謝冠峰:台上失誤無人理! 扯鈴大師 化甩轆為力量

文章日期:2019年01月08日

【明報專訊】他第一次嘗到扯鈴的挫敗,是在一個雨夜裏,台下觀眾在吃盆菜,台上的他義務表演雜耍。雨在下,人在吃,他的扯鈴咚咚掉在台上……他看着鈴碗在台上滾,心裏問,我這麼用心玩雜耍,為什麼你們都不看?

那年他14歲,挫敗令他沮喪,也令他成長。如今22歲的謝冠峰已是扯鈴導師,也是香港CBO雜耍團成員,2017年他們奪得日本雜耍節團體冠軍。他曾經想過放棄扯鈴,卻始終擁抱熱愛,在挫敗以後學懂專心致志,以練習改變生命。

謝冠峰14歲時淒風苦雨的「甩轆」演出,帶出了兩個「非常信息」,一個是他自己的體會和成長,另一個則應該是台下觀眾與香港人好好學習的。

迷上雜耍 扯鈴最有型

冠峰說轉碟和扯鈴他都會,後來選擇了扯鈴,原因很瀟灑:「因為,型!我少年時覺得,轉碟拋高個碟後,就望天等個碟跌下來,很傻氣。現在當然我覺得兩樣玩起來都很型!」看他扯鈴很有美感,身體自然就舞動,中一至今跟扯鈴共舞10年,可以一根線扯3個鈴,又可把鈴扯高,鈴在空中轉時,他也在地上跳躍翻騰,再從腿下接回落下來的鈴,鈴就像他的肢體一部分。他平時和3名雜耍團成員在公園或屋邨外空地練習,記者約他到九龍公園,他就帶了3個鈴碗赴約,訪問前卻問記者:「不好意思,你介不介意告訴我,為什麼選中我做訪問?」年輕人問得主動而有禮。

CBO雜耍團,是由4個二十出頭的香港青年組成,3人玩轉碟,1人玩扯鈴,記者是透過香港的「雜耍地攤」平台認識他們,平台上載了他們勇奪2017年日本雜耍節團隊冠軍的比賽片段(因比賽策略,只以三子轉碟出賽),因為動作創意,贏得全場掌聲,也看出日本雜耍節注重雜耍內容多於只追求高難度。那為什麼要訪問扯鈴的謝冠峰,而不是轉碟三子,答案很簡單,因為扯鈴得1人,雜耍團兼容扯鈴和轉碟,是極少有的。4人是中學同學,中學畢業後組成了CBO,CBO正是冠峰中一開始參加的學校雜耍團的名字:「C是Competence,B是Belongingness,O是Optimism。」

當時的CBO是一名社工在中學搞的雜耍學會,是義工組織,學生學雜耍義務演出,服務老人家或NGO。「我學了一年,阿sir(社工)開始帶我們演出。我當時很迷雜耍,放學會練,小息又練,中午吃飯吃快些,也跑去練……」

中六考DSE之前,他每天放學幾乎都和CBO的成員留在學校練習,就算有些同學說再見,只留下他一人,他依舊練習,總是練習到傍晚6時才回家。天天晚回家的少年,家人態度如何?「父母認為我們快樂,能照顧自己就OK,我還有一個哥哥,基本上算是支持我玩雜耍吧!他們沒有微言。」有時要練習一個動作,會練上數百次、數千次,問他悶不悶?「不會悶啊!我做一件事就會很專心做下去。我平時也愛手工木雕刻,也是很專心做。」順風順水專心學扯鈴,就連給阿哥欺負或嘲笑也沒有:「我和哥哥不會打架,他大我12歲。」

「甩轆」體會練習改變命運

最大的挫敗就是14歲那年在下雨的晚上表演扯鈴,是冠峰的「甩轆」初體驗。演出場地是街坊盆菜晚會,台下勁熱鬧,台上卻孤單一人;因為下雨,台上撐了一個帳篷,但高度僅高過冠峰3個頭,他覺得這高度連加速扯鈴動作也做不到,只好扯下遷就下,喔!鈴碗掉落台上,撿起,再次放在線上起動,但台下的人只管吃,他心裏問:「我這麼畀心機表演,怎麼你們都不看?」喔!鈴碗又再甩出來,掉在台上……社工只好喊停。

僅聽他講這個故事,記者已經眼濕濕,可以想像他如何沮喪。然而,當他從挫敗中蘇醒,卻發現更大的收穫:「我有一個覺悟!我覺得是自己技術不好,你技術夠好,帳篷太矮,就做小動作,一樣可以表演得很好。」他開始明白練習能改變命運,自己必須做得很專業,從此上台,無論台下是吃盆菜還是新年晚會,他每次跟自己說:「我是優秀的,不然我怎會站在這裏,我要有自信!」中學時代的CBO,能夠年年堅持練習,年年堅持義務演出的同學愈來愈少,冠峰念中六時只留下4人,就是現時的CBO四子,今年已是10周年了。

