誰說本地薑唔辣!

文章日期:2018年12月04日

【明報專訊】俗語有云:「本地薑唔辣」,泛指本地人往往覺得自家產物不如舶來貨。雖然俗語這樣說,但到底有多少香港人真正吃過本地出產的薑?其實平日在街市買到的薑多半來自內地,誰有資格評定本地薑的辣度?荔枝窩村就有一群熱心人,在這幾年成功種出有機靚薑,再加工成不同的副產品出售,為本地薑開路。聽說,「本地薑」小小一截已鮮香撲鼻,比「過江龍」還要辣!誰還敢說「本地薑不辣」?

位於沙頭角的客家圍村荔枝窩村,歷史逾300年,上世紀50年代有400多人居住,村民以務農畜牧為生。70年代移民潮下,村民大舉遷出,現時村內原居民只剩約4戶。2014年香港大學社會科學學院策動永續發展坊聯同綠田園基金、長春社、香港鄉郊基金等,開展「永續荔枝窩︰農業復耕及鄉村社區營造計劃」(下稱「永續荔枝窩」),向村民租了40萬平方呎地,再請來專家和義工,一同開荒耕作,推廣永續生活。

有機耕作 山水灌溉不用化肥

「永續荔枝窩」開始時以種植水稻為主,但發展下來,較易種植、產量又多的薑,現已成為計劃內產量最高的農作物,記者在田間隨處輕搓薑葉,手指即留有餘香。農夫溫子欣3年前加入計劃,「這兒(農地)本身好荒蕪,『永續荔枝窩』首兩年以種植水稻為主,一開始只有一小塊薑田。由於薑容易打理,產量多品質好,而又易於加工儲存,後來便改為種薑為主,結果愈種愈多」。薑田的面積已有1.5公頃,產量由2016年產400斤,增至去年年產500斤,今年底的產量預計達到1800斤。

荔枝窩村內的薑田實行有機耕作,以山水灌溉,不下化肥。薑種則來自雲南羅平,包括肉薑及小黃薑,兩者同屬薑科薑屬植物,平日均可在街市買到,不過小黃薑較少見,因其調味效果較佳,坊間價格稍高於肉薑。「小黃薑如尾指粗,肉薑則如拇指粗。」溫子欣說罷便取來兩款薑,相比之下,小黃薑的薑身較幼,表面紋理較密,色澤較亮。分別以指甲用力一捏,小黃薑散發氣味明顯較肉薑辛辣。

「十月生薑小人參」

民間有「十月生薑小人參」之說,踏入12月,立冬過後,就接近老薑收成之時。「薑播種後約3個月便長成子薑,大約6個月便成為粉薑,10個月左右則是老薑。」她指薑雖然種植期長達1年,但人手需求較一般農作物為低。「我們於2至3月下種,4至8月需勤於除草、堆泥、施肥,9至10月接近收成時,可停止施肥,除非遇大雨、旱季,或雜草叢生,不然可任由薑樹自然生長,不像種菜般要每天打理。」薑收成後自留種,翌年2至3月便可再下種。不過,薑田會因養分大量流失而出現「連作障礙」,一般同一塊田不會連續兩年種薑。

粗生易長 愛陰濕忌水浸

她指出薑雖然粗生易長,但種植上需小心控制水量。「薑容易霉爛,不可長期浸水,下雨時河流氾濫,便要即時挖深坑道,清理排水口以解決水浸。薑雖『忌水』,但若遇旱季,亦要加以灌溉,確保泥土適量濕潤,薑種才能發芽成苗,不致延誤生長期。」

堆泥亦是種薑的重點工序之一。「薑為喜陰作物,需陰濕環境才能長得好。施肥後會快速橫向生長,需及時堆泥覆蓋突出的薑身。」

向她請教如何分辨薑的好壞,她笑說﹕「好的薑外形肥大,用手輕揑時質地結實,沒有表面傷痕,亦沒有變黑蟲蛀,放到鼻前,便會聞到帶辣鮮香。」

鮮薑加工 推動本地農產

「永續荔枝窩」去年底改名為「滙豐永續鄉郊計劃」,項目推展至其他鄉村。項目主任梁凱珊說:「我們希望在繼續發展生態農業的同時,進一步推動農夫和加工者合作,為本地農產品增值,達穩定產銷,推動可持續的社區經濟發展。」本地農產加工品牌「好夠薑」,便是其中之一。

為了讓農夫專注耕作,2016年底7名義工組成了加工團隊,發展為品牌「好夠薑」,現由尹子欣、任麗珠、徐慧珊3人持續營運。徐慧珊說:「荔枝窩村離市區較遠,將鮮品運出去賣不太可行,而鮮薑只能保存約1個月,所以我們將鮮薑簡單洗淨切片風乾,製成乾薑片或薑粉,便可長時間儲存,亦可嘗試進一步加工,製成其他產品,旨在讓本地薑製品全年有售。」

兩年間,品牌發展逐步成熟,由起初只是將鮮品變乾品出售,至去年開始研發更多不同類型產品。任麗珠表示3人都對手作有興趣,享受發掘薑品加工的不同可能。舉例,薑茶一向予人嗆辣的印象,但好夠薑的「夠薑茶」,配方就在肉薑以外,加入了同產自荔枝窩的薑黃、馬草和香茅,微辣不嗆,清香回甘,卻同樣驅寒暖胃。

「好夠薑」團隊沒有固定工作時間和地點,3人自動自覺合力完成工序。尹子欣坦言生意利潤很低,但大家的心態都是以支持本地農業為主導,盼助本地農產面向市場。來年收成期將至,團隊積極開拓銷售渠道,除了網上出售,亦計劃於本地小店寄賣。

肥大 好薑(圖)

生曬 風乾(圖)

甘甜 薑茶(圖)

純素 薑醋(圖)

文: 夏綽蔓

統籌/陳詠詩

編輯/王翠麗、王俊杰

美術/謝偉豪

電郵/feature@mingpao.com

相關字詞﹕素食 薑片 好夠薑 小黃薑 肉薑 永續荔枝窩 荔枝窩 薑醋 每日明報-飲食

RELAT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