課程學相處照顧 面對「最後一程」無憾

文章日期:2018年11月24日

【明報專訊】跟何文炎處境相似的,有66歲的陳雪芳,今年86歲的媽媽,十年前骨膜發炎,動過手術,四肢力量仍急促倒退。陳雪芳轉做兼職,多花時間照顧媽媽,「開始時什麼都不懂,不知怎樣扶她站起、上廁所」。要留意的細節也多,簡單如幫媽媽抹臉,力度、姿勢都要講究,「我不慎弄痛她,她有脾氣,我心情也不好」。

掌握竅門 改裝家居生活更輕鬆

她自言「捱」了三四年,經朋友介紹下,才接觸到救世軍護老者服務,報讀不同護老課程,「首先學了正確的扶抱動作,讓我能幫她活動身體,再學習幫長者拉筋、洗澡等」,得知家居要改裝,便在不同位置安裝扶手,讓媽媽借力站起,「懂得這些竅門,媽媽沒那麼辛苦,母女相處也舒服了許多」。

不過,隨着年紀漸長,護老變得愈來愈吃力。現時媽媽要用步行架才能離牀,陳雪芳每早都會扶起她,以保持她下肢僅有的力量,亦有助呼吸暢順,「但我年紀不輕,身體都有勞損,腰骨不時會痛」。

五階段護老 循序漸進重整生活

救世軍護老者服務早於30年前開展,服務註冊社工李晴芳表示,護老一般分五個階段,首先是「準護老者」階段,提升人們要準備照顧長者的意識,「這類服務對象不多,通常到了『初為護老者』階段,長者身體剛出問題,家庭成員徬徨起來才求助。我們會提供關顧輔導、熱線諮詢,去幫家庭做規劃」。

約兩年後到了「主要照顧」階段,維持的時間或長或短,故在訓練以外,也要給予喘息空間,設立護老者互助小組,就是讓同路人之間傾訴心聲。

之後是「完成照顧」階段, 「不一定是百年歸老, 假如長者常出入醫院,護老者也要準備放手。有些護老者一聽到電話響就很敏感,怕收到長者過世的消息,這時要有善別服務,助他們做好心理預備」。

最後是「生活重整」,長者離世後,護老者的生活面臨很大轉變,「本來所有事情都圍繞着長者而安排,突然騰出了很多時間,年輕的思考是否再就業,年長的找興趣來填補空間,也有個案花了幾年才能過渡哀傷」。

護老者趨高齡 社會包容最重要

隨着人口老化,李晴芳預期,護老者將會高齡化,以60多歲的子女為主,社會也迫切需要改變。

「在社福機構支援外,社區教育都很重要,年長護老者帶着長者出門,可能有點『論盡』,其他人能否包容?」另外,若僱主能實行家庭友善措施,方便在職人士照料長者,也能減輕年長護老者的重擔。

她形容,長輩老去、退化在所難免,護老稱得上人生必經階段,關鍵是要令整個經歷變得正面,「有好的支援,長者和護老者關係能變得親密,家庭溝通增加,兄弟姊妹團結起來,這樣的話,長者離世後,護老者都能無憾」。

相關字詞﹕每日明報-人生下半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