專家教賞書畫:「走進畫中感受氣韻」

文章日期:2018年12月29日

【明報專訊】宋代著名文學家蘇軾的畫作《木石圖》,早前在香港以逾4.63億港元成交,成為佳士得的亞洲區最高成交價拍品。一般人覺得中國書畫高深莫測,欣賞時感困難,但Sara說竅門很簡單,就是想像自己走進畫中,從畫中人的角度看周遭景物。「若不帶任何情感、純粹站在畫作前看,只會『見山是山,見水是水』,縱使如何解說也無助進入意境。」她稱水墨畫世界中的山水未必是用筆墨營造,可用留白等手法,令人聯想廣闊雲帶和蔚藍天空。「當完全沉醉在畫中,才可感受氣韻隨墨氣和筆觸的流動。」

從畫家生平入手 尋找大發現

另一竅門是閱讀畫家生平,追蹤其創作心路歷程。「我們從小建立衣著品味,畫家的創作風格也受成長時的人和事影響。」有些畫家逃離祖國,經歷人生沉浮後借作品抒發家國情懷,這時期的畫作通常具價值。此外,藝術家也會互相影響,若細心比較同期畫家的作品,有機會找到共通點。不過,某些畫家的靈感卻跨越地域文化。Sara舉例說,張大千繪畫中國仕女的手很出色,其造型和印度仕女圖甚有淵源。他前往敦煌考察時畫很多佛像和觀音,曾深入研究唐代佛像,而唐代的佛像造型正是受印度文化影響。「在細微線索中可找到大發現,藝術就是這樣好玩。」

不少畫家遭逢人生轉捩點時改變創作風格,命運也因而逆轉。「為何齊白石早期作品不吸引,後期畫作卻不斷打破拍賣紀錄?」Sara說他早期繪畫清朝工筆畫為主,往北京發展後發現同行都畫這主題,深感需找出個人特點。「他回想自己是農民出身,生活簡樸隨心,便一改形似、工整的手法,改用粗放、簡練的筆墨寫意手法,繪畫蝦、蟹等具民間風味的主題,甚至把兩種手法混合,自此一躍龍門。」

融合西方技法 中國書畫也創新

西方當代畫色彩繽紛,中國書畫似乎相對失色。Sara說很多人以為國畫守舊,但也不乏創新的畫家。曾遠赴法國留學的徐悲鴻受歐洲美術影響,主張把中國書畫的筆墨韻味和西畫的技法融合。他借助西畫精準的造型結構原則創作中國水墨畫,準確地畫出馬匹的肌肉和神情。而同樣曾在法國留學的吳冠中,甚至嘗試擺脫中國書畫框架,大膽用抽象手法,不規範地用曲線、直線和圓點佈置畫面。

Sara在倫敦進修時常接觸民間畫廊及收藏家,深信藝術和日常生活接近;其吸睛之處不限於價錢,而是背後引人入勝的故事。當調任美術學院亞洲區總監後,她按多年對藝術和拍賣的知識及經驗構思課程,並舉辦免費講座讓更多人接觸。

相關字詞﹕每日明報-收藏

RELAT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