跟着印象派蜑家女 回到中美貿易起點

文章日期:2018年12月21日

【明報專訊】中美貿易戰暫時「停火」九十日,前景依然未明。香港海事博物館最近剛好舉行展覽「花旗飄洋——1784至1900年遠航來華的美國商人」,構思至籌備前後約四年。十八世紀末美國獨立戰爭完結後旋即派船越洋至中國廣州,為西方遲來者,主要售出補身產品及棉花,並大量買入瓷器等工藝品。展覽有約二百項珍品,一幅西方印象派蜑家女畫作,一隻廣彩天使,正好反映中美貿易早期歷史。

「中國皇后號」是首隻由美國東岸出發至中國的船隻。展覽兩年前正式開始籌備,館方向美國大都會藝術博物館、哈佛商學院貝克圖書館、美國費城藝術博物館、滙豐歷史檔案庫等多個海外及本地單位借來藏品及歷史文獻。一步入展場,觀眾便可見到首隻訪華美船上的物品,費城獨立海港博物館收藏一張當年的海上通行證,上列有十四個頭銜,顯示美國國會不敢得失中國任何一方。船隻一七八四年二月由紐約出發,橫越大西洋經好望角駛入東南亞,約半年後抵黃埔港。剛剛獨立的美國急不及待發掘市場,事先蒐集好資料,得知中國需求花旗參、海參、皮草等商品。

「新人類」 瘋狂愛上中國瓷器

初到貴境,美國船務總監山茂召(Samuel Shaw)寫下所見所聞。香港海事博物館副總監(策展及藏品)陳麗碧指出,札記寫及中國人分不清他們是什麼人,山茂召便攤開地圖介紹,他們因而被稱為「新人類」。翌年中國皇后號載滿茶葉、瓷器、絲綢回美,貨品大受歡迎,燃起商家對東方市場的野心。當時乾隆實施一口通商,只容許廣州作為唯一對外貿易口岸。至一七九○年代廣州商圈中美國貿易總額已超過前行者荷蘭、丹麥、法國,僅次英國。

「鷹翼天使」瓷器精品 景德鎮製造

眾多商品中,美國市場對中國瓷器可謂最為瘋狂。欣賞一件精工,總比起言語及文化了解直接得多。透過中國工匠的手藝,美國人隔洋建構抽象的東方印象。陳麗碧說好些美國總統曾收藏瓷器精品,今次館方向多間美國博物館借來多件寶物。珍貴展品包括首任總統華盛頓指定製作及購買的碟子及金蓋碗,中間有一個鷹翼天使正在吹奏,果真中西合璧。陳麗碧補充上有辛辛那提協會(Society of the Cincinnati)的圖案,協會由參與獨立戰爭的軍官組成,旨在聯誼及紀念獨立,一開始由華盛頓帶領。全套瓷器有數百件精品,陳麗碧說:「先由江西景德鎮製作陶瓷,高溫燒好藍色的青花紋,再送至廣州作瓷繪,以低溫再燒一次,因此顏色很立體。」另一套繪滿雀鳥、小孩碟子乍看以為普通,中央其實有總統尤利西斯‧格蘭特(Ulysses S Grant)名字縮寫,乃香港或廣州製造。原來格蘭特仍未成為總統前曾到訪香港,陳麗碧指有機會是其太太親自選購,現由費城博物館收藏。

美商陸續在廣州設立商行,衍生「四大洋行」及常駐代理商,加上蒸汽船技術發展,貿易日漸頻密。陳麗碧分析美國中層人士能夠負擔購藏中國瓷器,大戶人家更訂製繪有家族紋章及名字的專屬精品,進一步擴大需求。有趣的是,工匠在複製西洋圖案時偶爾「水土不服」,最常見為串錯字。工藝方面今次溫特圖爾博物館藏借出一個珍貴酒壺,估計出自一八○○至一八一○年。工匠按照一幅華盛頓肖像版畫繪上壺身時,連版畫以網格線打成的陰影也畫出來,而非自行轉成柔和的深淺顏色。「瓷器熱」勢如破竹,富商開始舉辦有關收藏的展覽會。至一八七六年清政府應邀參與費城世界博覽會,以五花八門手工精品吸引商機。

一名蜑家女嬌俏地倚在岸邊,雙手戴着玉鐲,左手輕擱在藤帽,畫風卻是印象主義。作品出自傳奇畫家喬治錢納利(George Chinnery)之手。除瓷器,不少得畫作。鴉片戰爭前美商均到廣州十三行交易,駐居當中「美國館」,衍生多元文化交流。外商當時流行畫人像、港口風貌速畫等,主為紀念所用。納利生於英國,二十多歲便前往印度,輾轉來到澳門、廣州、香港。他影響不少在粵中國畫師,包括其助手關聯昌(洋人稱為庭呱),關喬昌(洋人稱為琳呱)。其作品主題靠近當地生活,陳麗碧伸手指着其《蜑家船婦肖像》說:「你可見到女子是裸足的,代表是一些比較低下階級,如果是有錢人家早就紮腳了。然而,這類沿岸蜑家漁民正正是美商最早遇上的一批人。」

「畫中畫」突破 構圖富現代感

有見外銷畫有利可圖,廣州畫師自然應用西方風格及顏料,增添生意。畫業蓬勃,至十九世紀中後期本港中環皇后大道中亦出現相關外銷畫店。場內展示一幅《以廣州江岸為背景的母子肖像畫 》,出於一八七○年。陳麗碧指油畫背面寫有「河南關漢記」,應為一家專繪外銷畫的廣州畫室。可見作品採用西方視點方法,具前中後距離景物,人物有陰影部分。陳麗碧認為「畫中畫」非常突破,構圖有現代感:「窗外細緻繪有遠處的船隻、建築物及旗,人物躺着,究竟他們是否在『花艇』內,抑或只是在畫室中。而窗真是窗,還是只是一幅掛畫呢?」今次展出中國畫家順呱繪畫莎劇《馴悍記》一幕,另有一幅《美利堅夷商、夷婦像》墨筆畫,風格貼近中國傳統,可作對比。

「開始美商都是賣花旗參為主,去到中段及後期,他們發現中國幾乎『只需要鴉片』。」陳麗碧說,今次展覽嘗試以商品、手工產品切入,但當中不能避免談及鴉片戰爭,所以展出有關畫作及簡單資料介紹。她指出當時美國在華四大洋行中,同孚洋行與魏特摩洋行曾拒絕參與任何鴉片貿易,大商繼續力售棉紗等產品。然而中國於一八四二年戰敗第一次鴉片戰爭,簽下連串不平等條約,美國亦有分一杯羹,主要關乎關稅控制、港口建設與法律等。陳麗碧續指,文初提及的船務總監山茂召曾在札記寫道,美商初抵時,中國人曾表示沒有英商重視階層高低,較為輕鬆及平等。然而對方亦指這只不過是時日問題,他們「來日都一樣」。現在世界已成全球化經濟,幾番洗牌,手工品承載錯綜複雜的絢麗,更繞過兩國貿易風眼,現在姣好地立於維港海旁一角。

■「花旗飄洋——1784至1900年遠航來華的美國商人」

日期:即日至2019年4月14日

時間:周一至五上午9:30至下午5:30;周末及公眾假期上午10:00至晚上7:00(明天冬至於下午4:00閉館;農曆初一、初二休息)

地點:中環八號碼頭香港海事博物館

門票:$30

查詢:3713 2500

網站:www.hkmaritimemuseum.org

文:劉彤茵

編輯:蔡曉彤

電郵:culture@mingpao.com

相關字詞﹕每日明報-文化力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