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年後拆卸 隨時代變身 怡東酒店最後倒數

文章日期:2018年12月29日

【明報專訊】香港怡東酒店即將迎來最後一個大除夕。

這間曾是全港最大的酒店,自1973年起一直見證着銅鑼灣的更迭變遷。由殖民地初期的「東角」到今天的繁華地段,銅鑼灣的天際線不斷起變化。明年4月,大業主怡和集團會將酒店拆卸,改建為大型綜合商廈。

梳理怡東的歷史脈絡,就像翻開香港一段殖民史。

曾是全港最大酒店 查理斯到訪

怡東酒店於1973年開業,屬老牌英資洋行怡和集團旗下文華東方國際持有。酒店樓高34層,坐落銅鑼灣告士打道281號,初期有1003間客房,曾是全港最大的酒店,連英國王儲查理斯亦曾於1979年到訪。酒店坐落的地皮原叫「東角」(East Point,即今日銅鑼灣東角道、怡和街、渣甸坊一帶),由怡和洋行於1841年6月14日經代理人摩根於澳門投得,是港英政府賣出的首幅地皮。由於東角地形向北突出,自中環向東眺望有如一隻角而得名。集團出版刊物《怡和洋行百年史略》曾提及「他們在東角修建了房屋,建立了總部。一座簡易的貨棧,延續使用到1923年」。過去此地曾是船廠、糖廠、貨倉,直至70年代開始成為酒店,明年3月後即將拆卸,再改建成綜合商業物業。

銅鑼灣大地主 街名與怡和息息相關

「東角」的角色隨時代一直變遷,縱使英資影響力大不如前,但街名仍是體現時代變遷的最佳物證。怡和洋行英文名Jardine Matheson,由兩個創辦人名字William Jardine及James Matheson合併而來,怡和作為銅鑼灣大地主,在該區至少有11條以其持份者命名的街道,較為人熟悉的有渣甸街(Jardine's Bazaar)、渣甸坊(Jardine's Crescent)、勿地臣街(Matheson Street)、波斯富街(Percival Street)、百德新街(Paterson Street)等。至於集團為何在芸芸地皮物業中,選擇現址建成這幢劃時代的建築物,香港怡東酒店總經理及地區營運副總裁范禮杰(Torsten van Dullemen)解釋:「這邊(告士打道沿海一帶)很多都是填海地,當時公司打算建一座大型酒店建築,需要hard rock(堅硬土壤)才足以安全承托,故特意選這片非填海土地。」

今天怡東酒店仍能在海旁眾多大廈中突圍

而出,原來酒店設計出自著名建築師手筆。根據1970年出版、正在酒店大堂展覽的集團刊物The Thistle,酒店設計乃由著名建築師甘銘(Eric Cumine)操刀;而與怡東同年開業,已拆卸的中環富麗華酒店,還有蘇屋邨、廣華醫院、海港城等多個標誌性建築同是出自甘銘手筆。

名師設計 受日本「代謝派」影響

香港大學建築保育學部主任李浩然表示,怡東酒店屬於現代主義建築設計,並受到日本「代謝派」(Metabolism)影響,「酒店外形特別,不像典型現代主義建築,受代謝派影響但並不明顯,香港很多建築設計都是這樣,不會跟足,同類設計有中環怡和大廈」。

「代謝派」現代主義建築派系由日本二戰後新一代建築師發起,特徵是外形模仿模組化設計,如砌lego,李浩然說:「代表作品有日本中銀膠囊塔(1972年),像由一件件相同的組件組合砌成,但很多時只是得個『模組樣』,不是真正的模組化構造。根據怡東的外觀及施工速度,應是採用了真正的模組化結構,才能在短短18個月完成建造工程。」翻查資料,外國媒體Post曾於1972年末的報道提及酒店前後只用了18個月便完工,打破了當時世界紀錄。

酒店取名怡東,寓意怡和洋行在港島東面的物業,她亦是集團唯一一間沒有以「文華東方」為品牌的酒店,范禮杰表示因應市場定位不同,「文華東方旗下的酒店客房較大,有豪華泳池等設施,我們不想客人混淆。怡東客房多,面積亦較小,特色是服務標準與文華東方劃一,有更高性價比」。酒店於1973年開業初期,客房價格為每晚66港元起,而1974年中環往港島東小巴單程收費為5毫,1975年一間普通西餐廳聖誕大餐每客約20元。

怡東開業初期,有許多新嘗試,如開設碧麗宮夜總會,邀請法國著名的癲馬夜總會來港長駐表演。另外,怡東亦是全港首間聘用女房務員的酒店;Glora是酒店服務年資最長的員工,1979年只有19歲的她到怡東應徵,轉眼40年,今天已是助理行政管家,負責管理及指導眾房務員。加入怡東前,她曾在一家五星級酒店西餅部工作,但自覺不合適,「我不太喜歡對客,傾向自己一個靜靜工作,剛好這裏請房務員便試試,多女同事較開心」。她入職時月薪約1000元,對比1970年代末,渡海小輪票價4毫的物價,在當時來說,已算是一份很不錯的職業,「我上一份做船務文員,月薪只是600元,加上這裏提供制服,包膳食,除了車費,基本是淨賺」。

會展落成前 大型展覽舉辦地

細心看看,酒店員工名片、制服上的襟章,都刻有酒店商標中文字「會」字 。除寓意「見面」外,亦反映酒店業務重心。在灣仔香港會議展覽中心落成前,怡東曾是本港各大型展覽及會議舉辦場地。酒店資深採購員Gary入職前曾在玩具公司工作,當時其公司也曾到怡東參展,展場就在客房內,「那時怡東好出名,玩具展也在這裏辦,我都有份在房內起陳設架擺玩具」!

歲月流逝,當初加入怡東的小伙子,今天都已成了中年人。咖啡室餐廳經理Ken想起自己加入酒店時才17歲,也是他人生的第一份工作,由1991年一直做到現在。他憶起當時酒店對員工的英語要求沒現在般嚴格,只有中三學歷的Ken笑言當初「只識good morning及goodbye」,時任經理注意到他的困難,於是每天下班後堅持親自教授他有關餐飲業的英語,「慢慢逐少教,每天20分鐘,持續了3個禮拜,才把我交給其他同事帶;若不是他,我應該不會留下來」。曾與Ken同為餐廳侍應同事的Ricky,在怡東工作了34年,現為客房服務經理,加入怡東前曾在其他酒店工作,他分享:「這裏工作文化彈性,同事辦事快手,例如工程部同事,餐廳有緊急事如漏水、壞冷氣等,他們會優先幫你處理。」

由航運、製冰、造糖,到酒店以及日後的商廈發展,集團業務更迭與香港的經濟發展息息相關,員工縱依依不捨,范禮杰卻認為循商業角度,這是合理決定,「今天酒店業有向城市邊陲發展的傾向,以佔據更佳視野及更廣空間。正如銅鑼灣昔日也不是商業樞紐一樣,今天的邊緣可能就是將來的中心。以前這裏是糖廠,(當時)大家都問為何要拆掉起酒店,今天改建成商廈的決定其實都一樣」。

文:歐慧兒

編輯:林曉慧

電郵:feature@mingpao.com

相關字詞﹕每日明報-FEATURE

RELAT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