今天CBO身經百戰,也上過台灣節目《綜藝菲常讚》,今年中還將會參加美國雜耍節。「美國雜耍節高手如雲,拋樽、拋波、扯鈴和轉碟,各有所長。上了台,我們就是優秀的,只會專心做雜耍。我們有個心願,是希望人家想起香港,不僅只有金融,而是也有雜耍團。」

融合扯鈴轉碟 創出「彩虹」

扯鈴的英文叫Diabolo,在西方普遍叫Chinese yo-yo,因為最早由中國搖搖(扯鈴)發展而成。冠峰說,在中國扯鈴的名字很多,又叫空竹、空鐘;三國時代詩人曹植的《空竹賦》,曾這樣寫空竹:「樂手無蹤洞簫吹,精靈盤絲任翻飛,小竹緣何成大器,健身娛樂聚人氣。」據說空鐘於18世紀末,由東來的耶穌教Father Amiot傳往歐洲,再於1906年由法國人改良成為Diabolo。

冠峰這天也帶了會響的扯鈴來。他說平時練習都是帶着3個扯鈴,一個叫定軸鈴,軸心不動,第二個是培鈴,中軸會動,第三個正是響鈴(古代叫空鐘),他搞笑說:「響鈴不能吃的啊!響鈴碗上有孔,就像笛子,扯鈴時風從孔中進出,發出聲音,很是有趣,但也較難起動,它是中國傳統的扯鈴,是定軸鈴的一種,兩個碗多是以木或膠製成。」

他曾經以為自己會放棄扯鈴,但結果是愈來愈堅定走下去。「中學畢業後,我本來喜歡生物科,跑去讀IVE的生物科技文憑,我初時以為能了解細菌變化,很有意思,但讀了才發現是留在實驗室等4天種菌,那個菌其實4天看來都是一攤東西;而我,喜歡創意的生活,希望生命有自己的價值。」這名九十後最後走上扯鈴導師之路,說雜耍像讀書,學無止境。

CBO現時每周練習一次,隊員會看YouTube了解世界各地新花式,星期一晚上會去維園參加「雜耍交流團」。冠峰說:「在那裏,我們是互相交流,互相教大家。」

CBO的其中一個獨特之處,是把扯鈴和轉碟兩者技巧融合。轉碟和扯鈴,中間都有一個軸心點,扯鈴中間有一軸位,轉碟的碟底也有一個凹位,取到兩者平衡,就可把棍放在鈴碗的中間軸心位,保持轉動,於是他們創作了很多動作,例如「彩虹」。冠峰介紹說:「由我扯鈴,3人轉碟,跟住3人逐一把碟向右邊拋,我就大力把鈴碗拋給他們,我很快拿出扯鈴棒接轉碟,他們逐一接鈴碗。」拋出的碟和鈴碗,彎彎的軌迹像彩虹。

淒風苦雨的「甩轆」演出,少年人領略了「練習改變生命」,那香港人又能領略什麼信息?如果可以,最好我們都來改變那種台上演出台下大聲說話的習慣,無論看的是社區活動或婚禮。事實上,你看台上只是3分鐘演出,表演者練習已經年!

■給香港的話

雜耍,不止是一門藝術和興趣。它還磨練心志,訓練專注力。就算練習汗流浹背,這種辛苦也是為了訂下目標做到最好 ,我享受這種辛苦,你不堅持就連成功的機會都沒有。回頭一看,不知不覺從錯誤中學習並累積,造就今天的自己。我的座右銘是:我不想輸給沒有努力過的人。

■Profile

謝冠峰

扯鈴導師,香港CBO雜耍團4名成員之一,是極少有的轉碟結合扯鈴組合,難得4人是中學同窗。2014年中學畢業後各自繼續升讀大學及大專,謝冠峰因喜愛生物科進入IVE念生物科技高級文憑。4人每周仍保持練習,後組成CBO雜耍團,為業餘團體。其中3人玩轉碟,包括隊長丁逸龍、顏國峯及李韋樂,而謝冠峰則玩扯鈴,但大家同時都懂轉碟和扯鈴,可以互換動作。IVE畢業後放棄入實驗室工作,希望尋找不一樣的生活。除了扯鈴,閒時也愛手工木雕刻,喜歡看書和健身運動。CBO追求創意和花式,2017年勇奪日本雜耍節團體冠軍,2019年中會前往美國參加美國雜耍節。

文:朱一心

編輯:梁小玲

電郵:feature@mingpao.com

相關字詞﹕每日明報-人物

RELAT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