B鉛筆,筆的硬度其實影響我們可以畫到什麼,所以人的agency(能動性),是人的意志與環境互動產生的agency」。

她以Learning to Labour: How Working Class Kids Get Working Class Jobs一書的例子說明。作者Paul Willis為了解為何勞工階級無法向上流動,到英國傳統工業城鎮的一所中學,觀察勞工階級家庭孩子的日常生活和課堂表現,同時與他們的父母、老師訪談。結果發現這些學生喜歡在學校搗蛋、對自己的階級自豪,家長亦因為不相信教育制度,覺得學校無法教授能於生活實踐的技能,十分支持子女的反抗行為,「這種反抗其實是empowerment(充權),覺得老師不一定比他們強」蔡穎儀說。他們無心向學,考試成績不好,很少人可以繼續升學,「人好像有自己的選擇,working class kids可以選擇搗蛋還是讀書,但這種agency,最後鞏固了階級系統」。

父權受害者助鞏固制度

蔡穎儀留意到這次研究的很多例子中,女性在空間分配上往往成為犧牲者。有趣的是,她們與Paul Willis研究中的工人階級學生相似──在她們自以為可以在選擇上作主的時候,做出的選擇往往受她們經歷影響,最終鞏固逼令女性退居次等位置的父權制度。「有一個房子,你走進去覺得不是婆婆Mary自己住,看見客廳的電視櫃裏七成東西不像屬於她,有模型、車的裝飾。有兩個房間,一間是她的睡房,另一間的門長年關上,進去看,裏面像貨倉般放滿不是她的東西,但她的確是獨居的。」

男性主導的空間佈置

Mary的先夫多年前付了首期買下大坑單位,後來不幸患病,她肩負供樓和養育一兒三女的重擔。丈夫過世前,本想將房子留給她,婆婆大力反對下,她最終願意將房子平分給婆婆、兒子和自己。後來婆婆臨終前,吩咐要將所有業權歸於Mary的兒子。Mary的兒子長大後在別處置業,大坑的房子只餘Mary獨居。「我說她的家很暗,Mary說兒子不讓她調光,裝冷氣機也商量了很久,最終幸虧師傅說可以將明線稍稍遮蔽,兒子才讓她安裝。她說最喜歡自己的房間,因為可以貼很多年輕時與朋友去旅行的合照,我問為什麼不貼在客廳?她說『未死過咩?』」蔡穎儀指,房子裏一個人可以佔用的空間,暗藏着不平均的權力關係,在男性主導的傳統家庭,男性即使不居住其中,都有權力佈置。會不會只是基於業權問題?「但她有選擇,當初為何決定把房子只分給兒子?幾個女兒的經濟環境也不太好」。Mary是制度裏的受害者,後來卻參與鞏固這個制度。

收購強拍殺掉廚房

觀察家居佈局,蔡穎儀發現室內的家居佈置和住戶的生活習慣,很多時候並非獨立於社會環境,而是與房屋政策、社會發展方向緊密扣連。Mary的房子是唐樓單位,原則有個大陽台,反映當時建築者如何形塑或迎合大眾對美好家庭生活的想像。隨生活需要的空間增加,Mary多年前將陽台圍封起來,改建成廚房。「政府其實有法例規定不能這樣完全圍封,這算是非法僭建。」Mary的房子與附近許多相似的改建單位多年來都安然無恙,「但她的房子鄰近華倫街,早年地產業旺盛,收購計劃進行得如火如荼,有些業主不願意出售單位,但配合政府的強拍制度,有些物業併購公司就開始玩嘢」。Mary房子突然被控告僭建,她只好把牆壁拆掉,但沒有錢裝修,只得繼續將廚房保留陽台上,用紅白藍膠布稍微遮蓋,再用黑色垃圾膠袋將爐頭封起預防被雨水濺濕,「好天時她會出去煮食,下雨就只能吃麵包」。

士紳化影響居民日常

大坑近年經歷士紳化,以解決「市區老化」問題之名,一方面興建豪宅和高級商店,引入高收入群體,一方面將小商戶和原區住民驅走。酒吧和高級餐廳紛紛開立,原來也影響了居民的家居佈置和生活。「多了食店,晚上很嘈吵,也多了車輛駛近,塞車就會響鞍,低層住戶很受影響。」進入居住在戰前唐樓的葉太房子,看見二樓手繪花紋地磚盡頭的陽台,按下圖示,葉太便親身解說陽台對她來說是與家人聯繫感情的場所,平日喜歡與孫女並排坐在小膠櫈上觀看街景,但隨遊人漸多,周末他們會避免走出陽台。人多車多,有幾家人都為免小孩衣服沾上塵埃,把衣服統統掛到室內,窗外景致於是被遮擋,「士紳化影響了他們的生活,令他們家裏很亂」。

「這次嘗試實驗不同媒體如何影響歷史的敘述,首頁刻意用上卡通圖畫繪畫區域和家庭概覽,加上明顯經過剪接的雀鳥聲、學校鐘聲和粵曲,想要強調故事雖然真實,但仍然經過處理,經過我的敘述。大家其實也可以有自己的詮釋。」蔡博士和研究及創作團隊在網頁設計加入互動元素,讓「遊客」可以透過收集屋內特定物品,了解背後故事同時獲得樂趣。

「大坑家居圖志」網址:http://taihang.scm.cityu.edu.hk

文//潘曉彤

圖 //受訪者提供、網上圖片

編輯 //林曉慧

fb﹕http://www.facebook.com/SundayMingpao

相關字詞﹕每日明報-星期日WorkSho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