實測保暖度透氣度 運動底層衣 保暖透氣可兼備?

文章日期:2018年11月30日

【明報專訊】天氣漸趨寒冷,一件保暖內衣,配搭適當的外層衣物,可抵禦寒冷天氣。戶外活動或運動愛好者流汗多,需要穿著排汗透氣度佳的底層衣,否則汗水黏着衣物,既不舒適又阻礙運動,亦容易讓熱量流失。一件好的運動底層衣既可保暖,又透氣排汗,有助調節體溫。各品牌也標榜自家產品效能,價錢動輒數百元一件,應怎樣揀?《明明白白實驗室》跟你拆解當中乾坤。

■保暖衣測試

市面出售的運動底層衣,價錢由二三百元至過千元不等。今次委託理大紡織及服裝學系,找來一件普通保暖內衣及4件運動底層衣作比較,以了解布料織法、纖維成分等,如何影響保暖及透氣度。

■熱流量度測試結果

◆膨鬆狀結構衣料 保存空氣

表現最好:E款極端天氣運動底層衣(熱流量0.038 W/m·K)。理大紡織及服裝學系助理教授葉曉雲解釋:「衣物輕巧薄身,但保暖程度高,因布料底層以膨鬆紗線(聚酯纖維製造)製成膨鬆狀結構,能夠保存更多空氣。」主要成分是美利諾羊毛的D款底層衣,保暖效果亦不俗( 0.040 W/m.K);最差則為A款一般保暖內衣(0.047 W/m·K)。

■透氣度測試結果

◆密度不高助透氣

表現最好:同樣是E款的極端天氣運動底層衣(空氣阻力0.025 kPa·s/m),葉曉雲表示:「布料織法影響透氣度,膨鬆狀纖維結構有助保暖,但由於編織密度不高,因此具相當透氣性。」A款一般保暖內衣(空氣阻力0.332 kPa·s/m)因為布料編織密度較高,導致透氣度欠佳,與E款相差多倍。葉曉雲教路,「運動底層衣買回家後,向衣物吹一口氣,如果空氣能穿過衣物,表示具一定透氣度」。

此外,E款排汗度亦最為理想,由於物料主要是聚酯纖維,並不吸水,而且編織密度不高,因此水分能快速擴散,透過布料織法以利「毛細現象」加速排汗。其次是B、C、D款運動底層衣,主要物料是美利諾羊毛,羊毛纖維可以吸收大量水分,並蒸發到空氣中。

◆運動底層衣與一般保暖內衣有何分別?

相較一般保暖內衣,運動底層衣在設計上需要滿足更多要求。

葉曉雲表示:「運動時,由於有不同程度的伸展動作,運動底層衣的布料需要具備良好的彈性及延伸性,以及良好的排汗透氣功能,使汗水快速排走,減少身體熱量流失。有些運動底層衣會使用不同布料或透過特別的剪裁,加強某些部位的透氣度。運動底層衣由於會接觸大量汗水,因此有防菌效能更好。」

◆既保暖又排汗 有可能嗎?

既要保暖又要排汗,如何做到?

衣物利用布料纖維的微細坑槽,產生「毛細現象」,使汗水從布料底層傳送到外層加以蒸散。排汗透氣度佳的底層衣,透過布料織法或改變纖維形狀以利毛細現象出現,加速排汗,透氣度高的衣物,有助散熱及排走汗氣。

至於保暖原理,大致分為三類:

1.把纖維製成中空或羊毛狀,減慢空氣流動,將體溫保留在人體表面,達到蓄熱效果,為最常見做法。

2.利用纖維材質的吸濕發熱特性,從人體濕氣換成液體的過程所產生的凝結熱,去提升布料溫度。

3.衣物纖維中加入特別化學成分,透過光轉換而釋放熱能。

物料織法影響保暖度

若纖維間保存愈多不流動的空氣,衣物便愈保暖。布料愈厚,保暖度亦愈高,但現時很多保暖衣以輕薄為賣點,生產商要從編織密度、織法、結構、纖維粗幼、捲曲及長度等方面着手,加強保暖度。所以即使採用相同纖維材質,如果以上條件不同,保暖效果亦有別,葉曉雲解釋:「例如聚酯(polyester)纖維可以製成即食麵的捲曲狀或意粉的直條狀,前者能保存更多空氣,保暖度較好。」

■小貼士

◆照一照揀透氣好衫

布料透光 透氣度佳

如果要在嚴寒環境下做高強度運動,建議選擇保暖度高、透氣度及排汗表現佳的專業運動底層衣。底層衣的厚薄,影響透氣排汗性能,愈厚愈不利透氣排汗。將衣物置於光線下,如果布料透光度高,代表透氣及排汗度相對較高。

羊毛柔軟 天然防菌

美利諾羊毛(merino wool)纖維細長,排汗速度較人造纖維略慢,但勝在手感柔軟,透氣及保暖度佳,而且天然防菌,長久穿著不易產生異味,若是做一般強度運動,是不錯選擇。

人造纖維如聚酯,吸濕及透氣度較低,但可透過布料織法、改變纖維形狀等來改善,以及提升保暖度,如E類底層衣,但觸感不及美利諾羊毛柔軟。此外,若運動底層衣需要具防風功能,可留意頸部、手袖或前幅位置,有否採用擋風或加厚設計。

資料來源:葉曉雲

■知多啲

◆國產發熱背心 升溫至73℃可致燙傷

近年興起一款發熱背心,接駁移動電源後背心變暖,內地、韓國、美國也有生產,其中在內地網購國產款式低至200港元便有交易,究竟安全嗎?

記者網購了一款每月銷量逾2000件的國產發熱背心,委託理大電機工程學系測試其安全度。據資料顯示,背心具3段熱力控制,分別是25℃、35℃、45℃,有智能控溫功能。按胸口溫控開關兩秒,背心便會加熱,5分鐘後自動轉為中溫控制。用家亦可手動選擇持續高、中或低溫加熱。

背心的發熱線分佈在頸部及上背部,樣本的發熱原理簡單,理大電機工程學系教授鄭家偉表示:「接駁移動電源後,電流流過發熱線發熱。」我們選擇持續高溫加熱模式,在靠近發熱線的布料上測溫,大半小時後,發熱線位置溫度高達72.9℃。據台北的國泰綜合醫院資料顯示,當皮膚接觸70℃的水,只要1秒便會引致燙傷;49℃則是10分鐘。鄭家偉提醒:「必須穿上衣物打底才穿發熱背心,以免皮膚直接接觸熱源,而且不宜睡覺時穿上,以防長時間接觸發熱線而燙傷。」

他又補充:「發熱背心電源輸入為5V,電壓低,相對安全,但此樣本沒有溫度感應裝置,高溫時不會截電,所謂的智能溫控,應是由時間掣來控制,所以穿著時要留神,避免長時間持續高溫加熱。」

■今期專家

◆葉曉雲(香港理工大學紡織及服裝學系助理教授)

◆鄭家偉(香港理工大學電機工程學系教授)

文:李佩雯

編輯:王翠麗

電郵:feature@mingpao.com

■有片睇

想揀件適合自己的保暖運動底層衣?立即去片:goo.gl/DkVDPL

相關字詞﹕每日明報-生活科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