未來城市:建工傷紀念碑 是療傷也是讓民族向前行

文章日期:2018年11月18日

【明報專訊】剛過去的11月11日是第一次世界大戰停戰百周年,不少人前往英國西敏寺紀念碑,悼念一名無名戰士。

香港每逢到了11月的和平紀念日,官員會到和平紀念碑獻花,經歷兩次大戰,為喪命將領士兵立碑似是理所當然。

可原來在100年前,為戰死沙場且無法核實身分的士兵在權力象徵的西敏寺立無名塚,在當時來說是劃時代的做法。

透過立碑,可以警世,也可撫慰每個痛失家人的家庭以至整個國家,香港大學心理學系助理教授陳濬靈解釋,豎立超越時間的紀念碑,「更重要是處理大家的悲傷,叫你不要逃避,而是面對悲傷,因此紀念碑好重要」。

本港2009年環球貿易廣場(ICC)工程意外導致6工友喪命;港珠澳大橋工程亦相繼有20多名工人工傷離世,兩宗事件的遺屬均提出為離世工人豎立紀念碑,究竟應否為死亡工人立碑?什麼情况才應該為他們立碑?

立碑的意義又是什麼?

無名者入英雄塚 西敏寺創先河

一戰造成1700萬人死亡,單是英國就失去了100萬人,大多數是男性,當中許多人都很年輕,其中有數十萬人不知所終。一戰造成的巨大創傷超越人民的理解範圍,不知多少天過去,未亡人盯着大門看,希望兒子或丈夫從門口走進來,告訴自己,他或許已失去記憶,或許在一些偏僻的地方復元過來,他沒死,他只是還未回家。另邊廂,大量軍人戰死沙場,或找不到屍首,或見得屍首卻辨不出身分。終於,1920年11月,在一戰結束後兩年,英國為一個無名士兵舉行了一場前所未有的大型葬禮。從法國戰場帶回來一個身分不明的士兵,靈柩經過倫敦街頭的人群,埋葬在西敏寺。

將無名戰士安葬於西敏寺的想法由牧師David Railton提出,西敏寺院長Herbert Ryle付諸實行。開創了為無名者立塚的先河。無名士兵到今天仍然躺在西敏寺,一把劍在他身邊,吸引每年數十萬人參觀。

現在偶爾也會聽到來自民間要求立碑的聲音,「就像馬航空難,家屬要求立一個紀念碑,就是為了令事件有真正的結束。(碑石)代表事件在哪裏發生,發生了什麼事,因為記憶和地方緊連一起」,陳濬靈說。2014年馬航空難,在3周年時,緬懷遇難者的紀念碑在荷蘭阿姆斯特丹史基浦機場附近揭幕,「而九一一、一戰、二戰的紀念碑好重要的作用是提醒後人,先人犯過的錯,要去避免,提醒戰爭的破壞。」陳深嘆一口氣:「利用肉眼看得見的紀念碑,就像一個anchor(錨),組織過去事件的解讀,讓民族或家庭知道自己從哪裏來,要往哪裏去。」

應否立碑?遺屬 周聯僑 黃國健三方意見

國殤應為死難者豎立紀念碑,那為基建工程喪命的人立碑是否史無前例?答案是不。台北101大樓豎立了7座伙伴紀念碑,在七彩七巧板上刻上為興建大樓殉職的工人與所有參與者。香港萬宜水庫東壩路旁亦豎有巨型藍色錨形石,以紀念興建水庫時犧牲的工程人員。然而,2009年ICC興建工程中,6名工人在高層升降機槽工作台清理泥頭廢料時,急墮10層樓喪命,當時死者家屬曾要求發展商新鴻基建碑,包括死者許自廣的兒子許友昭,近日他向我們表示,2009年他曾提出但資方不接受他的要求,「加上當時協助我們跟新鴻基談判的工聯會表示此建議不切實際,後來就沒有進一步行動。到今日我仍然認為因工業意外離世的工人應該得到最基本的尊重,豎立紀念碑是其中一件可以做的事情。最少,對家人來說,能得到心靈上一點真正的安慰」。

