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學雞媽媽:一位自閉症青年給香港家長的話

文章日期:2017年04月18日

【明報專訊】定格動畫「給(願意和我們溝通的)大人」在網上廣傳,主角Andy(假名)是英國劍橋大學學生兼亞氏保加症患者。這位21歲香港青年去年聖誕和父母一起接受「來跑一場親子障礙賽」網站訪問,談成長、談家庭、談夢想,最後還錄下自白,引領我們一起閱讀自閉症孩子的世界,成為動畫的靈感泉源——

「我們並非不講道理的人,所以你是要講道理的,但更重要是,你要懂得講。

「你要我們跟從一些規矩,應該說明規矩背後的意義,否則,我們要不不肯跟從,因為不知何解要這樣做,要不就是跟從得好差。

「譬如你告訴我隨街大便是不對的,而我根本不明白為什麼不對,即使我很聽話不隨街大便,也可能在家中大便後,把它(糞便)扔出街。

「所以你應該告訴我,隨街大便的話,人家會覺得臭,經過會不開心,那我就能理解……」

要他聽話 卻沒把話說清楚

我被家中兩小纏住,看了動畫無限次,每次聽到「隨街大便」這個譬喻,兩小都笑翻。不過好笑以外,影片對大人有更重要的信息——很多「問題行為」背後,原來是我們沒把話好好說清楚;我們以為孩子不講道理,殊不知邏輯荒誕的可能是自己。

孩子各有獨特處

更有趣的是,動畫得到不少相似回應﹕「我覺得那裏有我小時候的影子」、「為什麼我覺得他在說我?」「講出我多年來的心聲……」我猜想,回應的朋友未必人人都有自閉症,只是我們往往容易忘記,所有孩子(或者從前的孩子)其實都站在同一個光譜上不同的位置,自閉症和不是自閉症的孩子,各有自己的獨特處。

愈來愈覺得,有特殊教育需要的孩子不只是有待支援的小眾。對於倒模似的教育制度和社會規則,他們其實是一記當頭棒喝,彰顯自己身上的獨特,打破我們把孩子看成千篇一律的慣性,或惰性。

所以,這個溫馨提示一點也不小眾﹕當我們為家中寶貝忙得頭昏腦脹時,最容易忽略的,正正是孩子的感受和需要。記得聆聽眼前獨一無二的孩子,因為溝通的鑰匙一直繫在那個小不點身上。

作者簡介:家有兩隻「小學雞」,心願是在人人愁着臉當爸媽的年代,努力做好相信孩子的樂媽媽。作品包括《外傭——住在家中的陌生人》、《壹家傻蛋》、《我們的同志孩子》、《死在香港——流眼淚》(合著)

文﹕蘇美智

[Happy PaMa 教得樂 134期]

相關字詞﹕每日明報-Happy Pa Ma

RELATED