柏架山藏香港第一吊車

文章日期:2018年12月11日

【明報專訊】高度532米的柏架山,在全港的山峰排行榜中十大不入,但已是香港島的第二高峰。每日都有不少港島東居民登山晨運,是一座親和力十足的山峰。

親切歸親切,大家卻很少注意到柏架山上隱藏了很多「歷史」,誰會想到逾百年前山上竟有休養所,以及全港第一組吊車系統?

柏架山上有軍事爐灶,相信大家略有所聞。說得清楚一點,柏架山上共有3組大型爐灶和一些零星爐灶,大部分於二次大戰前建設,但也有些爐灶在更早期已出現,主要為山上工作的工人提供伙食。目前這些爐灶已成為保育遺蹟,旁邊還豎有說明資料。

廢棄練靶場只宜遠觀

在最大組的軍事爐灶旁邊,原來隱藏着一個廢棄練靶場。它的位置其實就在熱門行山路線旁邊,因為四周長滿樹木,大家才沒有留意。雖然現在練靶場已經荒廢,但當年的建築物及設備仍然存在,只是大家常將它們看作水塘或水務設施。練靶場位於柏鰂石澗下游、鰂魚涌樹木研習徑內康柏橋的南方,與最大規模的軍事爐灶,分別位於澗的左方和右方。

不少人都知道爐灶二三事,這個百年前的練靶場卻是寂寂無名。目前在練靶場內,我們仍然見到一座狀似涼亭,實際上是供射擊練習用的巨型「擋彈牆」 (作用是保護工作人員),一間被泥土掩埋了部分空間的貯物室,以及4組用來放置標靶的金屬架。這4組金屬架上的標靶由滑輪帶動,可以節省人力,但不知就裏的人未必會知道它的作用,只會當成廢鐵看待。

參考英國陸軍部(War Office)1913年繪製的香港地圖,這地方在地圖上被標示為Tai Koo Rifle Range(太古來福槍練靶場),而於1911年10月9日報章The Hong Kong Telegraph亦記載了這個練靶場擴建後的開幕儀式,報道指擴建後練靶場分設有3組射擊距離的設施,而直至1941年為止,亦不時有關於練靶場舉辦射擊比賽的報道。雖然這裏四周沒有任何圍封,但始終曾經是練靶場,場內有可能遺留一些危險物品,為免誤觸受傷,最好還是遠觀而不宜貿然闖進。

開放式吊車創香港先河

除了練靶場、軍事爐灶,如果告訴你柏架山上還有一項世界級的大型建設,出現時間比軍事爐灶還要早,熟悉東區的你會相信嗎?這個世界級大型建設,就是由鰂魚涌祐民街附近通上柏架山大風坳的吊車系統,這組吊車在康柏橋以南那一段地方,使用的空間幾乎跟練靶場、軍事爐灶一樣,只是大家佔用空間的歲月不同,所以才沒有衝突,世事真的很有趣。

吊車系統在1893至1932年間,由太古自行營運,是全港第一組懸空吊車系統,以當時的技術來說非常先進。當年的吊車只有兩架,設計屬於開放式,可讓6人同時乘坐,和現時昂坪360或海洋公園的密閉式車廂有很大差別。這組曾經光輝的吊車系統,目前只餘下一組組吊車石墩藏身密林之中,大家只要沿着柏鰂石澗的西面向上行,就有可能發現這些大石墩;當中一組由4塊大石墩組成,亦是目前最大型的吊車遺蹟。現時已被發現的吊車石墩有8組,但仍有逾10組藏身樹林中。其實要找出它們的位置也不太難,因石墩呈直線等距分佈,不過要穿林開路,卻非易事。

昔日休養勝地 油燈照明

到底為什麼要興建吊車?話說吊車在山上的終點站是大風坳。1893年,太古洋行在大風坳興建了兩座休養所供高級職員及家眷避暑,吊車正好就是當年最時髦的交通工具。到了1911年,太古洋行又在兩座建築物中間加建第3座,自此休養所成為山上最大型的建築。不過,這所大型建築並沒有安裝電力設施,一直只使用油燈照明。

到了1931年,太古洋行有意放售或出租休養所,曾於The Hong Kong Telegraph上刊登廣告,指建築物非常適合用作醫院或學校,但最後無人問津。到了1932年,運作約38年的休養所難逃被清拆命運。現時在大風坳上只可見到當年休養所的地基,從大風坳涼亭後方登上畢拿山的梯級旁有一個已廢棄的日軍洞穴,洞口就有一塊標明R.B.L.63的界石,證明這裏曾有一座建築物。至於吊車系統,也因為維修和操作困難,加上休養所已空置,於是在同年也被拆卸。

柏架山上還有其他廢棄的水塘和水壩,也是由太古洋行興建,以配合旗下的太古糖廠、船塢運作和照顧民生需要。此外,就是為數不少的二次大戰日軍洞穴/地道,分佈在山頭各處,各有特色,為柏架山帶來神秘的一面。

柏架山除了是晨運行山的好去處,透過廢墟研究和廢墟導賞活動,可描繪出早期香港的工業發展環境,絕對是有趣的歷史話題。

文:劉李林

編輯:梁小玲

電郵:feature@mingpao.com

相關字詞﹕每日明報-專題

RELAT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