鬧市廢屋當真咁猛?

文章日期:2018年11月13日

【明報專訊】大家可能感到奇怪,在灣仔、銅鑼灣這些寸金尺土的市區,怎會有未被充分利用的地方?而在一些廢墟之中,例如南固臺、聖璐琦書院、嘉賢臺,更是灣仔30間鬼屋名單的「台柱」,難道真的是因為鬧鬼才被荒廢?

灣仔及銅鑼灣很奇妙,既是富裕的社區,卻也有不少窮人生活在其中。有人說,堅尼地道正好是富貴人家和尋常百姓的分界線,堅尼地道以南的半山是豪宅,以北則是普通民居。然而隨着時代變遷,灣仔及銅鑼灣社區面貌起了很大變化,新型大廈在區內拔地而起,舊建築物買少見少。在灣仔和銅鑼灣這些高度發展的地區,不少土地都曾經被重建過,甚至重建了兩三次。

中西合璧豪宅 或變證婚場地

先說位於船街55號的南固臺,這一座外形中西合璧的大宅,由富商杜仲文於1918年興建。大宅甚有派頭,屋外有噴水池及涼亭,兩層高的紅磚大屋後又有小天橋,連接主人和傭人居住的獨立小屋。事實上,20世紀初華人居住半山極為罕見,半山大都是外籍人士居所;其後隨着華人的社會地位逐漸提升,才開始打破這個壟斷局面。

從設計來看,南固臺完全是一幢典型的中式傳統糅合西式設計的建築物,現時的業主合和實業已於今年4月入紙向城規會申請,將南固臺及附近一帶的用地改成綜合發展區,而南固臺這幢一級歷史建築有可能被活化為證婚場地,不過目前仍然是廢屋狀態。南固臺最出名的鬧鬼事件其實不是發生在屋內,而是在門外,話說2003年8個女中學生組隊入內探險,其中3人在船街樓梯上忽然發狂,據稱變得力大無窮,最後需由警員綁起送院檢查。其實這些傳聞並沒有任何實證,但南固臺的紅色外牆在荒廢環境襯托下,的確營造出怪異的感覺。

「鬧鬼」書院 見證私校發展

南固臺旁邊的山坡臺1A地段,又是另一幢被荒廢的建築物──聖璐琦書院,也是灣仔鬼屋之一,不過這些鬼故事都沒什麼史實根據,不用太認真看待。相比起南固臺反映華人社會地位慢慢提升,聖璐琦書院卻另有意思,它見證了1970年代中學學位不足,政府要向私校買位的歷史。

英國政府在殖民地辦學,一般只會開辦數量不多的官立中學,然後鼓勵當地辦學團體開辦各類型學校,政府只提供津貼。當遇到學位不足時,便要向私校買位,以應付短期內的教學需要。當時這類私校大多建於大廈內,不但沒有運動場等設施,就連實驗室、地理室、音樂室都欠奉,而聖璐琦書院有運動場設於天台,已經算是設施較好的一間,所以當年可說薄有名氣。此外,聖璐琦書院亦反映出當年的校名傾向西化,如果學校有宗教背景也會較吸引學生報讀。聖璐琦書院校舍於1988年跟南固臺同被合和收購,成為上述綜合發展區的一部分。筆者認為,將這地方變成一所「香港私校發展互動博物館」,比現時淪為廢墟會更有意思。

半山屋苑 離奇空置近三十年

在新落成的聖雅各福群會大樓後面,就藏有一組3幢、外形貌似宿舍的屋苑──嘉賢臺。這座建築物外形特別,引來不少廢墟愛好者前來拍攝,目前卻因欠缺維修而日益破舊。據聞前業主廖創興在1990年建成這3座住宅時,本打算讓銀行職員居住,但建成後卻從無人入住,原因不明;即使1993年由同珍集團大股東牽頭的高威富有限公司以2.4億元購入,但易手後仍然空置。約10年前,聖雅各福群會打算重建大樓時曾提出聯合發展計劃,但業主沒有發展意欲,以致嘉賢臺荒廢至今。多年來香港多間傳媒都向高威富及大股東同珍醬油集團查詢,但得到的回覆只是否認空置決定與消防條例或山泥傾瀉等有關,總之就是對發展計劃未有定案,要從長計議。

半「廢」建築 高層「大空洞」

講到鬧市廢屋,銅鑼灣波斯富街的快樂大廈,說它是廢屋可能會有人反對,因為它的街舖以至二三樓的樓上舖仍然大做生意。不過,高層不少單位的窗戶已被拆走,形成一間間空洞的房子,這一種半廢棄的建築可算是香港的城市特色。

快樂大廈變成現時這個模樣,其實有一段故事。據說新的發展商在收購單位後,就把單位內的窗拆除;拆除窗後,雨水自然灑進屋內並滲入牆壁,影響樓宇結構。其他未有出售物業的業主,便向立法會議員求助,最終政府要求新業主還原各單位的窗戶。不過,翻查屋宇署圖則,原來每個單位內都設有長方形露台,只是舊業主習慣將露台以窗戶圍封,將原露台變成房間的一部分使用,但這改變有可能屬於僭建。新業主在重裝窗戶時,亦依法將窗戶裝回圖則上原來的位置,變成現時不少單位都露出一個大空洞的奇怪外觀。新業主的做法完全合法,但亦解決不了露台入水的問題。

灣仔的廢墟多的是,還有很多未能介紹,但很多廢墟的出現都和政策或法例有關,所以灣仔的廢屋都是活生生的教材。近年灣仔區議會引領風氣之先,推行灣仔廢墟導賞,讓市民從另一角度了解該區的歷史,為廢棄無用的地方注入新生命。在未有投入活化的費用下,就已經善用了這些廢棄的場地,誰說廢墟沒有用?

文:劉李林

統籌:陳詠詩

編輯:梁小玲

電郵:feature@mingpao.com

相關字詞﹕每日明報-專題

RELAT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