ICC遺屬:最基本尊重

而上月通車的港珠澳大橋,自2011年動工以來,發生多宗工業意外,涉及香港與內地段共計20宗死亡,數百宗受傷。死者家屬亦要求政府建碑,工業傷亡權益會更在大橋開通當日發起「為港珠澳大橋殉職工人樹立工殤紀念碑網上聯署」,促請政府為死者設立紀念碑致意,至今已獲得850人聯署。

周支持:惟港地昂貴 工程旁建碑不可行

建造業總工會理事長兼工聯會副會長周聯僑表明贊成為殉職工人設立紀念碑,「不過香港地方好貴,大家都明,在每個工程旁建紀念碑不太可行。但業界都想工傷死亡的工友有個地方安身,所以我們五六年前曾經和信和地產討論過,在他們興建骨灰龕位時,在5000個龕位中,撥出1500個給在工作時犧牲的建築工人,可惜最後被流浮山城規會反對建龕,無成事。」

黃反對:每年多人死 所有人都立?

不過,另一名工聯會副會長、立法會議員黃國健則反對為建築工人建紀念碑,「其他行業工人會覺得你大細超,每年工傷死亡的建築工人相當多,是不是所有工人都要立碑?每一個大型基建都有工人傷亡,都要建?社會要有共識,而不是用有工人死來做藉口,來抹黑大橋。建機場時都有好多傷亡事故,又唔見叫機場建紀念碑?話工業傷亡事故是為港捐軀有點牽強。」

立法會議員張宇人則說:「根據政府數字,過去每年職業死亡個案徘徊200宗左右,2017年合共227宗,其中屬建造業的死亡數字為22宗,其餘則屬各行各業。香港官方設立紀念碑的傳統,主要是回應歷史重大事件,例如紀念兩次大戰中殉職軍人的和平紀念碑。過往也有民間團體為個別遇難事件,於自己地方設立紀念碑,後來成為法定古蹟。因此,紀念方式不限於由官方發起。至於香港政府是否應為個別職業死亡事件設立紀念碑,本人認為這有別於香港的傳統和做法,社會需要深入討論,是否認同這個改變。」

工權會:向死者及其子女交代

工業傷亡權益會總幹事陳錦康苦笑:「點解我哋社會會咁?表揚對社會有貢獻的人,有咩錯?這個是香港的良心。」他認為社會不斷教育下一代要懂得感恩,因此正正要立碑去感謝這班為社會承擔、貢獻的工人,「邊度要起紀念碑,自己決定啦,不是死者人多或少的問題,而公共設施更應該帶頭做這件事。我諗來諗去都覺得他們唯一反對的原因,是因為他們害怕面對現實,覺得這些是瘡疤。為何不是坦白面對,想辦法去改善呢?應該要立碑去提醒我們工程時要做好安全!」

陳濬靈亦指出:「現時社會好怕悲傷、負面情緒,逃避悲傷是好危險的。因為生老病死是必然發生,不能夠以逃避悲傷的心態去面對生命。創傷後遺症的徵狀就是逃避記憶,911發生後不想去曼哈頓下城,不提事件。不過逃避是會擴散的,你會慢慢由不敢去雙子塔、曼哈頓下城,到整個曼哈頓都不敢去。因此,我們會教患者循序漸進地面對。」陳濬靈認同為港珠澳大橋逝世工人立碑是一種尊重,「一條橋、一座城市,都是由人的血汗築成,有無人死都好,不要take it for granted。」他又提到日本東北地震之後,「有一些紀念碑是民眾有份參與的,設計、構思地點,民間多點參與,是日後可以考慮的方向」。

學者:建碑應增民間參與

陳錦康哽咽道:「港珠澳大橋出事的都是爸爸,一個碑可以向他們的子女交代,爸爸是因為社會建設而犧牲,而不是因為工業意外過身。最緊要告訴他們,我們是不會忘記他們的。」

【立碑篇】

文// 彭麗芳

圖 // 工業傷亡權益會 fb圖片、網上圖片

編輯 // 何敏慧

fb﹕http://www.facebook.com/SundayMingpao

相關字詞﹕每日明報-星期日WorkSho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