修物生活:快修小智慧 化腐朽為神奇 飯勺當水龍頭用

文章日期:2018年12月16日

【明報專訊】「『快修』(Quick-Fix)是最目標為本的創意。」現於南京大學任教的表演藝術家Bill Aitchison說。家中水龍頭壞了,買個新的;樹被吹倒,被棄在路邊,城市人處理生活大大小小損壞不外如此。Bill Aitchison二○一四年遷往北京,漸漸發現公共空間有許多低成本、不好看,卻非常管用的「修理方法」,資料庫至今儲存逾二百張圖片。最近他在油麻地碧波押完成短期展覽,分享近月在港遇見的快修。他認為快修不止反映小市民所需,甚至整個地域制度。

何謂快修?

「我記得第一件拍的快修,是剛剛搬入北京時,在住所前的樓梯每一級都很闊,有人便將石塊放在級與級中間,老人家不用跨太大級。當時我照樣踏上去,直接用,沒有思考它是什麼。」Bill Aitchison擁有逾二十年戶外及舞台經驗,早在一九九三年,他在英國和夫咸頓在社區漫步演出,上月才在本港帶領「電影深水埗之旅」。逛街,乃其一生志業。回想初到北京需要習慣文化差異,幾個月後連霧霾都適應了,街上某些東西卻持續令他感到奇怪,就是快修。快修通常是人們為解決一個實際問題,因地制宜的產物,大部分外觀都很醜。當時他還未想到用「快修」二字,然而由於生活裏頻繁地出現,驅使他持續拍攝和記錄,慢慢理解為一種現象。

無意創意 完美組合

一把剪刀,直插入飯煲,代替壞掉的按鈕;一個飯勺,變作水龍頭;Bill Aitchison珍藏中有不少「騎呢」紀錄,他認為市民在無意中發揮創意,卻能成就完美組合。從小在倫敦長大,他說當地沒有類似「動手做」東西,尤其在公共空間,或者多數請技工來修理。

解體物件「起死回生」

在專業專科教育的社會裏,人們容易受限於指定方法,快修卻打破分類。當他在中國四處拍攝時,市民往往感到好奇,有時質疑他是否來整頓市容。這些小智慧平時不甚被留意,在陌生人眼內卻有全新的欣賞角度。投身表演藝術的Bill Aitchison認為,每當看見快修出現他便能聯想到對方如何想出修理的方法。

他展示一張膠椅的照片,哭笑不得。椅背織上大量膠帶,向下縛至三隻椅腳,貌似精密力學,將解體椅子「起死回生」。可見快修有時不快,反倒花上更多心機,他讚道:「很漂亮啊!」

最深刻 窩仔山佛像

為免重複,他不會拍攝資料庫已有的快修種類。走過廈門、南京、香港等地,他分析快修呈現中國地理環境差異,由於南部雨量充足,所以有大量去水的快修,相反北部則較多收集雨水的。提及最深刻的快修,就是在香港拍到。暑假時他來港準備劇團演出,走到石硤尾窩仔山,看見簡陋木牌一堆佛像。當時剛好有些市民在清潔及更換材料,他說﹕「我感到的是關懷,那些木牌都是不甚值錢或棄置的東西,但就在地弄了一個信仰的地方,人們很細心處理。在英國連繫到宗教的東西,彷彿都有點過度設計,街上亦難有此文化。」他指出美國紐約的Park Slope聚集意大利人,每逢聖誕節都有人在街道佈置宗教裝飾,風格較為家庭式,具異曲同工之妙。

實用至上

「真心說,我幾喜歡有些快修完全沒有留意美感,百分百實用,或者看起來生出一種新美學。」他續說。平時逛街,不知大家有否留意街檔石墩的鐵枝上,偶爾套着膠樽,為何?因為要避免入水,鐵枝是用來撐開路邊攤檔傘子或帳篷的,果真好用亦不怕被偷走。Bill Aitchison指出設計原意是既美觀又實用,但現時為了配合消費速度,產品多側重外觀。再者,商家投放很少資源研究生常日活裏什麼才真是必需。對於淘寶購物愈來愈廣泛,他說或會影響快修創意程度。然而由於貨品質素參差不齊,可能衍生更多快修。例如,他留意到許多單車車頭燈新淨但易爛,需要用膠紙貼緊。

治標不治本?

「如果你想到一個剛剛滿足需要的方法,為何要做更多?哈。」Bill Aitchison認為有些快修才是真正合適(right fix),彌補產品不足。不過他承認快修只是一個短暫方法,處理表徵,不會解決問題根本,其負面影響更大。例如有次在內蒙古前往機場時,必要經過一條陡斜道路,地面因寒冷天氣結冰,卻無危機管理及妥當措施。他說警察截停每輛車,認真地檢查乘客有否佩戴安全帶,恍如一個「快修」方法但幾乎沒用。Bill Aitchison引用胡適短篇文章〈差不多先生傳〉,描述差不多先生凡事得過且過,到頭來病危時更認為醫生及牛醫都差不多,接受治療即死。

記錄快修 反映制度問題

公共層面,快修是一種城市面貌,反映制度問題。去年他發表論文整合計劃,以美國社會學家Erving Goffman「前台後台」理論切入。「前台後台」指人於社會扮演不同角色,前台就要順從一些角色要求。Bill Aitchison代入城市亦有前台後台之分,快修正正反映後台風景,更暴露在公共空間,逆佔前台。當中最明顯是舊式住宅不時有電線外露,千絲萬縷扭作一團,人們為取電便加一條,甚至偷電,明顯缺乏規管或組織整理。去年他因地區藝術計劃「Way-Losing」闖至廈門集美區,發現遠離旅客聚集的地方,電纜柱竟用竹枝代替,粗糙地交差插於地上架起電纜。於曾厝垵區更有一座丟空六年的現代主義建築,於未興建完成的位置設有木枝及扶手,令人感覺建築有人使用,為完全「化妝式」快修。

「因為城市發展或各種問題,某些快修可能會消失。一開始我曾深思會否抱過多獵奇眼光,但以我所知,中國沒有人明確地收集快修。那麼珍貴的東西,我希望可以記錄下來。」Bill Aitchison說會繼續執行計劃,分階段研究及展出。無奈是其展覽結束不久,展出場地碧波押傳出接到藝發局通知,面臨閉館危機。未知,能否出現一些快修的可能?

文//劉彤茵

圖 // 受訪者提供

編輯 // 蔡曉彤

fb﹕http://www.facebook.com/SundayMingpao

相關字詞﹕每日明報-星期日WorkSho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